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兩岸習慣大差異:台灣葬禮習俗

讓人膽戰心驚的三大懸空寺

  殞命是人一生中不能阻止的最後一件事。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形成的喪葬儀式,是為了讓生者安寧,也為了逝者盡最後一份孝。整個喪葬的歷程就是生者與逝者最後最實體的聯繫。那麼台灣文化中,台灣的喪葬習俗會跟大陸有什麼差異呢?一起來看看吧!

台灣喪葬

  台灣喪葬,沿襲古代中國大陸的傳統,以周朝的禮儀為基本,又混和了玄門、釋教、陰陽家、風水先生等種種說法,自成一體,別具氣概。喪禮的全歷程是相當繁瑣的。

  搬鋪。病人病重臨危之際,須將病人移到正廳暫且搭起的板床上,俗稱“搬鋪”,若死在卧室,聽說“冥魂”會弔在床上不能“超度”。而台灣人信託正廳是家中最好的位置,若能在此瞑日,可謂名譽、幸福。男子要移到正廳的正旁(右側),女人移到正廳的側旁(左側)。

  燒銀紙。銀紙是供亡魂在陰間的盤纏,稱為“腳尾錢”;還要放一香爐,燒香點燭,為死者照亮赴陰間的路。

  人死後,有所謂“哭路頭”之俗,即怙恃亡故,女兒聞訊需立刻返家,一邊大哭一邊訴說怙恃的養育之恩和自己的悲痛之情等等,一直要哭到有人拿茶給她喝或拿毛巾給她擦臉才氣住手。但家族哭嚎,忌淚水滴在屍身上,否則聽說此人會發狂。而族中人來到死者身旁,男子在死者床位的東邊,女人在床位的西邊,一律去掉身上的飾品,着素服,整體號哭。

  開魂路。請羽士(俗稱“烏頭司公”)或僧侶來念經。為亡魂超度,開路,指導至陰間。乞水沐浴。親族穿上喪服以後,就到河畔排隊取水,稱之為“乞水”。回來后請“好命人”用白布浸水,做為逝者擦拭身體的容貌,同時口中念念有詞:“你現在已經釀成神明晰,已能和祖先碰頭”等,這就是“沐浴”。

  套衫。為死者準備的衣服(壽衣)有五七件之多,最多可達十一件(但必須是奇數),先由孝男套上試穿,稱為“套衫”。孝男穿好壽衣后,拿一個秤子,似乎要稱衣服似的,這就是告訴死者壽衣是子孫買的,要他穿了去見祖先。

  抽壽。“套衫”后,親人們都要吃用麵線和黑砂糖混和而成的食物,由於麵線很長,象徵長壽,以是稱為“抽壽”。“抽壽”完后,要把笠帽和箍丟到屋頂上,示意已將死者的歲數加進了子孫壽命里,以延伸子孫壽命的意思。

  張穿。孝男“套衫”之後,請“好命人”為死者穿上壽衣。壽衣是於老人生前就準備好了的,有的甚至是出嫁時由別人送的,有的是做61歲大壽時別人送的生日禮物,俗稱“張老衫仔褲”。另外,女子出嫁時穿的白布衫白布裙也可做日後的壽衣用。

  辭生。遺體納棺前,死者還要在陽世吃最後一餐,代表與眾人告辭。與“食酒婚桌”一樣,有12種菜肴,依舊由“好命人”做出夾菜的動作,口中還要說些吉祥的話。入殮(納棺)。入殮是整個葬禮的主要時刻,必須請算命先生來選擇良辰吉日。

  之後的順序也是異常嚴酷的:棺材的底部放草絲;草絲上面放燒過的灰;灰上放銀錢;銀錢上又放庫錢;放上寫有七星的薄板,力“七星枋”,七星代表太極;放上桃技,用以驅逐陰間惡狗;放一塊石頭、一個煮熟的雞蛋、一碗醬油曲,示意人死後不能復生;放“過山褲”;放上用紅布和白布縫成的枕頭,另有銀紙,稱為“雞枕”。

  在遺體旁放上金器和寶石,為的是激勵子孫日後能為死者拾骨再葬;放“水被”,蓋在遺體上;放“掩身幡”,這是由羽士做成的白布,長度和棺材一樣,死者有幾個子女就撕成幾條,把剩下的部門放在棺材中;最後放些銀錢。這些儀式統稱“收烏”。

  納棺之後,還沒有嫁娶的子孫要輪流在棺材旁睡覺,稱之為“困棺腳”,一直到出葬為止。

  出山(出葬)。出葬通常由僧人和羽士來主持,日期則由擇日士來決議。

  送葬的隊伍也很壯觀。送葬時,由親人們護送棺材前往山上埋葬,並按傳統習俗排隊,行列中有整隻豬、羊、開路神、放銀錢紙、銘旗、孝燈、吉燈、吹鼓團隊、五彩旗、風水先生、涼傘、花圈、歌仔戲團、二十四孝花車、掌柩旌官、羽士、僧人、金童玉女、紙幡、靈柩、男性遺族隊、女性遺族隊、送葬親友等,共約50種。

盤點雞西名人明星有哪些

  喪服也是異常考究的。遺族中的支屬都要穿喪服。男子穿草鞋,女子的鞋上要縫喪布,追隨送喪行列邊走邊哭。一樣平常前來送葬的親友來賓,追隨一段路后,找個適當的地方停下來。棺材也停下來,由喪主跪地答禮,懇辭送葬的親友,並示意謝謝,故為“謝步”。於是,送葬的親友們便與靈柩告辭,而子孫及近親一直送到下葬為止。

  台灣民間至今仍盛行土葬(大都會除外),選擇墓地十分考究“風水”,不惜重金約請風水先生覓尋“吉地”。台灣多雨水,墓的形狀與閩粵區域相仿,多用磚石砌成“椅子形”,外包水泥或石灰。

  下葬(落葬)。這是最後一關。墓地的宅兆是事先委託“土公”(從事埋葬洗骨的人)掘好的,待棺木到達時,將棺上的籠罩物取掉,男性跪在棺的左邊,女性跪在棺的右邊,高聲哭號,以示訣別。

  僧人和羽士念完經后,就最先“放栓”,也就是在棺材的某一部位打孔,然後打進水栓。用意是讓棺材內里能通空氣,以便早日物化。最後同土公等人把棺材放進墓穴,由喪主先往棺材上埋上,以示盡孝。

  最後對土地公燒金紙,對宅兆燒銀紙,並收回所有的牲禮,至此葬禮便告完成。

  葬禮竣事後,由長孫將牌位放在“魂轎”中帶回家中供奉,稱為“返主”。送葬本為喪事,但返主則為吉事,以是長孫要脫掉喪服,換上淺黃色的長衣。回家后,以預先準備好的菜肴款待輔助送葬者。同時,把神主牌位奉在正廳,僧道燒香、燒紙、讀經,家人亦燒香、祭拜、號哭,稱為“安靈”。

  葬儀三至七天後,孝男及近親要備牲禮到墓地祭拜,叫做“巡山”域“收灰”、“謝土”。以後還要選一吉日舉行完墳儀式。之後,另有許多儀式,如“做旬”、“做好事”等祭禮。

  做旬,就是在死者死後的每七天所做的供奉。在這些日子里,早晚要做“孝飯”供在靈桌上,遺族上香燒銀紙,婦女則跪地哭嚎。若是是富人家,則請僧人和羽士來“做好事”。

  最後一個做旬叫做“尾旬”,這要憑證喪禮時的“套衫”所穿衣服的若干而定。若是是穿了7層,就做“七旬”,七七四十九天;若是是穿11層,就做“十一旬”,長達77天。

  往後還要做百日,也就是人死後百天的祭祀。有錢人家要請僧人或羽士抵家中,舉行盛大的供養法會。而一樣平凡人家只需在靈桌上供奉,子孫們祭拜一番就可以了。

  死者去世一年後,要“做對年”。這時死者出嫁的女兒,都必須回來供奉牲禮祭祀。這一天的儀式完成后,女兒及遠親就可以“脫孝”了。

  之後,就是選個吉日撤掉“魂帛”和香爐,這叫“推靈”。

  合爐。就是在死者的喪期屆滿時,把香爐灰的一部門,放進祖先牌位的香爐中,到這時死者的牌位才氣和祖先牌位供在一起。也有人把死者的新牌位火葬,僅在歷代祖先的大牌上寫進死者的名字。

  新忌。合爐后的第一次忌日叫“做新忌”,往後以後每年都在這一日祭祖。

  省墓。也叫培墓、上墓,一樣平常在清明節前後十天內。省墓時要 剷除墳上的雜草,把墓碑上的字洗涮清晰,然後在墓前供上紅龜稞、發糕、牲醴祭拜。祭拜后要在墳頭及宅兆周圍放上稱為“墓紙”的長方形五彩紙。

  你可能也喜歡:
  唐山喪葬習俗是這樣的
  什麼是玄門,玄門文化的基本意義
  滿族有若干人口,滿族的漫衍情形
  帶你領會溫州喪葬文化

洛陽牡丹文化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