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別具特色的音樂舞蹈,韓城行鼓

歷史可考,來源真實的秦五女墓

  在韓城,有別具特色的音樂舞蹈,它能使鑼鼓越敲越起勁越神情,讓觀者目不暇接,心情激蕩。它就是韓城行鼓,俗稱“挎鼓子”,在韓城傳布極廣。在特殊的日子里,總能聽到這激蕩的鑼鼓聲。本期韓城文化將為你先容韓城行鼓。

韓城行鼓

  是陝西省渭南市所屬縣級市韓城的一種漢族音樂舞蹈。歷史上,險些大一點的墟落都有自己的鑼鼓隊,豈論逢年過節,照樣求神祈雨,總能聽到激昂的鑼鼓聲。

  韓城行鼓的鼓譜有20餘種,在韓都會文化館編寫的《韓都會民間音樂資料彙編》一書中有所網絡。其典型鼓譜有《老虎磨牙》、《釘圪巴》、《肚裏痛》、《上坡》、《走鑼鼓》、《呆鑼子》、《司鼓子》、《摘豆角》等十多種,有显示氣焰的,也有显示技巧的。《老虎磨牙》是鼓手用鼓槌旋擊鼓邊鐵釘,發出酷似野獸餓急磨牙的聲響,模擬真切,技巧高明。《上坡》則是鼓隊用以合擊與鼓、鐃分擊的手法,其氣概粗獷、豁達,陣容浩蕩、雄偉,至高無上,體現出一種質樸、熱烈而強悍的黃河黃土雄風。

  韓城行鼓在保留原有軍鼓樂藝術氣概的同時,與時俱進,稀奇在演出的藝術效果上舉行了深加工,增強了雄偉氣焰。

韓城八景,自然與人文景色的結合

  在演出時,韓城行鼓總離不了“繞杆子”,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渲染氣氛,增強視覺效果。身着艷服的女人,眼戴墨鏡,手執飾有綵綢花束和串串銀鈴的長繞桿,婀娜多姿,繞桿的陣營與鑼鼓隊的陣營相互呼應,鼓聲激越,鐃鈸聲飛揚,幾十桿甚至上百桿花桿合著鼓點在鼓手上空上下翻飛,犹如黃河之水百舸爭流,使鑼鼓越敲越起勁越神情,讓觀者目不暇接,心情激蕩。

  韓城行鼓歷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到元代初期。元滅金后,蒙古騎兵為歡慶勝利,敲鑼打鼓,而成為一種軍鼓樂。厥後韓城群眾沿襲模擬,成為民間鼓樂。傳統的演出,鼓手都頭戴戰盔,腰束遮鞍戰裙,擊鼓時仰面朝天,成騎馬蹲襠式,模擬蒙古騎士的神姿。鼓陣排開,令旗揮舞,百鼓齊鳴,氣焰恢宏,酣暢淋漓的鼓姿,強勁強項的鼓點,似黃河咆哮,如萬馬飛馳。敲到自滿處,鼓手們失去常態,如醉如痴,狂跳狂舞,醉鼓醉鑔是韓城行鼓的最佳境界。

  韓城行鼓在歷史上又是祭神的鼓樂,因此,鼓手們身上又多了一件神聖的黃馬褂。通常受苦受難的庄稼人,只有在敲起鑼鼓時,頭頂坡式戰盔,身披黃馬褂,才感受到做人的尊嚴,神聖之感油然而生。按藝人的說法,一敲鑼鼓就象換了一小我私人:跛子不跛,聾子不聾,風濕腰再敲都不痛,真所謂神靈附體,人神合一,“神”氣十足。

  解放后,隨着韓城行鼓的外出演出與交流,其演出內容更趨厚實。花桿隊的引入是韓城行鼓的又一亮點。鼓陣周圍,幾十位衣着艷麗的女人,手執綵綢束扎的花桿,在鼓手旁搖曳舞動。在青銅與皮革的原始撞擊中,加入婀娜的舞姿和翻飛的花桿,陽剛與陰柔相濟,更給人以厚實的美的享受。

  韓城行鼓已日趨成熟。在韓城,最少有十數支民間鑼鼓隊以其成熟的藝術,差其餘派別,活躍在韓城的差異演進場所中。幾支突出的鑼鼓隊,已走出韓城,在天下各地受邀演出,廣受讚譽。身手卓越的鼓手,鑼手,鑔手層出不窮,另有的被民眾授以“鼓王”、“鑼王”的美譽。這些隊伍多次在海內外大賽中獲獎。1997年,韓城行鼓隊赴香港加入香港慶回歸大型慶祝流動,為韓城人贏得了“中華第一鼓”的美譽。2003年3月,文化部以“韓城行鼓”命名韓都會為“民間藝術之鄉”。

  您可能也喜歡:
  現代的北京葬禮習俗是怎樣?
  江蘇鹽城娶親習俗有什麼?
  什麼是玄門,玄門文化的基本意義
  中國飲食文化的意義,你知道嗎?

響徹全城的傳統鼓樂,韓城圍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