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的袖珍縮影,徽州文化的價值與地位
本期徽州文化帶來的是徽州文化的特點與成因,徽州全區都是山地,由於黃山的秀麗而遠近著名。這一帶的河流都是自西北向東南流的,最後注入錢塘扛。由於山地十分貧瘠,以是徽州的耕地甚少。來看看吧!
美籍華人學者唐德剛先生在整理《胡適口述自傳》時以胡適之的口吻這樣寫道:“徽州在舊制時代是個‘府’,治下一共有六個‘縣’。……徽州全區都是山地,由於黃山的秀麗而遠近著名。這一帶的河流都是自西北向東南流的,最後注入錢塘扛。
由於山地十分貧瘠,以是徽州的耕地甚少。整年的農產物只能供應當地住民大致三個月的食糧。不足的糧食,就只有向外地去購置彌補了。以是我們徽州的山地住民在此情形下,為著生計,就只有脫離農村到都會裡去做生意。
因而幾千年來,我們徽州人就註定地成為生意人。一樣平常商人多數是以小生意起身,耐勞耐勞,累積點基金,逐漸生長。”早期的徽州商人和徽州文人也多是持同樣的看法。“吾徽居萬山圍繞,川穀崎嶇,峰巒掩映,山多而地少。遇山水平衍處,人民即聚族居之。以人口孳乳故,徽地所產之食科,不是供徽地所居之口,於是做生意之事業以起。”“新安土磽狹,田蓄少。人庶仰賈而食,即閥閱家不憚為。”就是這一方面的典型質料。歷代所修方誌無一破例地持同樣看法。
如萬曆《歙忘·貨殖》雲:“今邑之人眾幾於漢一大郡。所產谷粟不能供百分之一,安得不出而糊其口於四方也。諺語以賈為生意,不賈則無望,怎樣不亟亟也。”“人人皆欲有生,人人不能無賈矣。”人地矛盾迫使徽人以竹、木、茶、炭、漆等土產換取商品糧,從而形成悠久的商業傳統。一句俗話說的就是這種民俗事象:“宿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可見,徽州最顯要的俗例即是迫於生計,照樣少年郎就要外出做生意了。
徽州文化中心在哪裡?徽州文化代表城市
然則,完整地來剖析一下,我們發現除了做生意成風之外,徽州的地理特徵—山水阻隔—自然的易守難攻之地又決議了徽州民俗具有如下特點:
首先,山阻灘急的環境,作育了徽州人勤儉尚義的風俗。“東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嶺之塞,南有江灘之險,北有黃山之厄。”‘其險阻四塞幾類蜀之劍閣矣,而僻在一隅,用武者莫之顧,中世以來兵燹鮮矣。”被群山環繞與外界阻隔的古徽州就成了避亂的理想去向。
早在漢末,為避黃巾軍就有人由北南遷來到徽州,以後通常中國歷史上多亂之時即是中原王謝望族南遷入徽熱潮之期,像“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靖康之亂”等歷史時期均形成較大規模的中原移民南遷徽州。
他們的遷入,帶來了中原種種文化,對徽州民俗發生了極大的影響。無怪乎宋代淳熙《新安志》的作者羅願這樣形貌道:“其(新安)人自昔特多以材力保扞鄉土為稱。厥後寢有文士,黃巢之亂,中原衣冠避地保於此,后或去或留,俗益向文雅,宋興則名臣輩出。”
崇山峻岭的阻隔使得古徽州較少地受到戰亂的損壞,一些古樸的習俗得以沿襲,許多有益的傳統不停發揚光大。同時,面臨外來移民,徽州人團結一心扞衛着自己配合的生涯環境與生涯志趣。
你可能也喜歡:
湖湘文化的開啟者:屈原和賈誼簡介
吸納多種文化而成的福建閩南文化特色
文化溯源的劈頭,廣府文化故事
口水停不下來!廣府文化美食代表
徽商屬於徽州文化嗎?徽州文化首推徽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