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五行 “木曰曲直”,代表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的功能,在人體為肝。 “金曰從革”,代表沉降、肅殺、收斂等性質,在人體為肺。 “水曰潤下”,代表了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的性質,在人體為腎。 “土爰稼檣”,代表了生化、承載、受納等性質,在人體為脾(約相當於解剖學上之胰臟,而非脾臟)。 “火曰炎上”,代表了溫熱、向上等性質,在人體為心。
陰陽哲學研究的是天地變化之道,萬物運行的法則,生命變化的規律,生命內部的制約和支持關係,生命力的源頭。這五點是對《黃帝內經》中所闡述的陰陽五行理論內容的提煉:
第一點,陰陽理論用來闡述天地生成和變化。中國古代認為在混沌之後,清陽上浮為天,濁陰下沉為地,所以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又認為地氣上升為雲,天氣下降為雨 。而這一過程和天地生成過程構成了天地之間的物質循環。
第二點,陰陽理論用來闡述萬物運行的法則。陰陽用來闡述運動的不同方式、方向和結果 。
第三點,陰陽理論用來闡述生命變化規律。中國古代用生、長、收、藏來說明生命的變化形式和過程,而推動這一過程實現的力量就是陰陽 。
陰陽用來說明生命變化形式的“生、長、收、藏”。推動了生命過程的“生、長、化、收、藏”,形成終而復始的運動,這正是五行理論的內容之一。這也充分表明了五行理論是用來解釋和落實陰陽理論的。
第四點,陰陽理論用來闡述生命內部的制約和支持關係 。
第五點,陰陽理論用來闡述生命能力的源頭。在中國古代,道家和醫家都是用“神明”來描述生命的生滅現象和能力 。陰陽正是這種生滅現象發生的原因,因此也就是用來理解生命現象的。
上述五個方面代表了中國古代對天地、生命的基本看法,被《黃帝內經》歸結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