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六大古鎮之一同里鎮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漢族水鄉文化古鎮古鎮。每一個都值得遊覽的江西四大古鎮
鎮內家家臨水,戶戶通舟;江蘇省最早也是唯一將全鎮作為文物珍愛單元的古鎮。
對都會文化感興趣的你,讓我們一起來領會同里鎮吧!
帶你了解,聞名山西的運城李家大院
同里鎮,江南六大古鎮之一,同里舊稱“富土”,唐初改為“銅里”,宋時將舊名拆字為“同里”。始建於宋代,停止2015年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漢族水鄉文化古鎮。同里鎮位於蘇州市吳江區,距蘇州市市區18公里,距上海80公里.同內里積33公頃,為五個湖泊環繞,由49座橋毗鄰,網狀河流將鎮區支解成七個島。古鎮鎮內家家臨水,戶戶通舟;宋元明清橋保留完好。1982年成為江蘇省最早也是唯一將全鎮作為文物珍愛單元的古鎮。1995年被列為江蘇省首批歷史文假名鎮。1998年水鄉古鎮和退思園被列入天下文化遺產準備清單。
歷史沿革同里牌樓據考古挖掘的大量文物的證實,同里的歷史可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早在新石器時代即有先民在此刀耕火種、生息繁衍。優越的自然條件,使這裏成為吳地最富庶的地方,故同里原稱“富土”。先秦已成集市,隸屬會稽郡吳縣,漢唐日呈榮華。唐初,因其名太奢,更名銅里。尚屬村市,在九里村。後梁開平三年909年,吳越王錢鏐划吳縣南地、嘉興北境,置吳江縣后,同里屬吳江縣浸染鄉、宋代,廢浸染鄉,同里屬范隅鄉,正式建鎮。將舊名“富土”兩字相疊,上去點,再將該字一分為二,上半截為“同”,下半截“田”與“土”相加,變為同里。元明時同里漸移至南,因鎮內三條器械向市河,成“川”字型,又名“同川”。屯村漢代成集市,始稱“屯市”,唐初已達鬱勃時期。宋建炎年間,居此地者千餘家。元明時“易市為村”。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張士誠其弟士德據吳江,分兵譚道濟守屯市東關,控扼守秀州、松江二要衝。明嘉靖年間住民數百家,鐵工過半,后住民稍增,自成市井。明代弘治元年(1488年),屯村屬吳江縣久詠鄉。
清乾隆年間行政區域重新調整。原居同里鎮中,水民安數畝的放生河塞築屋,“亦成鬧市”,稱“新填地”。鎮域繼續向東南擴張。宣統二年(1910年)推行區域自治。
民國元年,同里設市公所。1985年10月,同里鎮、鄉合併,執行鎮管村體制。
1992年7月,屯村鄉撤鄉建鎮。
水文特徵同里鎮境內有巨細河流近300條,巨細湖盪約20個,漫衍全境。因境內陣勢由西北向東南微微傾斜,尚屬平展,且水流勾通,故水位漲落緩慢,流速平緩。水流一樣平常由西北向東南流動為主。
同里屬太湖水系的一部門,進入同里的客水主要是太湖來水。太湖來水分西、北兩路進入同里境內,西由江南運河,主要經七港河、方尖港、大窯港、通井圩港、潘河港、王家浜進入同里境內。北由吳淞江,主要經長牽路、張塔港、烏浦港、后浜、豎頭港、聖堂港進入同里境內。來水過境同里后,分東、南兩路出境,東路經白蜆湖注入澱山湖,南路由南星湖經牛長涇注入太浦河。
同里境內江河相通,河湖一體,陣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河流走向正常年份由西北向東南偏向泄流,故乾旱年可引太湖水入境。
概況在一級珍愛區域內,明清修建佔十分之七,400多年來的文化遺址、遺物、遺迹、遺風猶存,隨處可見深宅大院、園林小築。現存着名的有退思園、耕樂堂、環翠山莊、三謝堂、侍御第、卧雲庵、城隍廟、尚義堂、嘉蔭堂、崇本堂等園林和古修建。同里的特點在於明清修建多,鎮內有明清兩代園宅38處,寺觀祠宇47座,有士紳豪富住宅和名人故宅數百處之多。古鎮原有“前八景”、“后八景”、“續四景”等二十多處自然景觀,后尚存“東溪望月”、“南市曉煙”、“北山春眺”、“水村漁笛”、“長山嵐翠”諸景。
你可能也喜歡:
清點紹興文化遺產有哪些
紹興標誌性修建清點,你知道哪些
中國飲食文化的意義,你知道嗎?
宗教文化:什麼是釋教文化
蘇州留園,蘇州園林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