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歷史軍事關口,中國十台甫關

莆田最美的海岸:湄洲島

  中國的十台甫關有:劍門關、武勝關、友誼關、嘉峪關等等。這十台甫關劃分為我國曆朝歷代做出了偉大的孝順,而且贏得了一定的職位。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上起到了異常主要的作用。這些主要的十大著名軍事關口現成為了中國著名景點中的主要珍愛單元,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吧!

劍門關

  一、天下第一關——劍門關
  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城北30公里處。它居於大劍山中止處,兩旁斷崖峭壁, 直入雲霄,峰巒倚天似劍;絕崖斷離,兩壁相對,其狀似門,故稱“ 劍門”。享有“劍門天下險”之譽,俗稱“天下第一關”,“蜀之門戶”的美譽。
  巍峨劍門,扼入蜀的咽喉,由於它陣勢險要,向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相傳戰國時期,秦惠王欲吞蜀,苦於無路進蜀,謊稱贈五金牛、 五玉人給蜀王,蜀王信以為真,派身邊五丁力士,劈山開道,入秦迎 玉人,運金牛,才開通了這條蜀道,稱為“金牛道”,又稱劍門蜀道。
  三國時期,蜀丞相諸葛亮率軍伐魏,路經大劍山,見群峰雄偉,山勢 險要,便令軍士鑿山岩,架飛梁,搭棧道。諸葛亮六齣祁山,北伐曹 魏,曾在此屯糧、駐軍、練兵;又在大劍山斷崖之間的峽谷隘口砌石 為門,修築關門,派兵扼守。昔時魏軍鎮西將軍鍾會率領10萬精兵進 取漢中,直逼劍門關欲爭取蜀國,蜀軍上將軍姜維領3萬戎馬退守劍門 關,抵抗鍾會10萬雄師於劍門關外。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劍門關是劍門蜀道國家重點景物勝景區的焦點景區和劍門關國家森林公園的主體部門。“劍門天下雄、九寨天下奇、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作為四川省四大景觀,劍門關壓倒一切。歷史上有說:“打下劍門關犹如得四川”。
  是古劍門蜀道上的一處主要關口。總面積:186.2平方公里。設計面積142平方公里。劍門關是數百里大劍山中段的一個缺口,七十二峰形若利劍,儼然一道自然屏障。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具有極其主要的戰略地理位置。
  這裏曾發生過一百餘次戰爭、十多位帝王蒞臨並有無數的文人詩人留下了近四千幅作品。昔時蜀將姜維依附天險,曾拒魏軍十萬之師於關外。現存諸葛亮建關的遺址,古老的寺廟,珍貴的碑刻以及着名的劍門四景(劍門細雨、梁山松濤、夕照絕壁、雪染翠雲)和劍門四奇(姜維石像、千年紫荊、松柏長青、劍山石筍)。

武勝關

  二、關中之關——武勝關
  武勝關位於雞公山景物區內的豫鄂兩省接壤處,河南雞公山地處中國九台甫關之一的武勝關關口,位於河南省信陽市雞公山區南35公里,河南、湖北兩省接壤處。春秋時期稱直轅、澧山,秦統一中國后改為武陽關,南宋時期易名武勝關。
  唐稱禮山關,后復稱武陽關。清始稱武勝關。南鎖鄂州,北屏中原,扼控南北交通咽喉。武勝關古稱大隧隘道(一說直轅隘道)。被人們稱為“青分豫楚、襟扼三江”的一塊兒寶地。千百年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與東之九里關,西之平靖關,合稱義陽(今信陽)三關。有“關中之關”的美譽。
  武勝關地處險□,周圍山巒交織,群峰環結,關城以山為障,鑿山成隘,古以 “車不能方軌,馬不能並騎”形容其險。向來為南北抗衡之地,行師必由之道。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吳楚軍柏舉之戰中,吳軍迂迴攻楚,穿越大隧,深入楚要地,與楚軍夾漢水僵持,繼又識破楚軍偏師堵塞大隧切斷厥後路之謀,終將楚軍攻破。
  南北朝時期,北魏永平元年(公元508),北魏三關守將侯登叛歸梁朝,堵住了北魏軍南下攻梁的通道,次年北魏派中山王英率主力爭取武陽關,經由數日鏖戰,擊退守關梁軍。梁、魏為取得關口要道的控制權,曾在三關相持,頻頻爭取數十年。
  南宋開慶元年1259),忽必烈率軍渡淮河,攻大勝關,宋軍憑關據守,攻不得克,后因戍兵棄關南逃,方越關南下直取武昌(今湖北鄂州),逼南宋求和,結“鄂州之盟”。今有京廣鐵路經此。
  這個隘口將雞公山、桐柏山脫離,也成為鄂豫兩省的分界標誌之一。河南境內緊靠牌樓的是信陽武勝關村,而湖北省一側則屬於廣水市武勝關鎮。廣水市武勝關鎮境內有武勝關遺址、守衛武勝關的屯兵地將軍寨、距離武漢最近的黑龍潭瀑布群等景物勝景,另有着名的“孝子碑”等人文景點。
  武勝關發生的戰事,最早要追溯到黃帝與蚩尤的爭戰,春秋以後有紀錄的大巨細小戰爭就有60多次。着名軍事家孫武曾於公元前506年率軍一舉攻戰武勝關,隨後佔領郢都,“楚失三關,爾後失山河”。
  岳飛也曾以這裏作為收復中原的憑證地,派上將牛皋駐守武勝關區域。太平天堂及厥後的捻軍賴文光部,也曾在武勝關區域與清軍睜開殊死戰鬥,最終戰敗。為显示功勛,清朝天子將原來的武陽關更名為武勝關。

友誼關

古人的智慧結晶:中國十大名橋

  三、現今唯一的口岸——友誼關
  友誼關位於廣西憑祥市西南端,322國道終端穿過友誼關拱城門,與越南公路相接,是通往越南的主要陸路通道和國家一類口岸,距憑祥市區18公里。關樓左側是左弼山城牆,右側是右輔山城牆,尤如巨蟒分聯兩山之麓,氣焰磅礴。早在漢朝這裏就已經設關,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最初叫雍雞關,后更名界首關、大南關,明朝設鎮南關。
  1953年1月,經那時的政務院批准,改稱睦南關。1965年1月,經批准,更名為友誼關。
  在帝國主義的侵略炮火中曾兩次被毀。1957年基本按原貌重修。整座關樓由底座和迴廊式樓閣兩部門組成,通高22米。底座修建面積為365.7平方米,長23米,底寬15.9米,平均高度為10米。公路從隧道形單拱城門通過,拱門上方用漢白玉鐫刻的“友誼關”三個剛勁有力的大字,是陳毅元帥題寫的關名。
  關樓底座上原來只建有一層木結構迴廊,重修時改用鋼混結構,並加了兩層迴廊,每層迴廊平均為80平方米。迴廊的周圍是拱形大窗,窗欞裝飾了各式圖案,外牆為墨綠色石米貼面,顯得莊重、古樸。
  迴廊第一層以圖片形式陳列着鎮南關大捷、鎮南關起義和紅旗插上鎮南關的歷史。第二層是中越高級嚮導人會晤室。五六十年月,周**曾兩次在這裏親熱會晤越南人民的首腦胡志明。第三層是中國九台甫關展覽廳。

嘉峪關

  四、天下雄關——嘉峪關
  嘉峪關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的西端,嘉峪關市向西5公里處,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起點,是明代長城沿線製作規模最為壯觀,保留水平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是明朝及厥後期各代,長城沿線的主要軍事要塞,素有“中外鉅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稱。1965年以關名建市。
  嘉峪關位於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陣勢最高的嘉峪山上,城關兩翼的城牆橫穿沙漠沙漠,向北8公里連黑山懸壁長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主宰,自古為河西第一隘口。嘉峪關以陣勢險要,巍峨壯觀着稱於世,被稱為“天下第一雄關”,與萬里之外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遙相呼應,著名天下。
  嘉峪關器械城垣開門,東為光化門,西為柔遠門。均築瓮城。嘉峪關內城牆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共十四座,是長城眾多關城中保留最為完整的一座。這裏另有中國第一個周全、系統的展現長城文化的專題博物館——長城博物館。
  嘉峪關距今已有631年的歷史,它比山海關早建九年。明初,宋國公、征虜上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關。關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歷時168年,於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
  正如史料《秦邊紀略》所記:“初有水爾後置關,有關爾後建樓,有樓爾後築長城,長城築爾後可守也”。嘉峪關關城結構合理,修建得法。關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並守之勢。它由:內城、瓮城、羅城、城壕及三座三層三檐歇山頂式高台樓閣修建和城壕、長城峰台等組成。
  內城是關城的主體和中央,其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黃土夯築而成,西側99999塊磚包牆。內城器械二門外,都有瓮城回護,瓮城門均向南開,西瓮城西面,築有羅城,羅城城牆正中面西設關門,門楣上題“嘉峪關”三字。關城內現有的修建主要有游擊將軍府、官井、關帝廟、戲台和文昌閣。
  嘉峪關關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寬約15公里的峽谷地帶,該峽谷南部的討賴河谷,又組成關防的自然屏障。嘉峪關周圍烽燧、墩台縱橫交織,關城東、西、南、北、東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關陣勢天成,攻防兼備,與周圍的長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設施組成了嚴密的軍事防禦系統,又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

雁門關

  五、九塞之首——雁門關
  位於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主要關口,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雁門關在城西北約莫40華里的地方,又名“西陘關”。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雄關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 上。器械兩翼,山巒升沉。山脊長城,其勢蜿蜒,東走平型關、紫荊關、 倒馬關,直抵幽燕,毗鄰瀚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畔。
  關有東、西二門,皆以巨磚疊砌,過雁穿雲,心胸軒昂,門額劃分 雕嵌“天險”、“地利”二匾。器械二門上曾建有城樓,巍然凌空,內塑楊家將群像。唐代詩人李賀的《雁門太守行》寫出了雄關的豁達氣焰:“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撒播至今。
  巍巍恆山,沿代縣北境逶迤綿延。蜿蜒於山巔的內長城,犹如玉帶聯珠,將雁門山、饅頭山、草垛山聯成一體。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着名的雁門古塞就修建在峻拔的雁門山脊。雁門山,古稱勾注山。這裏群峰挺秀、陣勢險要。
  自建雁門關后,更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它“外壯大同之藩衛,內固太原之鎖鑰,根抵三關,咽喉全晉 ”。相傳每年春來,南雁北飛,口銜蘆恭弘=叶 恭弘,飛到雁門盤旋片刻,直到恭弘=叶 恭弘落方可過關。故有“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的說法(《山海經》)。
  雄關雁門,居“天下九塞”之首(《呂氏春秋》)。從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起,歷代都把此地看作戰略要地。趙置雁門郡,往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唐書?地理志》形貌這裏“器械山岩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徑關,亦曰雁門關。”后經五代十國、宋、遼、金、元約四百餘載。元朝設千戶所,關城被毀。明代吉安侯陸享於洪武七年(1374)自監民工築新關於舊關東北十里處的要道,陣勢更為險要。
  該關城,周長二里,牆高二丈,石座磚身,雉堞為齒,洞口三重。東門上築樓台,曰雁樓,門額嵌石匾一方,橫書“天險”(即“天險”)。西門上築有楊六郎廟,門額嵌石匾一方,橫書“地利”。小北門未設頂樓,但磚石結構,格外雄固。門額石匾橫刻:“雁門關”三字。
  洞門兩側鑲嵌磚鐫楷書檢聯:“三關衝要無雙地,丸塞尊崇第一關。”整個關城修建,虎踞龍盤,雄偉壯觀。明清以後,關城雖屢有重修。但隨着我多民族統一國家領土的逐步形成,內長城作為“內邊”的作用已經失去,所屬的雁門雄關也隨之疏棄。

  你可能也喜歡:
  你所不知的寧德春節習俗
  飄香四海的寧德茶文化
  南平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
  別具特色的揚州古箏文化

有山有水有瀑布——九鯉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