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德化窯瓷器款識的分類與判定方式

晉商文化對我們的啟示:要有胸懷與眼光

  提起瓷器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生怕就是景德鎮瓷器,景德鎮瓷器早在東漢時期就已經最先製作。德化瓷器雖然時間並沒有那麼悠遠,不外隨着歷史也是有着許多的改變。

  那麼,本期詳解德化瓷器款識的分類與判定方式。

德化窯

  唐代的青釉器結構簡樸,足底平或微凹,未發現有符號符號的徵象。宋元時代德化窯部門器物已泛起款識,但並未普遍地使用。這些款識是用毛筆蘸顏料寫在器物上的,如在碗內泛起的“張”“戊”“藏”“永”“潯”“舍”“大”“真”和小碟內泛起的“林”“正”等單字楷書款和在骨灰罐泛起的“富貴”雙字楷書款(罐蓋寫“富”,罐身寫“貴”)。

  另一種款識是刻制的或印製的,如北宋碗坪侖窯一部門盒底和盒蓋凸印有“林立”、“三卿”“前”“上”“飛”等文字,有的蓋面凸印“前”“合”“上”等字反書和花押。一件果盒的蓋面印有“頤草堂先生雕造功夫”的文字。

  屈斗宮窯匣缽上刻有蒙古八思巴文“張”字款。蓮瓣紋碗底印有“鄭”“會”“只皮”“小心”“后”“賢君”等字的反書和“三十夜月再得圓”的文字款。三班尾林窯的盒底陽刻反書字“麟龍攀吳”等。

  明代德化窯瓷雕作品大量泛起,不少瓷雕作品背後都印有作者的姓名款,如“何朝宗”“張壽山”“林朝景”“張翕”“文榮”“陳偉”“陳念山”“林孝宗”“林希宗”“林子信”“子信”“林氏子信”等名款都用印章(有方形、長形、圓形、葫蘆形)來显示,其字體有篆書、楷書和行書。

  有些是用堂號款如“心榮”印章的,另有直接刻上的,如“山人陳偉”“茴山河人”“大明成化”“大明成化年制”“大明萬曆年制”“大明國天啟年制”“大明年制”等和在葫蘆形內篆刻“福建德化製造”“德化”和方形內篆刻“福建德化”“福建德邑”等地名款。

韓國文化包括什麼?不是只有三餐泡菜

  此外有些器物已最先有釉下青花謄寫年款。如上海博物館藏的德化窯明天啟年間燒制的白瓷瓶,瓶腹上就用青花謄寫:“時明朝天啟肆年歲次甲子秋吉日賽謝”。明代中恭弘=叶 恭弘以後泛起,晚期盛行的以畫代字的款(如畫小兔、秋恭弘=叶 恭弘、雙魚、火焰)和其他畫款,在德化器物中也普遍運用。

  德化窯青花瓷單字款的有:第二字均用“玉”字、第二字均用“興”字、第二字均用“盛”字、第二均用“裕”字、第二字均用“珠”字、第二字均用“利”字、第二字用“吉”字、第二字用“源”字、第二字用“珍”字。三字款的有:六合勝、二合勝、美玉興、騰天合等款識。

  以上這些大多是器物底部的商號款,從選字上看有寄託生產的生長、生意興隆、財源廣進、產物優美等寄義。

  清代德化窯青花器仍延續明代的紀年款,這些主要用於向寺廟許願進奉的供器(花瓶、香爐等器物),如在德化上涌區域寺廟中發現的一對五彩九龍瓶,底部就寫上“康熙二十五年德化縣知事鄞縣范正略選制”的紀年數名款。

  在城關程田寺發現的一尊大花瓶,瓶的腹部正中謄寫了“程田寺,大清雍正柒年肆月吉日,三世尊佛爐前應用,學生顏臣相叩謝”的紀年數名款。有些置於廳堂鋪排的花瓶也有用紀年款的。

  清代德化窯瓷雕仍沿用明代方式,在作品背後加蓋(或刻上)作者的姓名印章款,如“雲山劉宏榮制”“林楊”“林捷升制、”蘊玉“”蘇蘊玉“”蘇學金手制“”許雲麟“”許雲麟制“或別號”博及魚人“堂號”許裕源制“”順和功記“”珍和金記“等印章款。

  從以上的資料可以看出:一、德化窯款識泛起於宋元,那時大多為單字,沒有任何的連帶關係。二、明代瓷雕作者在接納以前做法的基礎上,勇敢實驗在作品上印姓名款留與後世,有的作品還接納紀年款的做法。這種方式是作者直接進入市場的有用途徑,自明代以後一直延續至今。

  三、清代德化窯的款識絕大部門在青花瓷器底部,最常見的是兩個字的商號款,從中可見那時德化的謀划方式有的是一家一戶單獨建窯燒瓷,有的是幾家幾戶或全村合建一窯配合燒造。這種謀划方式仍沿用至今,它充實體現了民窯生產方式的特點。

你可能也喜歡:
德化白瓷大師陳清宜先容及其作品
曾經最榮華之地:德化窯址在那裡?
德化瓷的新老若何判定?所有靠肉眼
德化窯白瓷判定要領,搞命名粹就這麼簡樸

Beatbox基礎三音,三音撐起半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