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是哪裡:介於湄洲灣和泉州灣之間
魚卷是閩南傳統的小吃。也是泉州十台甫小吃之一。它的原質料是由優質的魚製作而成的。魚卷的口感柔而脆,而且尚有留香。雖然是魚肉做的,然則卻沒有腥味。那麼魚卷是怎麼來的,有怎樣的歷史故事呢?讓我們一起到惠安文化看看吧!
以海為生的人,頂風鑽浪,時時在冒着生命危險,人們最重視的是平安順遂、圓滿團圓。由此,在惠安海邊崇武泛起了一種富有祝願美妙圓知足義的菜肴——魚卷。
早年在崇武區域,除了婚喜宴席頭道菜要上魚卷,逢年過節或家庭便宴也必上這道菜,因此家庭主婦都市做魚卷,只是手藝水平和質料質量差異。
崇武有句俗話說:“出門就像丟掉,入門就像撿到。”這裏男子多數長年出海營生,其作業危險性又極大,因此,在生涯習俗中四處可見寄託團圓希望的心理反映。
其中最突出的是,喜事宴宴客人時上的菜必須“頭圓尾圓”。魚卷則是這裏盛宴及家常喜宴必上的第一道獨佔名菜,它含有祝願美妙圓滿的意思。
現在的崇武古城,是不少遊客們推許的夏日度假勝地。而翻閱史書,會發現已往其原是一座兵家必爭的要塞,因小鎮地處主要的水道,在明初建城之後,便有官兵在該地常年駐守。
閩南人的生活習俗:早中晚一天三盅茶
駐守海域,官兵需時常出海巡查,每次出海前便要準備足夠的軍糧。雖然該地有充沛的魚類可供食用,但因缺乏有用的冷藏用具,每次捕撈的魚都無法置放多日,巡航時間一長,食物補給經常跟不上。
為領會決貯備軍糧的需要,那時駐守海域的錢儲千戶侯,便讓士兵們捕撈海峽中特產的馬鮫魚,將其去骨取肉,手工擂潰成魚糜,配以甘薯粉,再加上一些調劑口感的輔料食材,卷條蒸熟,經此處置的魚肉隨時可以食用,大大緩解了軍糧欠缺的逆境。云云一來,便締造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軍用乾糧,其條狀的魚製品就成了當地人俗稱的“魚卷”。
時光荏苒,駐守海域的官兵在此紮根繁衍,雖後裔有的從士兵蛻變為平民,但人們仍沿襲着以海為生的傳統。沿海時有颱風來襲,風浪摧桅覆舟的情形一再發生,這也讓當地人對於“收支平安、家人團圓”尤為看重。
因此,人們將已往的軍糧“魚卷”舉行改良,將其做成兩頭圓形的長條,在主要的祭拜及節日中食用,寄意“頭圓尾圓,長恆久久”。
之後,因魚卷中蘊含的美妙寓意,崇武不少人在婚宴喜事中亦最先講求“無卷不成宴”的習俗,喜宴往往會以一道魚丸湯開席,並在一道蒸魚卷中落幕,藉此祝福新人的生涯今後圓滿幸福。
【竣事語】可能尚有許多人不知道魚卷是什麼,若是有時機,一定要到崇武吃上最正宗的魚卷。若是在家裡自己煮的話,建議照樣過油之後再煮味道更好喔。
你可能也喜歡:
中國飲食文化的意義,你知道嗎?
崇武魚卷,品嘗紛歧樣的沿海飲食
小城故事多,關於惠安崇武古城的故事
小縣城裡的最岑嶺:惠安筆架山有多高
瓷器中的名品:鑒定德化窯瓷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