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東山堂地址,東山堂禮拜時間
中華上下五千年作為四大古國之一的中國有着有着悠久的歷史,在醫學領域中被人人所知道的昔人有,醫祖,扁鵲、神醫,華佗、醫聖,李時珍另有就是方祖,張仲景,被後人稱為四台甫醫。那麼有同硯知道北京文化中歷史中有哪四台甫醫嗎?下面小編就為人人帶來京城四台甫醫的故事希望人人喜歡。
孔伯華
孔伯華(公元1885——1955),幼承家學,鑽研古醫籍,解放前(1934年)曾與蕭龍友先生開辦北平國醫學院,歷時十五年,結業生達七百餘人,善於溫熱病學,喜用石膏。關於他的學術履歷,他的三子孔嗣伯曾在《中醫雜誌》1962年7——8號中先容過,現摘要於下:
他以為中醫在臨床上不僅是單純的看其局部的病,而且應該照顧到病人的整體,稀奇強調“元氣”。辨證論治全憑綱要。綱者:兩綱,曰陰、曰陽。要者:六要,曰表、里、寒、熱、虛、實。“兩綱六要”,不能平列。在治學方面,首先應熟讀《內經》,參悟經旨,不泥於古,抱着實事求是的客觀態度。
在診斷方面,脈貴於神,意在勻和。在病機方面,在正氣受傷的緣故原由中,他首先強調脾為後天之本,以及脾胃與肝的關係,尤其重視肝脾關係,主張脾胃有病必系肝,肝病必繫於脾胃。臨證注重脾濕和肝熱。在外感溫熱病方面,以為人體內的鬱熱伏氣(久郁之熱和隱蔽之氣)是感受溫熱病的主因。
他擅用石膏,是從躁、渴、喘、嘔四處着眼,在他的著作《時齋醫話》中講述很詳:“諸石膏之療能,其體重能瀉胃火,其氣輕能解表肌(解表清熱),生津液,除煩渴,退熱療斑(皮膚上出的小紅點成片就叫斑),宣散外感溫邪之實熱,使從毛孔透出。
其性之涼並不寒於其他涼葯,但其解熱之效,遠較其他涼葯而過之。治傷寒之頭痛如裂、壯熱如火,尤為特效,並能緩脾益氣,邪熱去,脾得緩而元氣回。催通乳汁,陽燥潤,孔道滋而湧泉出。又能用於外科,治療瘍之潰爛化腐生肌。用於口腔而治口舌糜爛。胃熱肺熱之發斑發疹更屬要葯。”
民間因他善用石膏,有“石膏孔”的稱譽。又善用鮮葯,如鮮藿香、鮮佩蘭、鮮薄荷、鮮藕、鮮荷恭弘=叶 恭弘等,取其芬芳清輕,清靈通竅,除穢透達。
1929年汪**任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長時,曾明令廢止中醫。這一反動政策,立刻激起中醫界的極大眾怒。各地推出代表齊集上海舉行抗議,確立了“天下醫藥整體團結會”,舉行鬥爭。孔**先生受天下輿論支持,使政府不得不收回成命,並被迫贊成確立國醫館。1955年孔**逝世,敬愛的周**親任治喪委員會主任,並親臨他的寓所眷念。
茶中精品:福州茉莉花茶文化詳解
汪逢春
汪逢春(公元1884—1949),善於治療時令病及胃腸病,對於濕溫病多所分析,啟示後學。他的門人馮仰曾醫生在《中醫雜誌》1958年第8號中先容他的醫案數例,可見他的學術一斑。現摘要如下:
濕溫重症,氣鬱不得宣暢,以致腸胃秘結不通,用辛香宣化的方式,並佐以通腑之劑。一劑後頭痛止而仍昏暈,形寒解而身熱未凈,斑疹和白囗泛起甚多,再以清輕解熱,兼通腸胃。三診身熱已退,斑疹漸退,舌苔漸化,胸悶已舒,小溲漸淡,解釋濕溫化而未凈,再以泄化餘熱,兼治胃腸。
他善用大豆卷、香青蒿芬芳化濕濁,山桅、丹皮清里熱,杏仁、薏苡仁、蔻仁宣暢三焦。枇杷恭弘=叶 恭弘、厚朴、半夏、連翹、蘆根、瓜簍皮和胃化痰,散結滯,消脹滿,通腸胃,益元散、殊茯神清心利尿、安神志,云云則濕溫得化,余邪得解,善治濕溫者,可師可法。
他喜用沉香粉一分、酒軍二分、食鹽一分,三味同研,以膠囊裝好,分兩次以葯汁送下。這樣少量吞服的方式既節約藥材,又施展療效。這裏所稱的一分相當於0.3克重,二分不外0.6克,三味加在一起僅有1.2克,膠囊不外裝二三個,吞服下去到胃腸中直接施展作用,對照湯劑用量小、收效大。這種方式是足以取法的。
溫病初起驗案,病人感受時令之邪,肺胃熱盛(肺通於鼻,病邪由口鼻而入,首先入肺,胃為中焦,受納水谷,比肺略進一層而屬里),先生接納內外兼治的方式,以紫雪丹七分。犀角粉一分,二味同研,以膠囊裝好,勻兩次以葯汁送下。
咳喘屬慢性支氣管炎,遇寒而發,主以溫運化飲,另附白蔻仁二分、琥珀粉三分,二味同研,以膠囊裝好,勻兩次以葯汁送下。俟停飲已化,病後氣血兩虧,宗《金匱》法用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加味(茯苓、甘草、五味子、生薑、細辛、半夏等味,其中茯苓、甘草和胃化痰飲,五味子、生薑、細辛、半夏幾味合在一起施展辛散苦降,一開一收,散寒溫中,斂肺平喘)而收功。痢疾驗案,屬濕熱各滯,蘊蓄胃腸,亟以芬芳疏通法而奏效。
氣惱傷暑驗案,接納芬芳溫中分利,以呃逆大作,引起劇變。俟呢逆止,以升降運中,調治胃腸,最後以昇陽益胃收功。其間亦佐以膠囊劑,初以戈制半夏五分、局方至寶丹一丸,二味勻兩次,開水送下。繼以戈制半夏五分、淡乾薑二分、食鹽一分,三味同研,以膠囊裝好,勻兩次以葯汁送下,着重整理胃腸。
以上几案,皆為善治之病,輕車熟路,药到病除,屢為群眾所樂道。他熱心公益事業,尤注重培育人才,提倡在職教育。1942年曾開辦國葯會館講習班,為中醫中藥界培育人才,雖是短期培訓性子,但糾集同志多數是有真才實學的先進,如霍文樓。楊叔澄都是主講西席,近代名醫郭士魁就是那時的學員。他熱心教育事業,提攜後進,多所孝順。
你可能也喜歡:
維吾爾族的習慣習慣有哪些?
滿族有若干人口,滿族的漫衍情形
傳統文化:傳統漢族衣飾文化
老北京著名的特色歷史文化
廣州仁威廟開放時間,廣州仁威廟怎麼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