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以地形命名的歷史小鎮——熨斗古鎮

禦寒“神器”:秋褲的由來

  我國的地形是天下上最多的,而且另有許多優美的景觀,在歷史的長河中遺留下來許多珍貴的修建,在安康就有一個歷史的小鎮,異常的具有格調,而且照樣以地形來命名的,那就是熨斗古鎮,你知道熨斗古鎮嗎?本期安康文化為你剖析。

歷史小鎮——熨斗古鎮

  熨斗古鎮距今有上千年的歷史,是川楚古道上的一座驛站古鎮。熨斗鎮建在喀斯專程貌的溶岩之上,現存古街多是明清時期修建,尤以“讓出三尺地,多佔一份天”的吊腳樓最為有特色。古鎮依山傍水而建,富水河牢牢環繞,雖經千百年的時代變遷,仍然保留着昔日恬淡、古樸、優雅的風貌,頗具“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情畫意。

  筒車壩有個小地名叫苟家壩,水田和地坪九十八畝,其地形像舊時縫紉用的熨斗。道光二十三年後筒車壩更名為熨斗壩,厥後叫做熨斗鎮。

  另有一種說法是,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23年)七月,洪水猛漲,衝垮了筒車,就有陰陽先生說水火不相容,想要防治水災必須用火物鎮壓。而熨斗即為火物,紅燙的熨斗無疑可避水驅水,故將鎮名更名為熨斗鎮。說來也怪,自熨斗名字叫開后,該地竟再也未發生過大的水災,老國民安身立命,大自然風調雨順,熨斗鎮就一直叫到現在。

揚名海內外:景德鎮四大名瓷

  熨斗古鎮距今有一千四百年的歷史,是川楚古道上的一座驛站古鎮,屬子午古道的分支。熨斗古鎮現存古街多是明清時期修建,尤以建在喀斯特溶洞之上的地貌以及“讓出三尺地,多佔一份天”的吊腳樓最有特色。古鎮依山傍水而建,立於鎮外,極目遠望,可見幢幢木屋磚舍依山漫衍,重重疊疊,犬牙交織。富水河牢牢環繞着古鎮,徐徐流動的河水清亮見底。古鎮四處透着恬淡之美,頗具“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情畫意。古鎮街道,用青石鋪築而成,街道兩旁的店肆鱗次櫛比,昔日商賈雲集,商貿繁榮時有老字號十多家,名播川陝湖廣。

  熨斗鎮是石泉縣歷史上著名的古鎮之一,四十分鐘就可抵達西鄉縣的高川,泰半天便可出陝入川。據祖居熨斗鎮的老人們講:解放前在鎮下陌頭立有一個閘子門,門額上書“川楚通道”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落款為道光二十年。明清時期每逢集日,熨斗街上川陝客商雲集,商貿興隆,古戲樓上演的漢劇韻味悠長,使人流連忘返。昔時熨斗街上有十多家百年邁字號,如:源興隆,天成祥,天成福,天成和,義順和,金盛堂,義順鑫,德懋鴻,昆泰豐,長興久,榮壽堂等。這些老字號大多是藥鋪和旅館,生意十分紅火。

  據70多歲的吳明森老人講,他家祖上是開旅館的,小時刻他就記得每晚至少有十多個馬幫在他家住宿,遊客中有四川客商也有漢中區域的客商。那時有一種民謠叫“白龍下川,黃龍入陝”。白龍指棉花,黃龍指黃表紙。也就是說通過熨斗鎮將陝西的棉花運往四川,將四川的黃表紙和食鹽運入陝西,由此可見熨斗鎮在那時是十分主要的商旅要道。

  距熨斗鎮15公里的喜河鎮(現名稱),因位於漢江邊,交通便利,市場繁榮,早在西魏廢帝元年(公元552年),就在此設立魏寧縣,古有“小漢口”之稱。早年,川陝的客商趕着馬幫將貨物通過熨斗鎮運到喜河碼頭,再裝船走水路運抵漢口,同時馬幫又將從船上卸下的貨物運回四川以及漢中的西鄉,鎮巴,洋縣等地。

  解放后,隨着公路交通的日益生長,榮華了千百年的川楚古道幽靜了下來。現在當你來到熨斗鎮,千年古鎮的風貌仍依稀可見:青石板街,木板門面,古戲樓,關帝廟,以及通往漢中、四川的古商道,這些都已成為見證熨斗古鎮興衰歷史的文物事迹,彌足珍貴。隨着燕子洞景區的對外開放,熨斗古鎮也將向遊客展現其古樸滄桑的風姿,讓人們從中品味、追尋曾經的喧鬧與榮華。

  你可能也喜歡:
  楊貴妃墓,講述朱顏不壽的故事
  田園派詩歌的代表人物:陸遊
  傳統文化:傳統漢族衣飾文化
  維吾爾族的習慣習慣有哪些?

桂林不能錯過的地方:陽朔十里畫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