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南三所是什麼地方,它有什麼作用
陳寅恪是江西一位歷史名人。是以為集一身身手在身上,百年難見的人物。曾經任職任教與清華,西南聯大,廣西,燕京和中山大學等等。自己也會寫一些書籍。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到江西文化,領會更多關於陳寅恪的資料。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生於湖南長沙,生時祖母黃夫人以其生值寅年,取名寅恪,恪為兄弟間排輩。陳寅恪兒時啟蒙於家塾,學習四書五經、算學、地理等知識。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祖父陳寶箴去世后,陳三立舉家遷居江蘇金陵,在家中開辦思益學堂,教授四書五經、數學、英文、體育、音樂、繪畫等課程,先後延聘西席有國學大師王伯沆、柳翼謀、周大烈。
陳家兩代向來倡議新政,“思益學堂”領民俗之先接納現代化教育,陳三立與西席相約一不打學生、二不背死書,一派新式作風,深得那時兩江總督張之洞讚賞。云云家學淵源下,陳寅恪自小除打好深摯的國學基礎,眼界並擴及器械洋,留學日本前便“從學於友人留日者學日文”。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陳寅恪隨兄衡恪東渡日本,入日本巢鴨弘文學院。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因足疾輟學回國,后就讀上海復旦公學。
清宣統二年(1910年),自費留學,先後到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就讀。第一次天下大戰發作,於1914年回國。
民國七年(1918年)冬,又獲得江西官費的資助,再度出國遊學,先在美國哈佛大學隨籃曼教授學梵文和巴利文。
民國十年(1921年),又轉往德國柏林大學隨路德施教授攻讀東方古文字學,同時向繆勤學習中亞古文字,向黑尼士學習蒙古語,在留學時代,他用功學習、蓄積各方面的知識而且具備了閱讀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種語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學的工具,他國學基礎深摯,國史精熟,又大量吸收西方文化,故其看法,多為海內外學人所推重。
民國十四年(1925年),陳寅恪回國。這時,清華學校改製為大學,設立研究院國學門,由胡適建議接納導師制。其“基本看法,是想用現代的科學方式整理國故”。聘用那時最著信用的學者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等人為導師,人稱清華四大國學大師。那時的研究院主任吳宓很重視他,以為他“最為學精湛精”。梁啟超向校長曹雲祥力薦陳寅恪為導師,並向人先容:“陳先生的學問勝過我。”
民國十五年(1926年)六月,他只有36歲,就與梁啟超、王國維一同應聘為研究院的導師,並稱“清華三巨頭”。
獨一無二的特產:嶺南三秀都是什麼
民國十七年(1928年),在上海與台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唐篔娶親。二人育有三女,一生相濡以沫。
民國十八年(1929年),他在所作的王國維紀念碑銘中首先提出以“自力之精神,自由之頭腦”為追求的學術精神與價值取向。他那時在國學院指導研究生,並在北京大學兼課,同時對釋教文籍和邊疆史舉行研究、着述。在清華大學開設語文和歷史、釋教研究等課程。他授課時或引用多種語言,佐證歷史;或引詩舉史,從《連昌宮詞》到《琵琶行》《長恨歌》,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處,又無禁絕確,隨同而來的分析更是精當,令人嘆服!盛名之下,他質樸厚實,謙和而有自信,真誠而不偽飾,人稱學者本色。
民國十九年(1930年),清華國學院停辦,陳寅恪任清華大學歷史、中文、哲學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歷史語言研究所第一組組長,故宮博物院理事等職。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抗戰發作,日軍直逼平津。陳寅恪的父親陳三立義憤絕食,溘然長逝。治喪完畢,寅恪隨校南遷,過着流離失所的旅途生涯。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秋,西南聯大遷至昆明,他隨校到達昆明。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春,英國牛津大學約請他為漢學教授,並授予英國皇家學會研究員職稱。他是該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國語漢學教授,在那時是一種很高的聲譽。他離昆明到香港,擬全家搭英輪轉赴英國牛津大學任教,因第二次天下大戰發作,被逼暫居香港,任香港大學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
民國三十年(1941年)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戰爭發作,日本人佔領香港,陳寅恪立刻告退閑居,日本政府持日金四十萬元委任他辦東方文學院,他堅決拒絕。[3]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專程請他到已被日軍侵佔的上海授課。他又一次拒命,隨即出走香港,取道廣州灣至桂林,先後任廣西大學、中山大學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學任教。這一時期,在忙碌的教學中,他仍致力於學術研究,先後出書了《隋唐制度淵源論稿》《唐代政治史論稿》兩部着作,對隋唐史提出了許多新的看法,為後人研究隋唐史開拓了新的途徑。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戰勝利后,陳寅恪再次應聘去牛津大學任教,並順便到倫敦治療眼睛,但由於此前在海內舉行過一次不樂成的手術,再經英醫診治開刀,目疾反而加劇,最後下了雙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診斷書。
寅恪懷着失望的心情,辭去聘約,於1949年返回祖國,任教於清華園,繼續從事學術研究。解放前夕,他到廣州,拒絕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傅斯年要他去台灣、香港的邀聘,任教於廣州嶺南大學。院系調整,嶺南大學合併於中山大學,遂移教於中山大學。
你可能也喜歡:
傳統文化:傳統漢族衣飾文化
江西的古代文假名人都有哪些?
江西美食文化,最具特色的江西美食
具有悠久歷史的江西傳統民居文化
媽祖聖地:天后宮簡介,天后宮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