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正月十五:揚州元宵習俗

陝西三大寺院之一:銅川大香山寺

  元宵節險些是人們都喜歡的節日,吃湯圓、賞燈、猜燈謎都是節日里必不能少的一部門。
  這也是人們行使節日來表達合家團圓的美妙意願。
  對揚州文化感興趣的你,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在揚州人們過元宵節都有哪些差其餘習慣習慣吧!

揚州元宵節

  上燈圓子落燈面
  在揚州,正月十三這天晚上上燈,正月十八晚上落燈,落燈時要吃麵條。為什麼要有這一食俗呢?民俗的註釋是,吃湯圓象徵“圓圓滿滿”,吃麵條象徵“順順暢暢”。在揚州人看來,家中“圓圓滿滿”、“順順暢暢”這是一種幸福。
  吃湯圓
  這裏的“湯圓”,也就是“元宵”。現今我們揚州人把實心的糯米圓子叫“元宵”,把有餡心的糯米圓子叫“湯圓”。舊時並不是這樣,有餡心的也叫“元宵”,《真州竹枝詞引》中說:“元宵者,搓糯米粉,包桂花鹵於中而為團,以是象月圓也。”看來,是由於“象月圓也”。
  吃麵條
  在正月十八落燈的晚上,《真州竹枝詞引》也雲:“十八日落燈,人家啖面,俗謂上燈圓子落燈面。亦家自為宴,以誌慶。十九日拜藏影像,洗除歡欣,歡欣俗名掛樂,諺曰:家家撕掛樂,人人尋着落。士人則攻書,工人則返肆,而年歲以畢。”正月十八“年歲以畢”,從今以後要“人人尋着落”,吃上一碗麵條,是預祝人們在即將最先的生涯中,諸事都能像吃麵條一樣“順順暢暢”。
  吃湯圓也好,吃麵條也罷,都是我們揚州人對一樣平常生涯的自我設計和自我放置。能從簡樸的食物形象上尋找出吉慶和祥瑞的寄義,這也是我們揚州人的獨到之處。

  燈會
  和天下其他區域一樣,揚州元宵節最引人矚目的就是那萬眾歡欣的各色彩燈。元宵燈會,前後有五天,從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八。
  揚州花燈有聲譽、又有市場,一批優異的制燈藝人也就在揚州應運而生。明崇禎年間,揚州就泛起了一位着名的制燈藝人,他所製作的宮燈稱作“包家燈”,初創者是包狀行。
  現在,揚州傳統花燈仍受人們的喜歡,有“玩燈”和“彩燈”兩大類。“玩燈”是孩童手中娛玩的花燈,大致有三種:一是提在手上玩的“提燈”,二是舉着玩的“挑燈”,三是拖着玩的“拉燈”。另一類的“彩燈”是牢靠懸挂在庭院內外,供人們旁觀瀏覽的。這類彩燈的造型更是多種多樣,扎制工藝也更為龐大,是揚州燈彩藝術的代表作,具有怪異的地方氣概。

雙鴨山有什麼特色風景區,你都去過嗎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揚州元宵節一項頗為有趣的文藝流動。
  明末清初,揚州的制謎、猜謎在天下都有很大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在那時,還一直傳於後世,甚至可以說一直影響到今天的謎壇。

  鬧花燈元宵節時代,揚州民眾的娛樂也不僅僅是玩燈賞燈,人們經常見到的種種花燈和種種歌舞一齊匯聚,熱鬧特殊的狂歡場景--揚州人稱之為鬧花燈。揚州有句老話叫“正月十五鬧花燈”,這句話告訴我們,揚州元宵節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鬧”。揚州人在元宵節時代不僅瀏覽林林總總的花燈,同時還可以看到舞龍獅、划旱船、踩高蹺等民間歌舞雜技的演出,經常是群情激奮,萬眾歡躍,揚州人信仰越“鬧”越發、大“鬧”大發,元宵節也因此而成為揚州人的狂歡節。

  你可能也喜歡:
  不是簡樸的岩穴:中國十台甫窟
  濟寧娶親習俗及傳統禮儀
  傳統文化:傳統漢族衣飾文化
  維吾爾族的習慣習慣有哪些?

你所不知道的雙鴨山歷史文化與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