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唐山喪葬習俗是這樣的 

帶你了解唐山皮影文化

  對於送葬這一個程序,大部門的都會走的程序都差不多。
  只不外在細節上略微會有些差異。
  而同樣對逝世者的尊重撒播下來的喪葬習俗,在唐山文化中有什麼考究呢?一起來看看吧!

喪葬習俗

  一、喪葬程序
  (一)裝裹
  人在彌留之際,遺囑說完,家人就為其洗身梳頭,由支屬給穿着上預先備好的壽衣、壽鞋、壽帽,頭蓋白絹,褻服也全換新的。女性有的穿裙子,頭纏包頭,俗稱“穿裝裹”。一樣平常穿着完畢即咽氣。也有的是咽氣后再穿着的。

  凡有身份職位的:男性,均着官服、官帽、官靴。女性,富貴的,要左手金,右手銀,着鳳冠霞帔或官襖、官裙,頭插金銀釵。穿完裝裹后,將亡人順炕沿暫放。往後,親人手扶門框腳踩門檻為亡人“叫道”:“xx三條道走當中。”一連幾回。再將死人用過的行李拋上屋頂,以示人亡。親人們號啕大哭,俗稱“叫過亡”。

  (二)戴孝
  死者家族在五服以內,皆穿着用白布製成的孝袍、孝帽、孝鞋。子女穿重孝、披麻片或棉花、腰系麻批。一樣平常親友腰掛一條孝帶布。為亡人戴孝有個傳說,泉源於一個打柴人改邪歸正的故事,很早以前,在燕山腳下,住着伶仃貧窮的娘倆,媽媽歷盡艱辛地把兒子拉扯大,靠兒子上山打柴為生。

  逐步地媽媽老了,兒子以為自己是家中的頂樑柱,對媽媽的態度就變了,讓他媽天天晌午前把飯給他送到山上,並時常打罵他媽。一天快晌午了,他坐在一棵大樹下休息等飯,瞥見樹上有個烏鴉窩,窩裡有個老掉毛的烏鴉,一群小烏鴉輪流地把叨來的食物塞進老烏鴉的嘴裏。

  他遐想到“烏鴉返哺”,連鳥獸都知道答謝母親的養育之恩,況且我是小我私人呢?他很痛恨。這時媽媽一起歪斜地挎着小竹籃來送飯,他忙站起往複迎接,媽媽因有事飯送晚了點,怕兒子又來打她,放下竹籃扭頭就跑,“當”的一聲撞在一棵大樹上,馬上腦漿迸裂,流血而死。

  兒子抱着媽媽的遺體痛恨地哭得死去活來。為了紀念媽媽,提醒自己,他用白布蒙在鞋幫上,鞋頂上縫塊紅布頭。白鞋幫示意媽媽的腦漿,紅布頭代表媽媽的血。豈論走到那兒,只要看到鞋,就想起自己的過失,忠言自己不忘孝順老人。

  厥後,在撒播的歷程中不停完善轉變,就形成為死人戴孝的習俗。不外兒子鞋上的紅布頭轉到孫子、重孫子輩的鞋上。一直到老人“五七”后,才把孝鞋的白布扯掉。

  (三)停床
  也叫停屍。在審問屋一側,用門板或木板搭好停屍床,男靠左側,女靠右側,頭南仰卧;也有停屍在器械卧室的,要頭西腳東,以示去西天之意。亡人停放床上時,要下鋪黃褥(或褥子),上蓋青單,以示意後裔孝順之意。

  每手握一塊糕點,以便去陰間路上防狗咬喂狗用。也有的在亡人身側或床下放一隻白公雞(布制的也行),以“避邪”用。床頭設案,點長明燈,擺四碟點心果品(有的擺豬、羊頭,果品和點心),焚香燒紙、行三獻禮,子孫哭泣盡哀。

  (四)報廟
  舊時,各村頭都設五道廟,供奉山神、龍王、苗神、蟲神、土地五神。人們平時生病、鬧災、死人、求子,都要上廟燒香,求神賜福消災,保佑亡魂去西天路上順遂。
  喪家請來村中操辦喪事的人,俗稱“大操”,也叫“大執賓”,與他協商喪葬儀式,辦若干天,拿若干錢,怎麼辦?然後由大操去操做事宜,分配角色,各執其事。首先為孝子們製作孝衣,為亡人準備“導道車”(紙紮)一輛,將亡人中指(男左女右)拴上麻線,引魂於車上,孝子們邊行動邊說:“爸爸(或媽媽)上車吧,要朝西天大路走”,把魂引上車,也叫引魂。

  親人們披麻(腰束麻繩)、戴孝(白孝袍、孝帽、孝帶、孝鞋)排隊到五道廟或土地廟送魂、燒紙;也叫“送倒頭紙”、“點漿水”,邊走邊嚎哭。窮苦人家扎不起紙車,則用一把掃帚作導道車。往後,一日三餐前都要向廟送紙。

  支屬與來客排隊哭至廟,男前女后,外甥提燈籠在前,孝子雙手端盛紙錢的盤子,后是親友。盤中紙焚於廟的香爐內,再排隊回家,去回都要嚎哭。扎紙紮,一樣平凡人家扎有九蓮燈、車馬、金銀庫筒。富朱紫家還要有童男、童女、金剛、開路鬼、金銀山、紙獅、紙廚、椅子、燈等。

  (五)報喪
  人死的當天,大操要派人寫白紙字帖子,按主人指定的親友家送信兒,叫“報喪”。報喪人要由主人指定在誰家用飯,不用飯的戶不進屋,送了信兒或交了帖子即回。親友接到噩耗后,要備好燒紙、點心、輓聯、幛子和祭禮前往祭弔。
  亡人家門前設帳桌,有專人接紙、收祭禮。

  (六)出殃榜
  亡人家大門前出示殃榜,寫明亡人的姓名,生卒年月及與主祭人的關係。喪父為“故顯考”,喪母為“故顯妣”。殃榜的字數為男單女雙,於門側“男左女右”。用長竿掛起“挑連紙”,一歲一條,另加兩條,天地各一條,年父老尺寸長,年輕者短,紙條下邊,男的剪成箭頭形,女的剪成燕尾形,以示區別。

杭州喪葬習俗有什麼講究

  (七)眷念
  也叫“弔紙”、“奔喪”、“弔孝”。親友、鄉鄰到死者屍前嚎哭,膜拜叩首,鼓樂隊奏哀樂,大操指揮,高喊“照客”、“伺帖”。接待眷念的為亡人的晚輩,在旁跪陪。雙親都已殞命的跪雙腿,單親殞命的跪單腿,男客由男子陪跪,女客由女的陪跪。客人弔孝完,男女孝子向客人叩頭“謝孝”。大操高喊“謝”。

  (八)入殮
  將亡人遺體由停屍床裝入棺材叫入殮。一樣平常停屍第二天或第三天入殮。先由死者宗子用扁擔或木棍將遺體撬動一下,為“撬殃”。然後將遺體搭入棺內。棺木放在院中搭好的靈棚內,並用長板凳墊起。棺內底鋪草木灰或石灰、木炭。後裔在屍旁撒銅錢。

  富足人家要裝上骨董、器皿及金銀財寶。然後用土坯或棉圈墊穩遺體。女兒為死者用棉球醮水,洗臉凈面,擦五官,謂之“開光”。親人基本到齊后,瞻仰遺容,哭罷就由木匠蓋棺釘木楔。全家跪哭棺旁,釘器械楔子時,後裔們哭訴“爸爸(媽媽)東躲釘、西躲釘,三條道走當中”。

  封棺加釘后,靈柩前設香案,擺供果,兩側擺紙人紙馬(牛)、金銀庫筒等,孝子們靈前燒紙、大哭,以示對亡人永別之情。直到出殯前,支屬們一日3次到五道廟送紙,夜間輪流守靈、燒紙。有眷念者、孝子陪弔致謝。
  靈柩一樣平常在靈棚停放1~3天。富家停放7天或更長。停靈時代富戶人家要請僧道誦經,超度亡魂。靈棚內掛出挽幛、輓聯。一樣平凡人家,都請喇叭班子,也有的人家請兩班,對台吹奏,以糹食 亡人和觀眾。出嫁的女兒及孫女們,則競相出錢,加吹曲調,獎勵鼓樂手。

  (九)發送
  發送也叫“送路”,是治喪儀式中的熱潮,意思是為亡人魂歸西天送行髮腳。一樣平常在出殯的先天晚上舉行。程序是:先“取魂”,是最後一次孝子們去五道廟送紙、領魂。由孝子4人抬着蓮花椅(紙紮),椅上放着亡人的“裹頭”,也叫“挑連紙”。

  送紙隊伍到廟時,女兒在廟內周圍撒紙錢圍繞,口稱:爸爸(媽媽)回家吧,用手將“靈魂”抱上椅子,抬回家中。將“裹頭”穿上亡人的衣服,再放入椅子,抬到亡人生前的住室,與女客人行告辭禮,再抬到大門口與男客人行告辭禮。

  然後排隊刊行。“裹頭”前有8名男孩手持蓮花燈引路,後邊是九蓮燈,少者8對,多者30對,接着是鼓樂隊,親友排隊在後。孝子們抬着“裹頭”沿村主要街道轉一周,以示向鄉親告辭。各戶在門口擺“路祭”,有糕點、茶水、燒紙等,並膜拜行禮。

  然後排隊來到五道廟前,舉行告辭儀式:親友逐個向“裹頭”行告辭禮,孝子跪兩旁叩謝,由大操指揮。禮畢后,排隊繞庄至十字路的西行道口,將荷花椅、九蓮燈、車馬庫筒等堆燒,孝子及親友痛哭,所謂亡魂已去西天,支屬們遂歸。

  (十)出殯
  也叫“出靈”、“埋葬”。一樣平常在亡后的第三天午飯後舉行。眾勞忙人將棺材抬上杠架至墳地埋葬。出殯前,眾兒孫要跪於靈前賀祭,棺材外衣棺罩。棺罩,即以竹木為架,頂凸起,頂中央鉗以木刻、外塗金粉的球形體。框架外,裝襯紅緞綉龍鳳的帷幕。

  發葬入墳時,棺與罩同起,孝子(宗子)手執引魂幡,摔碎喪盔(停屍時燒紙用的盆),長媳抱罐(即香水罐,在罐內插一棵蔥,放少許香油),兒孫們在棺前倒行百步或出村時方可轉身前行。一起喇叭鳴鑼在前,家族親友排隊在棺后隨行,號啕大哭。

  有人在隊前扔打狗棒、撒路錢,叫“買路錢”,以備死者去陰間路上行賄小鬼,不受刁難,棒打野狗,平安地升入天堂。送葬隊伍行至村外稍停,與家人、親友告辭稱“行路祭”。祭禮完畢,大操宣布亡人祭祀,如“五七”、“周年”等,轉達親友準時來祭,然後親友離散。

  家人與至親繼續送殯至墓地。下葬時繼嗣宗子或長孫填第一鍬土,其他孝子隨後也扔一鍬土,家族們高聲哭叫。棺入墓穴前,穴的底部挖一小坑,內放一瓦罐,罐內放一條活小魚作為陪葬。填土時將“香水罐”放在棺材外頂端,孝子們脫去孝服,將棉、麻扔進墓坑,把引魂幡立於棺蓋上,隨填土不停提高二三次,以示後人不停升高。

  邊填土孝子們邊哭、邊在墳周圍燒紙灑漿水。眾挖坑人堆土成圓或長方形墳頭。墳頭堆完,棺罩抬回,眾支屬停哭而歸。葬后3天內,每晚去墳前燒柴,謂之“燒炕”,為親人取暖和。

  (十一)圓墳
  下葬的第三天,子女們要去把方形墳丘堆圓。用秫秸折成的門,在新墳上插3道。亡人有功名業績的,後人為其立石碑,銘刻其生平,這叫“圓墳”,也叫“開門”。親人要在墳前立一塊台石,看成供桌,子女們燒香,燒紙,上供,然後墳前膜拜,以示悼念。至此,喪葬儀式竣事。

  (十二)祭祀
  “五七”。亡后35天為“五七”。家人與親友們要燒香上供、燒紙哭夜。迷信傳說,死者靈魂在這天要過5道閻君的難關,若有支屬後裔哭送,可免去靈魂受審的魔難。這天除宴請親友外,對輔助解決殯葬儀式的大操及眾多勞忙人,要舉行宴請,以示謝意。
  亡人百天,要過“百日”。一周年要舉行“周年”祭。每到清明節要省墓。有的人家還要過“三周年”。這些節日親友們都要來燒香燒紙上供。富有人家有廟堂的,祭祀於廟堂;一樣平常戶房中設一龕,供奉神主。逢年、過節、月朔、十五焚祝,收支門祈禱,四時供鮮,生子娶親諸事必祭,節日尤其是春節必祭,這叫“祭祖”。
  開國后,各地五道廟被拆除,喪葬儀式舉行了改造。唐山市各縣區在六七十年月先後建起了火葬場。各級人民政府提出了一提倡、二住手、三取代的招呼,即提倡火葬;住手用棺材、住手土葬;用花圈、默哀、白花、黑紗取代披麻戴孝膜拜燒紙,用開追悼會、遺體告辭取代送行,用骨灰盒取代棺材。

  對社會有較大孝順的人死後,由村或單元主持召開追悼會,戴黑紗、放哀樂,以寄託哀思。一樣平常群眾,尊長逝世,也只是戴黑紗,以示悼念。總之喪俗顯著簡化。
  80年月以後,舊俗有所仰面,喪葬接納停床、報喪等“一天拱”儀式。親友送葬禮、輓聯、挽幛等,中午宴請親友,骨灰盒有的存於骨灰堂,有的仍像棺材一樣埋進土中、圓墳等。

  你可能也喜歡:
  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定州秧歌戲
  維吾爾族的習慣習慣有哪些?
  傳統文化:傳統漢族衣飾文化
  宋代五台甫窯之一:定瓷

名聞海內外的泉州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