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曆二月初二俗稱“龍仰面”,傳說是龍仰面的日子。揚州端午節習俗吃什麼?
此時,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春耕將始,正是運糞備耕之際。
對都會文化感興趣的你,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在南方二月二的時刻都有哪些習慣習慣吧!
土地神古稱“社”、“社神”,傳說是治理一方土地之神。由於“地載萬物”、“聚財於地”,人類發生了對土地的崇敬。進入農業社會後,又把對土地的信仰與農作物的豐歉聯繫在一起。我國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稱“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稱“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習俗內容厚實,主要流動是祭祀土地和聚社會飲,借敬神、娛神而娛人。
祭土地神,頌讚神祗,禱祝祈福。社日的主要流動就是祭土地神,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在許多文獻中都有紀錄。《周禮大祝》載:“太師,宜於社,造於祖,設軍社,類天主,國將有事於四望,及軍歸獻於社,則前祝。”這裏的“宜於社”就是指祭祀社神以求福祉。
浙江畲族區域,每年陰曆二月初二日人們備祭品祭祀土地爺等神,以保佑鄉人平安。故當地有俗語謂:“二月二,殺雞請土地。”(喬繼堂等:《中國歲時節令辭典》)清道光十年廣西《修仁縣誌》、民國廣西《凌雲縣誌》等均有類似紀錄。桂東區域客家人稱“二月二”為土地節,客家人棲身的村邊都修建有土地廟。每年陰曆二月二這天,他們備下煮熟的三牲祭品,帶上香火蠟燭、紙錢等到村邊土地廟祭供,排場肅穆,以求土地神呵護,得以安身立命(王建同:《廣西客家研究綜論》第一輯)。
分祭肉,聚眾宴飲,奏樂歡娛。社祭作為民眾歡聚節日的習俗,從春秋時期最先一直沿用,對於這種場景的描繪我們在許多史料及地方誌中都可找到。如西漢劉安《淮南子精神訓》載:“今夫窮鄙之社也,叩盆拊瓶,相和而歌,自以為樂也。”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社日,四鄰並結綜會社,牲醪,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饗其胙。”清代袁景瀾《吳郡歲華紀麗》載:“二月二日為土神誕日,城中廟宇,各有專祠,牲樂以酬。”《廣州府志》引《番禺志》載:“二月二日土地會,巨細衙署及街巷無不召梨園奏樂娛神。”昔日那祭社的盛況及人們聚眾宴飲的歡娛排場,在這些紀錄中可見一斑。
地名由來之雙鴨山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飲社酒(治聾酒)。傳說社日酒可以治耳聾,因此人們稱社日酒為治聾酒。宋代陸遊《社日》詩:“幼學已忘那用忌,微聾自樂不須醫。”又作注曰:“古謂社酒治聾。”清光緒《通州直隸州志》載:“春分后戊日,村之民賽土神,置酒聚飲,曰:‘酒治聾。’”此外,在廣西也有此俗紀錄。民國《來賓縣誌》載:“蓋古者社日飲治聾酒,因以是恐村婦之溺愛耳。”民國《榴江縣誌》也載有春秋“社日”飲治聾酒的習俗。
食社飯、糍粑。社飯起源甚早,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秋社》中就有此紀錄。晉周處《風土記》亦載:“荊楚於是日以豬羊肉調其飯,以葫蘆盛之相邀於人,以敦故舊之情。”食糍粑之俗多在廣東、廣西。廣西賀州客家人在土地節做糍粑吃,而且要放棠梨恭弘=叶 恭弘,傳說是吃了不怕雷公叫。
接社。即外家在社日接新嫁的女兒歸寧。早在宋代,婦女在社日一樣平常不加入祭社流動,而泛起婦女於是日“歸寧”的習俗。民國廣西《桂平縣誌》《全縣誌》都載有此俗。
社戲。社日舉行的演藝賽會,為酬神求福,要演“社戲”,又稱“土地戲”。宋代陸遊《稽山行》說:“空巷看競渡,倒社觀戲場。”農村中春秋社戲,通常在廟台或暫且搭建的野台上演出。《中華天下習慣志江蘇》載:“二月初二,土地神誕辰。紙紮鋪剪紙為袍,而粉繪之,人家買以作供。大街小巷,供當方土地,張燈於神前……縣署祠旁搭草台,演土地戲。”魯迅先生的《社戲》一文,就生動描繪了清末紹興鄉下社戲演出。
禁忌。閨中忌動針線,忌勞作。唐代社日有婦女停做針線之俗,並有詩句說:“目前社日停針線,起向朱櫻樹下行。”清代袁景瀾《吳郡歲華紀麗》引翟祜《居家宜忌》亦云:“社日令男女輟業一日,否則令人不聰(耳聾)。人家襁褓兒子,俱早起,恐社翁為祟。”
你可能也喜歡:
清點紹興文化遺產有哪些
紹興標誌性修建清點,你知道哪些
中國飲食文化的意義,你知道嗎?
宗教文化:什麼是釋教文化
風景秀麗的“湘東明珠”:七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