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之都,福州茶文化
福州三坊七巷建於西晉末年,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其中包羅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明清修建博物館”。想知道福州三坊七巷的詳細細節嗎?一起隨小編來福州文化中看看。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央,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佔地40公頃,人口約1.4萬人,現有古民居268幢。
福州自漢始,先後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都會由北向南擴展,整個結構,以屏山為屏障,於山、烏山相僵持,以南街(八一七路)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考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條街,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保留的現實只有二坊五巷。
福州名人,福州歷史人物
街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曲線山牆、結構嚴謹,匠藝奇巧;不少還綴以亭、台、樓、閣、花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許多民居的門窗漏花接納鏤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厚實的圖案雕飾,精巧的石刻桂礎、台階、門框、花座、柱桿隨處可見,集中體現了福州古城的民居身手和特色,被修建界譽為規模重大的“明清古修建博物館”。
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築牆傳統,都有高、厚磚或土築的圍牆。牆體隨着木屋架的升沉作流線形,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牆。牆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於柱。一樣平常是兩側對稱,牆頭和翅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怪異的牆頭風貌。
宅院有一進或多進,每進都有大廳、后廳、正房、後房、左右披榭、前後天井。天井是福州傳統民居的又一特色。它由廳、榭的敞廊圍繞組成矩形空間,為宅內交通樞紐,並使宅院日照足夠,空氣流通,排水便利。室內的門、窗也與其他地方差異,既多且大。窗以雙層通長排窗為多,底層為牢靠式,上層為撐開式或雙開式。正房的主門朝大廳敞廊,多為4開式,門上雕有厚實的圖案花飾,以增添大廳的氣派。
自古以來,三坊七巷一直是福州最有文化氣息的地方。“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人傑地靈,出將入相的所在,歷代眾多着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裏走向絢爛,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昔時的風姿和榮耀。
你可能也喜歡:
明了別樣的歐式修建——江心嶼
美不勝收的奇景:雁盪山
南通元宵特色習慣之放燒火
最具文化內在風貌——魯迅家園
哈爾濱地標性建築:索菲亞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