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熱鬧特殊的南通侗子會

海南歷史的最有力證物:五公祠

  南通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蘊含民族文化頗為深遠,近代工業、文化等生長迅速,有着“北上海”之稱,也是中國近代第一都會。南通天氣宜人,景點眾多,節日習俗也是另具匠心。下面一起來南通文化中看看這侗子會是怎樣的吧。

南通侗子會

  中國遠古傳說中的五帝時代,蘇中(蘇北)境內的部落經常與中原各部落爭戰,世居淮、沂區域的東夷部落曾為中原部落所敗,為避戰亂,東夷部落不得不舉行遷徙,古青墩人就是其中的一個分支,他們是南通最早的先民,也是最早的移民,他們在南通這塊大地最早播下了北方文化的種子,並烙下了北方文化的印記。

中山新十景之一——孫文公園

  南方文化對南通的影響較大,南通方言中,說吳方言的人最多,南通京劇屬於南派京劇,老國民普遍供奉“觀世音菩薩”。北方人往往把南通人看作是江南人,而南方人則經常把南通人視為北方人(江北人),這一錯位恰恰显示了南通作為南北過渡地帶的文化特徵,南北文化兼而有之———南風北韻。

  “侗子會”最先,高豎黃龍旗,由主持者點香開壇,請來侗子圍場做雜技演出:“攻火圈”、“鑽火刀”、“划虎跳”……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圩塘中若有此身手者,也可獻藝湊趣。下晝由主持者率領,舉行一種叫“收災”的流動來慶祝豐收。夜晚以皓月當燈,還掛荷花宮燈助明,由侗子演戲。戲目大多取材民間口頭說唱,或七字唱本,以制惡揚善的勸世劇居多。

  聽說,清嘉慶年間,通州一侗子憑一張三寸不爛之舌,和一副響亮的嗓子,捉住患者心理說唱“包公賑糧”,“治癒”了縣官老母的鬱悶症。老母拉著兒子一起聽唱本,兒子如夢初醒,減免了國民錢糧。今後,侗子身價隨之而高。侗子會也隨之泛起,圩塘與葦塘之間還舉行會演。開國后,“侗子會”習慣不復存在,侗子也轉為通劇藝人。

  你可能也喜歡:
  別有一番有趣——東莞荔枝節
  三亞文化:三亞方言是什麼
  活躍的貴陽陌頭文化
  解惑:貴陽為什麼叫林城

鎮江最有特色的景區: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