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客家人中元節習俗有什麼

湖南中元節習俗的特色

  每年的七月十五是以傳統的主要節日——中元節,又俗稱“鬼節”。每傳說該日九泉放出所有幽靈,民間普遍舉行祭祀幽靈的流動,今天我們就看看在廣東文化中的客家人有什麼祭祀流動吧。

客家人中元節習俗有什麼

  在客家區域,過中元節撒播着一個主要的習俗——吃鴨肉。關於這個習俗的由來,有着一個古老的說法:每至中元節,地里的果實已經陸續成熟了。到了七月十四這天,客家區域的人們會舉行種種流動,準備厚實

  這一年的收穫,祈求祖先保佑來年大豐收。中元節祭拜祖先的祭品中必須選用鴨子取代雞作貢品,由於雞的爪子往後刨,會把給祖先送去的錢物都給刨出來,云云,子弟的心意就傳不到祖先那裡,以是就派鴨子作為祭祀的使者。為什麼派鴨子作為祭祀的使者?

盤點當代青海名人有哪些

  另有一個主要的緣故原由是由於去“陰間”要渡河,河上僅有一座怎樣橋,送祭品的“使者”又不能勝數,於是這座橋就會變得擁擠,“使者”甚至無法過橋。而鴨子則可以帶着給祖先的祭品游到對岸,以是在中元節當天的祭祀品以鴨子為主。祭祀儀式完畢后,剩下的鴨子,人們就會將其“散福”(即食用),據傳食用鴨肉還能驅魔辟邪,以是便留傳了在中元節吃鴨肉的習俗。

  到了中元節晚上,家家戶戶除了會擺上貢品、焚燒“紙錢”外,還要在天後坪和縣府門前,請僧人念經,投貢品,燒紙衣,以示賑濟“無主孤魂”。但卻阻止燃放鞭炮,由於憑證傳統說法在中元節擺貢品是為先祖亡靈返陽享用,如放鞭炮有驅逐之意,故不能放鞭炮。在農村,此時一樣平常都夏收夏種完畢,农民也會於這天做各種粄敬“田伯公”,望來年有個好收穫。一些較為富足的农民還會在這天備辦酒席、茶點,宴請“雙夏”為其幫工的鄰親。

  部門客家區域還撒播在中元節放河燈的習俗。河燈是用上過蠟的紅紙剪成荷花、魚、船等形狀,內里安上一根紙捻,天黑由僧人帶至船上。僧人在船上設壇誦經念經,追薦亡靈,祈求消災降福。燒過祭文後,僧人在河燈里注入燈油,點亮放入江中。相傳這一民俗源於南朝,至唐代由客家先民將其從中原帶到了南方。那時,客家先民經連年的戰亂遠程的跋涉來到嶺南區域定居后,為了追思因戰亂和遷徙中故去的親友密友,每逢中元節便約請僧人超渡亡靈,由飄飄悠悠的河燈帶去人們對親人的忖量。

  這些關於客家人過中元節的習俗,隨同着人們對已故之人的追思被代代相傳,寄託着人們的無限哀思。

  你可能也喜歡:
  中山民間傳統藝術——崖口飄色
  雲陽山——擁有竹苞松茂的景物
  清點株洲歷史名人有哪些
  厚實多彩的唐三彩文化

盤點貴州民間文化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