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聖地 魅力四射的紅岩村
文化是一個涵蓋面積異常廣的詞語,涉及着人類生涯的方方面面,我們無法給文化設立出精準的意義,但卻可以稱它為社會不停生長中的一個寶藏。在重慶,也有屬於當地的文化,現在就讓重慶文化帶你一起看看重慶十大文化符號的相關內容吧。
銅梁龍舞是撒播於重慶市銅梁縣境內的一種以龍為主要道具的傳統民俗舞蹈藝術形式,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重慶十大文化符號之一。
銅梁龍舞興起於明,壯盛於清,譽於當今。既是舞,又是體操又是雜技。銅梁龍舞具有與民俗流動慎密相聯、舞時煙花燒龍、伴奏音樂怪異、道具構想巧妙、衣飾質樸大方、群眾介入性極強等特點。
龍舞最初始用於祭祀龍圖騰,使龍圖騰愉悅,厥後逐步生長成為民間文藝流動。銅梁龍舞包羅龍燈舞和彩燈舞兩大系列。龍燈舞主要包羅大蠕龍、火龍、稻草龍、筍殼龍、黃荊龍等10個品種,其中以大蠕龍最有特色。彩燈舞主要包羅魚躍龍門、泥鰍吃湯圓、三條、十八學士、亮獅等12個品種。
文化寶藏 重慶十大文化符號
銅梁龍舞藝術在海內外舞台大放異彩,先後加入了1984年、1999年、2009年國慶盛典,以及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海內重大流動,多次受國家文化部派遣遠赴美國、英國、法國、以及日本、韓國等20多個國家和區域加入中外文化交流。
銅梁龍舞怪異的藝術魅力和卓越的文化價值,已是名副實在的國家級文化品牌。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通過龍舞,歌之唱之,召喚龍的精神;舞之蹈之,振奮民族精神。
銅梁舞龍的習慣由來已久。在唐宋時期就有龍舞流動了。即便按現公認的說法,銅梁龍舞“起於明,盛於清,繁榮於現代”,距今也有六七百年的歷史了。清光緒年間的《銅梁縣誌·習慣篇》紀錄了銅梁龍舞的盛況:“上元張燈火,自初八九至十五日,絢爛達旦,並飾演龍燈、獅燈及其他雜劇,喧闐市井,有月逐人、塵隨馬之觀。”這個習慣保留至今。
銅梁龍燈起於唐宋,盛於明清,譽於當今。1984年和1999年,銅梁大龍兩度赴京加入開國35周年與50周年大慶,以氣貫長虹之勢在天安門前翻騰起舞。銅梁火龍更是獨具魅力,打鐵水,噴火花。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在銅梁,各個機關、企業、廠礦,每個州里、每個村,都有自己的舞龍隊。每年正月月朔至十五,縣城都市舉行盛大的燈會,各個舞龍隊、花燈隊競相出動,到元宵節最盛。一個完整的遊行隊伍前前後后共有30多個小分隊加入:牌燈開道,正龍打頭,然後是身長48米的大蠕龍,活躍的小彩龍,另有花燈“魚躍龍門”、“泥鰍吃湯圓”、“亮獅”、“開山虎”,最後由火龍押陣。
日本黑幫那麼多治安卻那麼好 有何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