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東莞二月初二賣身節的習俗

唐山好玩的景點有哪些

  你沒聽說過“賣身節”嗎?人人一定以為新鮮吧!賣身也有節日嗎?在廣東省東莞市東坑鎮就有一個這樣的節日。“賣身節”起源於明末清初。每年陰曆二月初二就是賣身節,這個節日現在已經成為東莞市地方的一個特色文化節日了。在東坑鎮,每年的這一天都市舉行盛大的節日慶典,學校會放假,許多人都市上街去玩。我們去看看這具有東莞文化特色的節日吧。

東莞二月初二賣身節的習俗

  節日由來
  傳說仙人降臨要視察國民、考察民情並順路救苦救難,大行善事,以是人們往往在陰曆二月初二群集在廣場上,展現自己,讓仙人更真切地考察到世間真善美從而“問診下藥”,往後在廣東東莞延續了幾百年的“賣身節”成了當地怪異的文化遺產,並成了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民眾的喜歡。

  優美的傳說和歷史足以說明,東坑之以是形成“二月初二”這個奇異的節日,是由於東坑有着“農耕年月”的絢爛。

  在東坑,有“盧家地、謝家田”的着稱。毗鄰寒溪江畔,一條青鶴小河得天獨厚地成為那時融會省垣的運輸大動脈。廣州、東莞、石龍、惠州等貨船常到東坑。東坑麻石街賣糖墩成為農副產物、生涯用品的中轉碼頭。蠶桑種養、庶糖加工、穀米加工、榨油加工相繼興起。尤其夏收夏種之後,一河兩岸斗蟋蟀的蟀寮,綿延一片。其賭館、煙館、妓館鬱勃,省港粵劇紅伶瀕臨東坑鬧市,載歌載舞,醉生夢死,人稱為“小澳門”。特定的運輸環境,特定的農耕需求,譜寫成了一曲“二月初二”的頌歌。

  傳說,“賣身節”是出自東坑塘唇村,有一姓位盧的大戶,趕着清明之前開耕,陰曆二月初二這一天,在塘唇村前,貼出雇請農耕長工啟事。自此之後,形成習慣,沒有田地的青壯年都在“二月初二”這天,坐在塘唇村前的圍籬上,頭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示“賣身”,出賣勞力,守候財主雇請。有田地的財主,就在這天,到塘唇村前,挑選“賣身”的青壯年、放牛仔,一雇就是一年,這就叫“賣身”。

無錫結婚風俗的具體事項

  接着,這塊人傑地靈的寶地於是傳出了許多“遇仙記”:傳說這天有天上仙人下凡,到東坑旁觀“賣身”并行善事,普救眾生云云。好比:《曲磨臂》、《直魚鈎》、《金色的鋤頭》、《“東仔”故事》、《糖不甩》、《連天陰天,天必半晴》。神乎其神,以是,“賣身節”也有人叫“遇仙節”。越傳越神奇,於是乎,“二月初二”這一天,小河岸邊、木橋兩側,人山人海,遠近商賈雲集東坑。遠者,省、佛、陳、龍從水路搭船以至,近者周邊鄉里,步行而來,說要遇仙,真是盛會空前。走時,人人都要買一件物品帶回去,以示遇到了仙人,帶回去好運。明清以來,一直至今。

  幾度滄桑,東坑“二月初二”名為“賣身節”,又名“遇仙節”,后改為“翻身節”。近年來,更名為“歡欣節”,遊人愛在大街上用玩具水槍射水作樂,故又名“射水節”。“二月初二”來過歡欣節的人們,都希望在這一天,讓東坑之水灑一身祥瑞,帶回去一身好運。

  流動放置
  當天,在東坑大道世紀廣場,龍騰獅舞人山人海。來自粵港台兩岸三地的數萬民眾同賞凸顯東坑“賣身節”農耕民俗元素的舞龍醒獅、非遺風情特色的粵劇演出。

  因“賣身節”由古代“勞動力集市”生長而來,企業招聘也在“賣身節”中重現。在東坑井美村文化廣場,富港电子公司認真招聘的王小姐向記者先容,招聘會也許有七八萬人次加入,公司一季度的員工缺額通過此次招聘流動可填補八成左右。來自江西的劉先生稱,前幾天他才從老家過來東莞找事情,今天在這裏找到一份包底有2500元人民幣的事情,還可以看看文藝演出,真是一箭雙鵰,他以為很開心。

  祖籍東坑的謝伯配偶前天特意從香港組團回來加入“賣身節”,他告訴記者,他倆每年都來加入“賣身節”流動,由於這天不僅是遇仙的日子,也是他倆熟悉的稀奇日子。謝伯配偶開心地先容着自己的賣身節情結。

  一年之計在於春,東坑“賣身節”既然是農耕民俗就離不開人們對豐收的盼望、離不開對雨水的祈求。現在,東坑“賣身節”遊人中的年輕男女,總愛在大街小巷潑水戲嬉互送祝福,祈願被水潑得一身祥瑞,帶回一身好運。

  你可能也喜歡:
  曾被魯迅多次稱道——紹興社戲文化
  古風古韻滿滿的灤州古城
  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海安花鼓
  遠離塵囂的小島:唐山菩提島

色彩絢麗的壁畫世界:長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