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韓城人的民間藝術形式——耍神樓

馬援——興平歷史上的東漢開國功臣

  趔、跳、摳、跑、撞、跪、扳、壓和上桿、游擺、武打。一系列的動作形成了韓城人的民間藝術形式,耍神樓。着實耍神樓也稱抬神樓和跳神樓。本期韓城文化為你先容每年陰曆七月謝雨送神的民間藝術形式,耍神樓。一起來領會領會吧。

韓城人的民間藝術形式——耍神樓

  耍神樓,亦稱“抬神樓”,“跳神樓”,“趔爺架”,是盛行於韓城北原、東原一帶的民間祭祀舞蹈。有人它說具有迷信色彩,着實是一種淵源較深的民間古舞。

  神樓是一種廟形修建形式的木製樓閣,因內置泥塑神像,故稱“神樓”。神樓分三部門:上為樓頂,中為樓身,下為樓腿。樓頂似廟頂,脊瓦坡形修建,但多以木頂、棕皮,棕須代之。樓身約2·5尺見方,似廟宇寢宮,內置泥塑彩繪神像。

  神樓有文武之分。武神樓兩個,是供耍的。文神樓一個,只抬不耍。文神樓交手神樓略大,按例排在武神樓之後。兩個武神樓的神像,一曰“黑虎”神,即玄門所奉祀的財神“趙公元帥”,黑面六臂。一曰“靈官”神,即玄門所奉祀的“玉樞火府天將”。文神樓的神像,人稱“老神”,供五池菩薩。西庄鄉除文武三神外,尚有法王神樓。這種神樓高峻、繁重,需16人抬。耍神樓,多在每年陰曆七月鄉人謝雨送神之時。也有在元宵節鬧社火時耍的。

  耍神樓的舞蹈動作很厚實,有趔、跳、摳,跑、撞、跪、扳、壓和上桿、游擺、武打等11種之多。

  趔:即抬神樓的四小我私人(前二,后二)肩扛樓杠,一手把抬桿,一手扶樓腿,配合鼓點,踏着腳步,四人同時將神樓左右平行擺動。其舞步除時左時右外,也有忽前忽后的動作。隨着抬者的舞動,樓身前後左右搖晃,樓內神像也雄姿英發地舞將起來,活天真現,異常威武。這種趔的動作和步履,是耍神樓時最基本的舞蹈語彙。

  跳:這是另一基本耍法。即除“趔”姿外,隨着鑼鼓節奏而雙腳並跳,以前後抬者的腳跳使神樓上下翻舞。

  摳:近似抵、頂。即抬者前二人用肩力往後扛,爾後二人則使勁往前頂,如兩牛抵架一樣平常。藉此使神樓加倍動蕩,使神像舞態加倍活躍、生動。

鯉魚躍龍門的地方,黃河龍門

  跑、上桿:趔、跳、摳,舞到一準時刻,扶樓的道首突然發出口令,接着鳴鑼開道,隨着聲聲吶喊,四人抬着神樓飛跑前進。約莫跑至30米遠處停下來又邊趔、邊摳、邊轉身,隨着一聲鑼響,又吆喝着如前而跑,往返多次。跑時,兩個武神樓同時朝反偏向錯身對跑,呈長方形交織畫面,如大鵬對飛一樣平常,舞態美麗壯觀。只見人跑、樓跑、神也跑,昕得鑼聲、人聲、鐵環聲,有武士馳騁沙場的撕殺氣氛。跑樓數遍,黑虎神樓下有四人着黑服,戴黑巾,執黑旗,靈官神樓下有四人着紅服,戴紅巾,執紅旗,各自騰空上桿,各把樓角傾身向外。搖旗吶喊,隨樓跑而進,陣容赫赫,好不威風。

  撞:即抬樓的四小我私人協調一致地用抬杠頭,作撞門狀,頻頻數次。已往撞門是真撞,這是在遇到通常處事欠妥,行為不公,略有民憤的家戶或商鋪時,有意行動的,以示忠言。此等習慣,可能與黑虎神的“主持合理”及靈官神“司天上人世糾察之職”有關。

  扳、跪、壓、武打:扳。跪、壓是有意製造前兩人與后兩人矛盾衝突的富有戲劇色彩的大動作,為以後的武打作鋪墊。如前兩人中,有一人先將抬杠離肩用雙手下扳。使樓身傾斜而失去平衡,給后兩人的抬動造成難題。由於樓前一側傾斜。其對角線的后一側就一定翹起,使抬者肩離抬杠,為保持樓身平衡,得接納同樣設施將翹起的抬杠往下扳。這樣兩個對角就泛起前仰后倒或後仰前倒的狀態,使得神樓跌宕不遞,富有情趣。當著前兩人同時扳杠時,就泛起半跪狀,兩杠頭也同時着地。為不使後邊的人獲勝,周圍的助手們便幫着壓杠,使神樓全都前傾。這時。為壓倒對手。后兩人則用力下扳,另一些助手也象樓前助手一樣,亦幫着向下壓杠。由於前扳,后扳,前壓,后壓而使神樓呈或前或后的大傾斜。相爭猛烈時,可將扳者吊於空中,現出“空中飛人”一樣平常的險情。隨着人群的吶喊、喧華、罵聲,神樓耍到熱潮,天神也將“發威”了。接着就地打群架,村社互打,不打不散。打時六親不認,死不償命。往往將抬杠抽出來當武器,以顯神威。

  為何要打?據傳,人不打,神不怒,神不怒,則天不下雨,打是為了感天動地,使神怒而化雨,以保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由於打群架鹵莽殘酷,致傷性命,厥後就逐漸作廢這一節。近年來,為保留這一傳統,村民們正研究設計“假打”方案,用武打藝術代之。

  游擺:這是東庄抬法王神樓時的群舞排場。由於神樓過大、過重,抬者過多,不能能象耍武神樓那般輕鬆舞動,而由16位抬者統一腳步,踏着鼓點,排隊前進(共四列:前二列,后二列),或左右遊動。遠遠看去,如魚龍在江水中游擺、跳躍一樣平常。同耍武神樓一樣,抬法王神樓時也有跑的動作,藝人們叫它“跑鼓”。跑鼓時,由於樓重人多引來的慣性,另需十多人在前護擋。抬者護者眾多,跑時喊聲震天,其場商浩蕩壯觀,氣焰逼人,叫人看了激動不已。

  據許庄神樓所書,神樓的最早的重修時間為明萬曆元年,距今己有400多年的歷史。

  韓都會黨政部門為繼續生長民間藝術,於1985年在陝西省文化廳雷達、張楨祥等人支持下,由那時韓都會文化局局長程寶山賣力組織,將這一古老的的民間舞蹈舉行了挖掘、整理和新排,使它在時隔半世紀之久又重放榮耀,並作了錄象。

  1977年日本新製作座民間歌舞團來西安接見時,曾演出了《丰神祭》,就是保留在日本國民間的抬神樓舞蹈。據他們講,這種神樓舞蹈藝術,是從中國傳到日本的。而我國“耍神樓”,在偃旗息鼓多年後又重見天日,這就有了更大的意義和影響了。

  您可能也喜歡:
  神木二郎山,也稱“陝北小西嶽”
  嗚咽泉,一處由傳說而來的泉水
  休閑度假的好去向:大亮子河
  【都會文化】北京歷史文化知識大全

金絲大峽谷,令人流連忘返的大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