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江南四台甫樓,名震江南

蘇州十大最美夜景地,看江南夜景

  江南四台甫樓,是指中國長江以南的四座歷史文化悠久的修建。
  劃分是: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南嶽陽的岳陽樓和江蘇南京的閱江樓,此外江南四台甫樓也有多種說法。
  對都會文化感興趣的你,今天讓我們一起來領會江南四台甫樓吧。

黃鶴樓

  黃鶴樓
  黃鶴樓一共有五層。高50.4米,相當於16層樓房,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在主樓周圍還建有勝象寶塔、碑廊、山門等修建。整個修建具有怪異的民族氣概。黃鶴樓內部,層層氣概不相同。底層為一高峻寬敞的大廳,其正中藻井高達10多米,正面壁上為一幅偉大的“白雲黃鶴”陶瓷壁畫,兩旁立柱上懸挂着長達7米的楹聯: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撼;大江東去,波濤洗凈古今愁。

  二樓大廳正面牆上,有用大理石鐫刻的唐代閻伯理撰寫的《黃鶴樓記》,它記述了黃鶴樓興廢沿革和名人軼事;樓記兩側為兩幅壁畫,一幅是“孫權築城”,形象地說明黃鶴樓和武昌城相繼降生的歷史;另一幅是“周瑜設宴”,反映三國名人去黃鶴樓的流動。三樓大廳的壁畫為唐宋名人的“繡像畫”,如崔顥、李白、白居易、陸遊等,也摘錄了他們吟詠黃鶴樓的名句。

  四樓大廳用屏風支解幾個小廳,內置現代名人字畫,供遊客瀏覽、選購。頂層大廳有《長江萬里圖》等長卷、壁畫。黃鶴樓景區聲譽:國家5A級景區、中國歷史文假名樓、國家級重點景物勝景區、江南三台甫樓之一(其它兩台甫樓劃分是湖南的岳陽樓、江西的滕王閣),國家旅遊勝地四十佳。

  黃鶴樓是古典與現代熔鑄、詩化與盛情修建的精品。它處在山水靈氣動蕩吐納的交點,正好迎合中華民族喜歡登高的民俗民俗、親近自然的空間意識、崇尚宇宙的哲學看法。登黃鶴樓,不僅僅獲得愉快,更能使心靈與宇宙意象互滲互融,從而使心靈凈化。這約莫就是黃鶴樓美的魅力經風雨而不衰,與日月共長存緣故原由之所在。與滕王閣、岳陽樓並列江南三台甫樓。

  歷史沿革
  黃鶴樓曾被毀多次,自三國時建成以來,屢建屢毀,灼爍清就毀了7次,光緒年間就毀了一次厥後清政府就沒建過,原來高3層樓的黃鶴樓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間建成,有5層樓高,加倍雄偉,除地址轉變外,基本沒什麼轉變。 巍峨聳立於武昌蛇山的黃鶴樓,享有“天下絕景”之稱,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台甫樓”。

  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傳說是為了軍事目的而建,孫權為實現“以武治國而昌”(“武昌”的名稱由來於此),築城為守,建樓以瞭望。至唐朝,其軍事性子逐漸演變為著名的勝景景點,歷代文人詩人到此遊覽,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唐代詩人崔顥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那邊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已成為千古絕唱,更使黃鶴樓名聲大噪。而李白的《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更是為武漢“江城”的美譽奠基了基礎。

  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黃鶴樓已具規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於是,宴必於是”。然而兵火頻仍,黃鶴樓屢建屢廢。最後一座“清樓”建於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毀於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往後近百年未曾重修。

  1957年建武漢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佔用了黃鶴樓舊址,現在重修的黃鶴樓在距舊址約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嶺上。1981年10月,黃鶴樓重修工程破土開工,1985年6月完工,主樓以清同治樓為藍本,但更高峻雄偉。運用現代修建手藝施工,鋼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結構。飛檐5層,攢尖樓頂,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層邊寬30米,頂層邊寬18米,全樓各層部署有大型壁畫、楹聯、文物等。

  樓外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樓、軒廊、亭閣等一批輔助修建,將主樓陪襯得加倍壯麗。登樓遠眺,“極目楚天舒”,不盡長江滔滔來,三鎮風景一覽無餘。

滕王閣

  滕王閣
  滕王閣,“江南三台甫樓”之首,坐落於江西省南昌市的贛江之濱。始建於唐永徽四年(653年),為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確立。李元嬰出生於帝王之家,受到宮廷生涯熏陶,“工字畫,妙音律,喜蝴蝶,選芳渚游,乘青雀舸,極亭榭歌舞之盛。”(明陳文燭《重修滕王閣記》)據史書紀錄,永徽三年(652年),李元嬰遷蘇州刺史,調任洪州都督時,從蘇州帶來一班歌舞樂伎,終日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

  厥後又臨江建此樓閣為別居,實乃歌舞之地。因李元嬰在貞觀年間曾被封於山東省滕州故為滕王,且於滕州築一閣樓名以“滕王閣”,后滕王李元嬰調任江南洪州,又築豪閣仍冠名“滕王閣”,此閣即是厥後人所熟知的滕王閣。 “時來風送滕王閣”,滕王閣因“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一篇駢文——《秋天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簡稱《滕王閣序》)而得以名貫古今,譽滿天下。王勃的《滕王閣序》,膾炙人口,傳誦千秋。文以閣名,閣以文傳,歷千載滄桑而盛譽不衰。自王勃的“千古一序”之後,王緒曾為滕王閣作《滕王閣賦》,王仲舒又作《滕王閣記》,傳為“三王記滕閣”的美談。

  后大文學家韓愈又作《新修滕王閣記》。由此王勃、韓愈等人開創了“詩文傳閣”的先河,使之厥後的文人學士登閣題詩作賦沿用成習。 滕王閣在古代被人們看作是祥瑞風水修建,有古謠雲:“藤斷葫蘆剪,塔圮豫章殘”、“藤”諧“滕”音,指滕王閣;“葫蘆”,乃藏寶之物;“塔”,指繩金塔;“圮”,坍毀之意;“豫章”亦即南昌。這首古謠的意思是,若是滕王閣和繩金塔坍毀,豫章城中的人才與寶藏都將流失,都會亦將敗落,不復繁榮茂盛。在我國古代習俗中,人口聚居之地需要風水修建,一樣平常為當地最高標誌性修建,群集天地之靈氣,吸收日月之精髓,俗稱:“文筆峰”。

  滕王閣坐落於贛水之濱,被昔人譽為“水筆”,有昔人亦云:“求財萬壽宮,求福滕王閣”.可見滕王閣在眾人心目中佔有的神聖職位,歷朝歷代無不備受重視和珍愛。 同時,滕王閣也是古代蘊藏經史文籍的地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古代的圖書館。而封建士醫生們迎送和宴請來賓也多喜歡在此,貴為天子的明代開國天子朱元璋在鄱陽湖之戰大北陳友諒后,曾設宴閣上,命諸大臣、文人賦詩填詞,旁觀燈火。 今天的滕王閣為宋式修建。唐宋一脈相承,宋代修建是唐代修建的繼續和生長。宋代的樓閣修建極窈窕多姿,修建藝術造型到達極高成就。

蘇州觀前街:少不了小吃的地方

  歷史沿革
  始建於唐永徽四年,為那時任洪州都督的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所建。據紀錄,李元嬰於永徽三年遷任蘇州刺史,調任洪州都督時建此閣以為別居。由於李元嬰封號為“滕王”,故名滕王閣。20多年後,那時的洪州都督閻公首次重修。完工后,閻公群集文人雅士作文記事,途經於此的王勃就是於此時寫下了其代表名篇《滕王閣序》。並由此令滕王閣名揚四海。

  厥後歷經宋、元、明、清,滕王閣歷次興廢,先後修葺達28次之多,修建規制也多有轉變。其中宋大觀二年(1108年),滕王閣因年久失修而塌毀,侍郎范坦重修,比唐閣局限更為擴大,並在主閣的南北增建“壓江”、“挹翠”二亭,逐漸形成以閣為主體的修建群,華美堂皇之形貌,雄偉壯觀之氣焰被譽為“歷代滕王閣之冠”。最後一次建於清代同治年間,1926年毀於兵災,被北洋軍閥鄧如琢部縱火銷毀。僅存一塊“滕王閣”青石匾。往後50多年裡一直沒有重修。

  1942年,古建大師梁思成先生偕同其學生莫宗江憑證“天籟閣”舊藏宋宮廷畫《滕王閣》繪製了八幅《重修滕王閣設計草圖》。在第29次重修之時,修建師們以此作為依據,並參照宋代李明仲的《營造法式》,設計了這座仿宋式的雄偉樓閣。1983年10月1日舉行了奠基大典,1985年10月22日重陽節正式開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四十周年之際,第二十九次重修的滕王閣於1989年10月8日重陽節勝利完工。

岳陽樓

  岳陽樓
  屹立於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頭、洞庭湖畔的岳陽樓,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譽,與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北武漢的黃鶴樓並稱為江南三台甫樓。

  岳陽樓是三國時期(公元215年)東吳將領魯肅為了匹敵駐守荊州的蜀國上將關羽所修建的閱兵台,那時稱為閱軍樓。據紀錄,這就是最早的岳陽樓的原型,也是江南三台甫樓修建年月最早的樓閣。

  至今岳陽樓是以東漢末年“魯肅閱軍樓”為基礎,一代代沿襲生長而來。唐朝以前,其功效主要作用於軍事上。自唐朝始,岳陽樓便逐步成為歷代遊客和風騷韻士遊覽旅行,吟詩作賦的勝地。此時的巴陵城已改為岳陽城,巴陵城樓也隨之稱為岳陽樓了。北宋范仲淹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更使岳陽樓着稱於世。千百年來,無數文人詩人在此登覽勝境,憑欄抒情,並記之於文,詠之於詩,形之於畫,工藝美術家亦多以岳陽樓為題材描繪洞庭景物,使岳陽樓成為藝術創作中被頻頻形貌、久寫不衰的一個主題。

  由於岳陽樓為純木結構,其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秘聞,使岳陽樓於1984年修整,沿襲了清朝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時的形制。登岳陽樓可瀏覽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岳陽樓是江南三台甫樓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修建,它的修建藝術價值無與倫比。1988年1月被國家確定為天下重點文物珍愛單元,同年8月被列為國家重點景物勝景珍愛區。2001年元月批准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長江黃金旅遊線上湖南境內的唯一景點,是岳陽市對外開放的主要窗口和岳陽旅游業的龍頭。2011年9月,天下旅遊景區質量品級評定委員會正式批准岳陽樓-君山島景區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歷史沿革
  岳陽樓始建於公元220年前後,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上將魯肅的“閱軍樓”,一代代沿襲生長而來。西晉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初唐時,稱為“南樓”,中唐李白賦詩之後,始稱“岳陽樓”岳陽樓高21.5米,三層、飛檐、純木結構。樓頂籠罩黃色琉璃瓦,造型奇偉,“岳陽樓”匾額為郭沫若手書。

  歷史上的詩人如杜甫、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李商隱等均前來登臨覽勝,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使岳陽樓名揚天下。公元1045年,慶曆四年春,滕子京重修岳陽樓,並請密友、文學家范仲淹作了《岳陽樓記》,往後,岳陽樓加倍著名遐邇。岳陽樓內陳設別具特色。各層內懸挂歷代名家撰寫的楹聯。一、二樓各嵌有一副《岳陽樓記》雕屏,一樓雕屏是公元十九世紀的復品;二樓所嵌雕屏為公元十八世紀大書法家張照所書,字型方正、筆力雄渾、技法多變、獨具匠心,為傳世一級珍品。三樓所嵌雕屏是毛首腦書杜甫詩《登岳陽樓》,筆法雄健曠達、形神兼備。雕屏金光耀眼、熠熠生輝。1988年岳陽樓被國家宣布為國家重點文物珍愛單元。

  岳陽樓歷經滄桑,看到的岳陽樓,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修的樣貌。整個樓的修建,可用八個字來歸納綜合:四柱、三層、飛檐、純木。岳陽樓主樓高3層,高達15米,中央以4根大楠木撐起,再以12根柱作內圍,周圍繞以30根木柱,結為整體、整個修建沒有用一顆鐵釘,沒有用一道巨梁。12個飛檐,檐牙高啄(似鳥嘴在高空啄食)。屋頂為黃色琉璃瓦,金碧絢爛。曲線流通,陡而復翹,宛如古代武士的頭盔,名叫盔頂。盔頂下的如意斗拱,狀如蜂窩玲瓏剔透。古籍里載述,岳陽樓“純木結構,盔式樓頂”這種古老的修建,充實显示了我國古代修建藝術的怪異氣概和絢爛成就。

閱江樓

  閱江樓
  南京閱江樓與武漢黃鶴樓、岳陽岳陽樓、南昌滕王閣合稱江南四台甫樓。朱元璋稱帝后,下詔製作閱江樓,並親自撰寫了《閱江樓記》,又命眾文臣每人寫一篇《閱江樓記》,大學士宋濂所寫一文最佳,后入選《古文觀止》。閱江樓於2001年建成並對外開放,往後竣事了600年來“有記無樓”的歷史。

  歷史靠山
  建閱江樓的初衷,始於1626年前明朝開國天子朱元璋。由於朱元璋在其稱帝前,在獅子山上以紅、黃旗為號,指揮數萬伏兵,擊敗了強敵陳友諒40萬人馬的強勢進攻,為其確立大明王朝奠基了基礎。14年後,公元1374年,也就是洪武7年的春天,朱元璋在獅子山建一樓閣,親自命名為閱江樓,並以閱江樓為題,下令在朝的文臣職事們各寫一篇《閱江樓記》。留傳至今的有元末明初着名文學家、翰林大學士宋濂的《閱江樓記》和朱元璋親自撰寫的《閱江樓記》和《又閱江樓記》等三篇文章。朱元璋還動用了服刑的囚犯,在獅子山頂修建了建樓用的“平砥”,也就是地基。

  你可能也喜歡:
  煙台標誌修建,你能認出幾個?
  煙台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什麼是玄門,玄門文化的基本意義
  滿族有若干人口,滿族的漫衍情形

盤點北京最熱鬧的夜市在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