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包頭為什麼叫鹿城
洛陽是古時許多朝代的首都,在宮廷文化方面的秘聞是相當深摯,而在宮廷文化中的宮燈文化也是其中一個異常主要的組成部門,現代社會已經很少能看到以前的手藝了,現在的年輕人不喜歡干這種事情,惋惜了千古撒播下來的傳承就要隔離了,本期洛陽文化為你剖析。
洛陽宮燈是一種漢族傳統工藝品,元宵佳節常見的裝飾品。品種繁多,具有粘稠的地方特色。常見的有白帽方燈、紅紗圓燈、六色龍頭燈、走馬燈、蝴蝶燈、二龍戲珠燈、羅漢燈等等。尤以紅紗燈最為著名。其造型優美,宜書宜畫,撐合自若,易於保留。既可用於喜慶飾品,掩飾昇平;又可作藝術宣傳,表彰新風。
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包頭歷史上的名人盤點
做宮燈的窮人多無文化,他們只知道專一苦幹,養家戶口生涯,從沒想起也沒能力將宮燈行業的人物故事,歷史演變記之於紙,傳之於世。
尋訪洛陽宮燈的歷史演變是艱難的,要不是碰上82歲的朱學愈老人。他顫微微地給我們拿出一本薄薄的小冊子,名字叫做《洛陽宮燈史》,這是40多年前他歷經一番察訪后的心血結晶,內里臨明末清初至開國前後洛陽宮燈的生長情形有着較為詳細的紀錄,尤其是一些主要宮燈匠人的前後傳續。
縱觀洛陽宮燈生長史,無不與那時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態息息相關。社會穩固,經濟蓬勃,做燈的就多,銷售量就大,反之則人少燈少。明末清初,戰亂四起,社會動蕩不安,老城做燈的人家就少。乾隆末年,國泰民安,宮燈業就鬱勃。光緒末年,慈禧攜光緒途經洛陽,喜歡上洛陽的張合架宮燈,北京做官的紛紛遣人來買,洛陽宮燈又鬱勃一時,到了民初,戰亂頻仍,做燈戶又銳減。到吳佩孚主政洛陽,由於其給屬下大送官銜燈,洛陽宮燈又紅火一時。后吳被憨玉坤逼離洛陽,洛陽宮燈隨之昏暗,燈戶只剩下六七家。抗戰時期,苛捐雜稅多如牛毛,洛陽做燈戶只剩下兩三家,苟延殘喘。一直到新中國確立,它才有了新生。1949年後,洛陽宮燈有了飛快的生長。名師高徒,人才輩出。1957年有12個品種投入國際市場,遠銷新加坡、西歐等地。1959年創新的“六角子母燈”加入天下國慶燈展,獲得極高聲譽。
您也許還喜歡:
明了怪異的麗江古城文化
簡述保山方言的特點
令人回味的雲南保山特產
桂林娶親習慣是怎麼樣的
中山詹園——綜合古典園林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