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戲劇文化詳解:安徽四大劇種都是什麼

粵語的起源地在哪裡,粵語的特點有哪些

  提及安徽文化人人一想到的估量就是是黃山另有就是那素有“東南第一山”的九西嶽。另有什麼呢?固然另有中國五大戲劇中的黃梅戲。那麼人人知道除了戲劇文化中的黃梅戲,安徽四大劇中另有哪幾種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黃梅戲

  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黃梅,生長於安徽,尤其是上世紀50年月,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將黃梅傳統劇目《董永賣身》改編成《天仙配》搬上銀幕後,黃梅戲享譽海內外,成為天下“五大劇種之一”。1920年的安徽《宿松縣誌》上紀錄有“邑境西南,與黃梅接壤,梅俗好演採茶小戲,亦稱黃梅戲。”《中國戲曲曲藝詞典》黃梅戲條目為:“黃梅戲,戲曲劇種。

  舊稱“黃梅調”。盛行於安徽及江西、湖北部門區域,源於湖北黃梅一帶的採茶歌。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編、安徽人民出書社出書的《安徽戲曲選集》序中寫道:“黃梅戲源於湖北黃梅縣的採茶歌,清道光以後流入安慶區域。”中國戲曲史家、戲曲理論家周貽白在《中國戲曲史生長綱要》中也說:“黃梅戲,源自湖北黃梅縣採茶戲”。

泗州戲

  泗州戲
  泗州戲是安徽省四大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原名拉魂腔,盛行於安徽淮河兩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它與山東的柳琴戲、江蘇的淮海戲同是由“拉魂腔”生長而來,相互之間存在着一定的血緣關係。泗州戲是與徽劇、黃梅戲、廬劇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異劇種之一,她具有深摯的群眾基礎和厚實的文化秘聞,以優美的唱腔,悅耳的旋律,唱響淮河兩岸,大江南北。

  泗州戲的形成說法紛歧,許多人以為它起源於蘇北海州一帶,原是當地农民以“獵戶腔”和“太平歌”等民間曲調即興演唱的小戲,後傳入泗州(那時的州治今泗縣縣城,轄境約今安徽泗縣、五河、明光、江蘇泗洪、盱眙)並吸收當地民間演唱藝術,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戲。1920年前後,泗州戲才有牢靠的班社演出,並最先進入都會。

  泗州戲原稱“拉魂腔”,又叫“肘鼓子”。叫它“拉魂腔”,是由於它唱腔優美迷人。叫它“肘鼓子”,多數人以為是它曾用狗皮鼓伴奏而得名,實在都說錯了。“肘鼓子”是由“周姑子”演變來的。

梅州圍龍屋介紹,梅州客家圍龍屋地址

徽劇

  徽劇
  徽劇是一種主要的漢族地方戲曲,主要盛行於古徽州府一府六縣(歙縣、黟縣、休寧、婺源、績溪、祁門)和安慶市一帶。明末清初,亂彈聲腔傳入安徽一帶,與地方聲腔及民間音樂連繫,在安慶府的石牌、樅陽、桐城等地形成撥子。乾隆年間,撥子與四平腔脫胎而來的吹腔逐漸融合,形成二簧腔。二黃腔又與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基了徽劇的基礎。

  徽劇的音樂唱腔可分徽昆和吹腔與撥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調等類。徽昆以演武戲為主,多用嗩吶、鑼鼓,氣焰遠大。吹腔兼有曲牌體和板腔體形式,以笛和小嗩吶為主奏樂器。撥子用棗木梆擊節,以嗩吶、笛、徽胡伴奏。二簧以徽胡為主奏樂器,有導板、原板、回龍、流水等板式。

  西皮則有文武導板、散板、搖板、二六等板式,同樣用徽胡為主奏樂器。花腔小調多為民間俗曲,生涯氣息濃郁。徽劇角色行當包羅末、生、小生、外、旦、貼、凈、丑等類,演出火爆熱烈,氣焰豪壯,動作粗獷,稀奇善於武戲,有翻檯子、跳圈、竄火、飛叉、滾燈、變臉等特技。

廬劇

  廬劇
  廬劇盛行於以合肥為中央的江淮一帶和大別山區,包羅六安、淮南、巢湖、滁州、蕪湖等地。因其創作、演出流動中央在皖中一帶,古屬廬州統領,故於1955年3月改稱“廬劇”。廬劇有約200年的歷史,清乾隆、嘉慶年間已有職業班社。初以大別山民歌和江淮之間歌舞為基礎,在生長中吸收了阜南的嗨子戲,壽縣、鳳陽的端公戲,無為的徽劇及肥東、巢湖等地門歌的唱腔和劇目。有些班社又劃分同徽劇、京劇合班演出,並受其影響,逐漸生長成廬劇。

  廬劇在安徽因地域差異,形成了上、中、下三路,即3個派別。上路(西路),以六安為中央,音樂粗獷高亢,跌宕升沉,具有山區特色。下路(東路),以蕪湖為中央,音樂秀氣委婉,細膩平和,具有水鄉特色。中路以合肥為中央,音樂兼有上路、下路兩地特色。廬劇是與徽劇、黃梅戲、泗州戲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異劇種之一。

  【竣事語】廬劇起源,無史料可考,據老藝人相傳,在商報曾以《盲藝人考證廬劇源自霍山》為題,報道了“西路廬劇”的領武士物之一、年近八旬的盲藝人李儒瑤,該縣擁有“廬劇源頭”的厚實藝術土壤,決議通過一系列的措施重振廬劇藝術,打造“廬劇之鄉”。

您可能也喜歡:
美麗太原城,太原最值得看的景點
中國四大書院,搜集歷朝歷代紳士之地
宗教文化:什麼是釋教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的意義,你知道嗎?

深圳最高的樓叫什麼,揭曉深圳高樓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