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文化的特點是什麼?最大特點是“混性”
湖湘地域,在歷史上向來被稱為人文薈萃之地,群傑輩出之所。歷朝歷代,從這裏走出了許多影響國家與時代的人物,也有許多才俊之士曾來到此地,為湖湘文化添上自己的一道風貌。那麼今天就讓小編為你清點,湖湘文化十傑都有誰?
屈原(前352—前281),戰國楚國人,詩人、頭腦家,代表作《離騷》、《九章》。端午節是為紀念其而來,“楚辭”類詩作開創中國浪漫主義詩歌先河。心繫天下、憂國愛民精神是湖湘文化的主要源泉,對後世影響深遠。
周敦頤(1017—1073),北宋道州(今湖南道縣)人,哲學家,代表作《太極圖說》、《通書》,儒家理學派開山鼻祖。繼續孔孟學說,引領儒家經傳之學向性理之學轉變,影響程朱理學的形成,其頭腦是湖湘文化的頭腦基礎和湖湘學派的理論泉源。
張栻(1133—1180),南宋綿竹(今四川綿竹市)人,哲學家、教育家,代表作《論語解》、《孟子說》,“湖湘學派”宗師。與朱熹和呂祖謙齊名,世稱“東南三賢”。先後主講嶽麓書院、城南書院,培育一大批湖湘人才,使湖湘學派到達極盛。
王夫之(1619-1692),明代衡州府(今湖南衡陽)人,明末卓越的頭腦家、哲學家,世稱船山先生。清軍入主中原,王夫之投身抗清,以失敗了結,於是隱居終身,以着述為業。其着作生前不顯,至19世紀中恭弘=叶 恭弘經鄧顯鶴整理后大行於世,近代學人大多深受其影響。章太炎稱其為“民族規復之源”,“近代倡義諸公,皆聞風而起者,水源木本,瑞在於斯。”
魏源(1794—1857),清代金潭(今湖南邵陽)人,頭腦家,代表作《海國圖志》。提倡新頭腦,近代中國“睜眼看天下”第一人,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頭腦,為晚清洋務派崛起奠基頭腦基礎。
淺談韓國文化起源,深受中國影響
曾國藩(1811—1872),清代湘鄉(今湖南雙峰)人,軍事家、頭腦家,湘軍主要代表人物,“晚清四台甫臣”之一。程朱理學學術大師,是立德、立功、立言“三立完人”;文學成就突出,確立晚清古文“湘鄉派”;戰功顯赫,平定太平天堂運動。
左宗棠(1812—1885),清代湘陰(今湖南湘陰)人,軍事家、頭腦家,湘軍主要代表人物,“晚清四台甫臣”之一。平定陝甘回亂,收復新疆,為民族生死和中國的近代化作出偉大孝順。
譚嗣同(1865—1898),清代瀏陽(今湖南瀏陽)人,革命家、頭腦家,代表作《仁說》,“湖湘三令郎”之一。清末戊戌百日維新運動着名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主張變法維新,為近代資產階級啟蒙頭腦家,鼓舞一代代湖湘學子投身於救國救民運動。
黃興(1874—1916),長沙人,革命家、政治流動家。中華民國開國元勛,與孫中山齊名,並稱“孫黃”。嚮導並加入近代一系列中國主要革命流動,卓越的軍事指揮家,為爭取近代中國民主自由而奮鬥終身。
蔡鍔(1882—1916),邵陽人,軍事家、革命家。具有卓越的軍事才氣,響應辛亥革命,否決袁世凱復辟帝制,嚮導二次革命、護國戰爭,被稱為“護國上將軍”,有“再造共和第一人”之美譽。
你可能也喜歡:
快節奏的美國快餐飲食文化
先進手藝的證實:大汶口的黑陶陶器
新石器時代文化:大汶口文化特色先容
遺址組成部門:大汶口太陽部落先容
俄羅斯的首都在哪兒,傳說中沒有眼淚的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