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星座 星座 正文

二十八星宿金木水火土

關於星空,首先要說的是“七政四餘”。可以說“七政四餘”,形成了古代“占星術”以及“星相學”的基礎;甚至在此基礎上,現代天文學中的相關概念中一直延續着。七政:太陽、月球、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四餘:羅睺星、計都星、紫氣星、月孛星。本篇就具體說說“五星”為何叫這幾個名詞,以及相關的文化內涵;同時通過四餘星的講解,明白“紫氣東來”的原因。

金星:參照上圖,其屬於五星中,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是離太陽第二近的星體;它也是離地球很近的一顆星體。它清晨出現東方時稱為“啟明星”,傍晚出現在西方時為“長庚星”,《詩·小雅·大東》:“東有啟明,西有長庚”。因為金星在夜晚的天空出現時,《開元占經》載“大而能白,故曰太白”,這就是“太白金星”。因為它在傍晚出現,開啟了夜晚星空的序幕,也稱“序星”。按照“五色對應五行和五方”的說法,白對應金,應西方,因此稱為“金星”。



木星

木星:這是影響我國古代文化最深的一顆星。是五星中(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體積最大、自轉最快的行星。古人通過觀測,它十二年繞太陽運行一周,對應了天干紀年法中的一個紀輪,因此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歲星”。歲星紀年,是東周至漢朝使用的紀元方法。這是最原始的曆法,其方位運行配合干支用來計算年歲。這也是我們說的“太歲星”。對於此星的命名,是因為它運行到東方青龍之位,其光影呈現青,按照“五行配五色和五方”,正合五行之木,由此得名。



水星凌日

水星:水星是離太陽最近的行星,由於它離太陽最近,從地球上(中原地區)看它與太陽最大角距不超過28°,由於古代稱30°為一辰,故而得名辰星。同時由於它與太陽的視角距離太小,太陽光遮掩了其光芒,只能在最有利的條件下,在太陽落山後和太陽升起前的一小時內,或許能在太陽同一個方向觀測到。至於為何稱為“水星”,翻找資料,只在《晉書》中記載有“光明與月相逮,其國大水”,意思就是觀測到此顆星的亮度與月亮的亮度差不多,國內某地可能就要發大水,因此稱為“水星”。


需要了解的是,在現代天文研究中發現,是太陽系類地行星中除了地球之外唯一擁有顯著磁場的行星,也是太陽系中密度第二高的行星,僅次於地球。水星外貌如月,內部卻很像地球,也分為殼、幔、核三層。從這些特徵看,似乎是最符合地球人類移民的星球,但又因為它離太陽最近,溫差太大(向陽面和背陰面溫差達600攝氏度),又不適合人類生存。或許古人有相關意識,認識到水星這一弊端,取名為“水星”也不一定。另外關於水星,還有個天文術語叫“水星凌日”,凌,就是侵犯的意思,其實就是水星與地球都是繞日運行,中間有稍大一顆金星阻擋,只有在某一個角度時,地球上會看到太陽表面有一顆黑點在移動,這就是水星凌日現象。



火星探測

火星:這顆星常常是離地球最近的一顆行星,因此近些年火星探測計劃經常在一些國家實施。運行到南方朱雀之位時,顏色呈赤色,我國正是盛夏之時,南方在五行中對應火,因此這顆星便為“火星”。同時這顆星在古代也被稱為“熒惑”,據說位屬南方火神炎帝治下,有神為熒惑。



星體布局

土星:是五星中,距離太陽最遠的行星。這顆星的確定,直接關係到古代的“星空劃分”。在古人觀測中發現,這顆星移動運轉速度很慢,二十八年循環一次,回到原位置。結合星空劃分,其每一年都會坐鎮一個很小的星團,因此在古代這顆星也稱為“鎮星”。根據此,古人劃分為二十八星宿。“宿”,就是指土星所“宿住”的地方;星空中行星在運行過程中的棲宿的場所,因此才有“宿”之稱。其運行特性,極其符合五行方位對應中的“中央土”,因此才有“土星”的稱謂。



紫氣東來·

最後剩“四餘”,之前我們介紹過。余,指某顆行星的“餘氣”,也就是“虛星”。其中羅睺與計都是“逆日月而行”;紫氣和月孛是“順日月而行”。這篇文章的最後,說一下羅睺星、計都星、紫氣星、月孛星,在印度古天文學中的定義——月孛星是月球距離地球最遠的點;紫氣星是月球距離地球最遠的點;羅喉星是黃道和白道的降交點,稱“天首星”;計都星黃道和白道的升交點,稱“地尾星”。其中涉及到紫氣星,有個詞叫“紫氣東來”,被認定為祥瑞,也就是古人說的“景星慶雲”里的“景星”。我們知道了紫氣星就是東方木星(歲星)的尾氣(木星運行後過后在星空中留下的氤氳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