頗為繁瑣的鎮江結婚習俗
碼頭從古至今即是生意搭客的好地方,大多數靠水的地方都有着碼頭,有碼頭的都會在古代都是一些著名且是商業十分蓬勃的都會,鎮江即是靠水的一個都會。本期鎮江文化帶你去領會關於鎮江的碼頭文化。
傳統碼頭文化是多元文化相互激蕩、相互融合的產物,既蘊涵着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又烙印着近代西方文化的痕迹,形成了鎮江怪異的文化個性。但由於鎮江傳統碼頭文化與幾千年的自然經濟、小商品經濟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與近代殖民地文化有着諸多糾葛,因而發生了不少現代化征程上的羈絆:
一、固步自封。傳統碼頭文化因口岸的屬地性、地域性而迴避開放,難以形成創新意識。
二、頭腦狹隘。農耕社會模式下由於鎮江對自我地理優勢的太過依賴與自信,生長思緒缺乏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放性頭腦。
三、江湖氣息。舊時代,碼頭是打出來的,市場也是打出來的。這種江湖潛規則,無視現代化市場秩序,缺乏文明內核,制約着鎮江現代商業精神的形成。
鎮江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四、缺乏互助。已往江湖上所謂“碼頭巨細各分班,畫界領土不放寬”,是對鎮江碼頭地皮劃分的形象形貌。畫地為牢的想法使人們排擠他人,忽視相同,難以形成優越的互助氣氛。
五、急功近利。碼頭商販注重投契而非投資,喜歡“過手生意”,對立見成效的投契趨之若鶩,對打基礎、管久遠的事情則不感興趣。
六、缺少定力。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碼頭商貿的流變性,使碼頭文化像貨物的離合轉輸一樣平常,缺乏厚實感和凝重感,導致都會文化心態浮躁,沒有定力。
鎮江自古就是聯繫江南、江北的渡口、碼頭。北方士民“南渡”,多經淮而由此渡江居於寧鎮常一帶。隨着天下經濟中央南移、人口增進及大運河開鑿,自隋唐起,江就逐漸生長成為運河線上的以商業、手工業、運輸業着稱,“商賈並湊”的民居都會。杜牧詩《潤州二首》反映了市井的榮華,李白《丁都護歌》也描繪了丹陽至京口一段運河兩岸商業興旺的情景。
宋代鎮江府商稅額占天下第十一位”,“明代鎮江是天下三十三個商業蓬勃的都會之一”,“在江南商業區中位在常州、蕪湖、九江之上”,進入清代商業空前繁榮,有“銀碼頭”之稱,泛起“舳艫轉粟三千里,燈火臨流十萬家”的盛況,是主要的物資中轉站和銷售市場。
你可能也喜歡:
鎮江最有特色的景區:焦山
獨具特色的鎮江方言文化
【都會文化】北京歷史文化知識大全
維吾爾族的習慣習慣有哪些?
衡水地標性建築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