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八字 易经占卜 正文

周易含有哪些智慧與價值?

周易含有哪些智慧與價值?

 

   《周易》是我國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向來列為“五經”之首。三千多年來,它在中國文化史上一直放射着智慧的光芒,在東方各國有其廣泛影響,在西方世界也日益受到重視。近年來,無論國內國外,都掀起學習《周易》的熱潮。一部古代文化典籍有如此持久的魁力,在世界文化史上可謂絕無僅有。但是,社會上對《周易》的價值,認識很不一致,有加以澄清之必要。
   《周易》是古代經邦濟世的寶貴經典。
    漢代以來,《易經》就被列入“五經”,它對古代政治思想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歷代明君賢相、志士仁人無不認真研讀,從中汲取治理國家、安定社會、發展經濟、提高道德思想水平的原理原則。
  《周易》分為《易經》和《易傳》兩部分。《易經》只有幾千字,傳說是周文王所作,《易傳》有兩萬多字,傳說是孔子寫成的。實際上經與傳不一定是文王和孔子親自寫的,它代表了上古賢哲的社會政治思想,其中包含着民主性的精華,對後代政治思想、管理思想多有啟發。《周易》十分強調國家的統一,反對分散割據。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中國幾千年來保持一統山河,各民族團結和睦。《周易》提倡“萬國咸寧”,中國從來主張天下一家,同鄰邦友好相處。《周易》主張發展農業,安定人民生活;國家要節約開支,“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發展手工業,使物產豐富,方便群眾,“備物致用,立成器,為天下利”;還要發展商業,促成物資交流,滿足人民生產生活需要,“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周易》有濃厚的民本思想,要求君主時時注意“聚人”、“安民”,如果人民離散,無安士之心,社會就不會穩定。它教導歷代仁人志士“與民同患”,把人民的憂患放在心頭。《周易》也重法治,主張“明罰清而民服”,不縱容違法者,不枉罰無辜;執法公平,賞罰嚴明。一切法令制度貫徹“遏惡揚善”的原則。中華民族富有革新精神,每到歷史發展的危急時刻,總有仁人志士奮起進行政治經濟革新運動,這也同《周易》思想哺育分不開,《周易》最早提出“革命”主張,“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這“革命”二字固然同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概念有本質區別,但它主張,“革命”事業,必須“順乎天而應乎人”,即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適應人民的利益和願望才是可取的。《周易》告誡人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事物發展到極點就會引起變化,變化了就會暢通,暢通才能持久。過時的方針政策、規章制度要及時修改,“損益盈虛,與時偕行”。當去掉的就去掉,當實行的就實行,“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周易》教育後代人要有憂患意識,不可滿足現狀,存在麻痹思想:“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周易》提出的許多主張,都是從統一國家、安定社會、發展經濟的政治目的出發的。不少思想原則對今天仍有一定借鑒意義。
  《周易》是充滿辯證智慧的哲學著作。
   在大學哲學的課堂上,自建國以來,年年都在講《周易》。北京大學教授馮友蘭先生說,《周易》是一部辯證的“宇宙代數學”。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稱讚道:“《易經》代表了中國人的智慧”。《周易》的確包含着相當豐富而深刻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周易》最有名的哲學命題是“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的“易”字,主要是變化的意思,它是一部講宇宙萬物與人類社會的變易法則的書,是古代辯證法思想最重要的源泉,它把陰陽這一對範疇作為它的哲學體系的中心範疇,“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天地與人無不包含一陰一陽的矛盾雙方,“陰陽接而變化起”,“剛柔相推而生變化”,一切事物無不處在不斷運動變化過程中,整個宇宙是奔流不息,生生無究地變化着,沒有一刻停止;更重要的是《周易》指出:宇宙萬物的無窮變化的根源,不是來自世界的外部,不是靠超自然的神靈主宰,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其固有的一陰一陽的矛盾性,這就是事物變化的內在動因。
  《周易》反對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形而上學世界觀,它對世界萬物的變化,從來持积極肯定態度,指出:“天地之大德曰生”,“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周易》認為,整個宇宙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生生日新的“大化”之流。同這種生生不息的宇宙觀相適應,《周易》勸戒人們樹立“自強不息”的人生哲學,指導人們的政治實踐活動。它認為人在自然、社會的變化面前,不是無所作為的,恰恰相反,應當發揮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過程中的主體能動作用。在客觀事物的變化中,不可墨守成規,因循舊章,“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周易》強調“見幾而作”,即要求人們處事接物要善於觀察動向,看準兆頭,把握最有利的時機,採取最敢行動,“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周易》告誡人們凡事不可過分,“損而不已必益”,“益而不已必決”,要時刻想到“物極必反”的原則,防止“亢龍有悔”的局勢。“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得而不知喪,知存而不知亡”。“亢龍有悔,窮之災也”。就是說進與退,得與喪,存與亡,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不能只看到一時的進、得、存,要時刻警惕走向它們的反面,即退、喪。亡。做事走向極端,不免造成不良後果。《周易》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受到歷代哲學家的重視,它在中國辯證法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不少哲學家、思想家、科學家都從《周易》中汲取思想營養,鍛煉自己的辯證思維方法。
  《周易》是打開宇宙迷宮之門的一把金鑰匙。
  《周易》思想同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周易》本身並不是專講自然科學的著作,可它的確為古代科學家們提供了研究自然、認識自然的精湛的思想武器。 16 世紀以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遠遠領先於西方,這曾經引起著名科學家愛因斯但的“驚奇”。他說: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主要是由於科學家們得力於兩大法寶,一是以歐幾里德幾何學為代表的形式邏輯思維方法;一是以培根為代表的近代科學實驗方法。愛因斯但說,這兩大法寶,中國古代賢哲顯然都不具備,然而值得驚奇的是,西方科學家做出的成績,有不少被中國古代科學家早就做出來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原因之一是古代科學家自幼學習《周易》,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學家們不曾掌握的一把打開宇宙迷宮之門的金鑰匙。所以中國古代科學家能夠更早更快地破譯許多宇宙之謎。《周易》哲學思想為中國古代科學家們提供了先進的哲學世界觀,作為他們探討宇宙和生命奧秘的指導原則,如大化流行,生生日新的宇宙發展觀;萬物變化,物極必反的矛盾轉化思想;仰觀俯察,窮理盡性的唯物主義認識原則;人能“贊天地之化育”的主觀能動性思想等。這一哲學世界觀較之西方中世紀的經院哲學顯然具有極大的優越性。更為重要的是(周易》還為科學研究提供了一套別開生面的象數思維模式,這是西方文化中根本不具備的。易學象數思維模式,突出地反映了東方思維的特徵,至今還令人神往。象數思維方法,簡單地說來,有以下一些特徵:
  一、取象比類,是象數思維的基本特徵,從思維藉助於“卦象”這一點看來,它富有形象思維的特點;從取象的目的在於“比類”而言,它有着邏輯思維的特性,因此,取象比類是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相互誘導的特殊思維方法。
  二、陰陽對稱,剛柔調和是象數思維的致思準則。一陰一陽,一剛一柔,相反相成,對稱互補,構成統一和諧的宇宙萬物,這一對稱協調原理,在傳統醫學、藥學、方劑學中得到廣泛運用,氣功、武術乃至書法、美術中都有巧妙的表現,在傳統的建築結構、園林布局中,運用得更是淋漓盡致。
  三、整體思維,體現了象數思維的合理內核。易學將人體小宇宙和自然大宇宙都看作有機統一的整體,對待每一件具體事物,首先從各個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考慮它與其相關事物的相互制約的整體關係,這種思維方法,實際上包含着原始的系統論思想。傳統醫學可說是整體醫學,它採用整體診斷與整體治療方法,從開放中求得整體機制的平衡發展,是其精髓。
  四、強調序列,注重節律,是象數思維的突出優點。易學從來注意自然界大自天體小到草木的運動發展的周期性。主張“先天而天不違,後天而奉天時”,違反天時,人必受到自然的懲罰。宋代理學家朱熹,在《周易》卷首附入河圖、洛書、伏羲八卦、文王八卦、六十四卦方圖、圓圖等,這些易學圖式反映了神妙的象數思維方法的特徵,至今引起海內外科學家的注視。美籍華裔學者楊振寧、李政道大加稱讚自不待言,現代計算機的鼻祖萊布尼茲,早已聲稱他所創立的二進制原理與《易圖》(指六十四卦圓圖)“完全一致”,著名量子物理學家玻爾更把易學中的陰陽太極圖設計在丹麥國王授予他的勳章中。這表明太極圖所反映的思維方法受到西方科學家的極大推崇。
 《易經》――上古文化知識篡編。
 《易經》包含的四百五十節卦爻辭,有着廣泛的文化內涵。如果將它從卦爻象中獨立出來,從研究上古文化知識的角度加以考察,所包含的自然、社會知識內容,大體可分為如下一些方面(各舉一、二例以窺全豹之一斑):
  關於自然理象、自然規律的知識。“履霜,堅冰至。”(坤六二)
 “密雲不雨,自我西郊。”(小畜卦辭、小過六五)
  關於階級矛盾、政治鬥爭的知識。“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師上六)“何校滅耳,凶。”(噬嗑上九)
  關於古代戰爭的記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既濟九三)
  關於古代農業、畜牧業的知識。“不耕穫,不畜舍。”(無妄六二――“畜扎牛,吉。”(離卦辭)
  關於商業、交通知識。“旅即次,懷其資,得童僕。”(旅六三)
 “賁其趾,舍車而徒。”(賁初九)
  關於歷史事件。“王用享於歧山。”(升六四)“帝乙歸妹。”(歸妹六五)
  關於婚姻習俗。“歸妹以須,反歸以娣。”(歸妹六三)“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大過六五)
  關於祭祀、占卜。“王用享於帝。”(益六二)“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蒙卦辭)
  關於倫理思想。“不恆其德,或承之羞。”(恆九三)“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蠱上九)
  古代的民歌。“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中孚九二)
  哲理格言。“無平不陂,無往不復。”(泰九三)“其亡其亡,繫於苞桑”。(否九五)“介於石,不終日。”(豫六二)
  總之,《易經》中包含的古代思想文化資料相當豐富,剝去其占筮體系的外殼,不難發現其古奧文句中,保存着許多寶貴的上古知識。
 《周易》在傳統文化中的突出地位
 《周易》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是歷史形成的。三千年來,註釋、闡發、評議《周易》的著作,共有三千多種,平均每年有一種易學著作傳世,這是非常奇特的文化現象。為什麼研究《周易)歷久不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此有過評論,寫道:“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當前《周易》研究所涉及的領域有文字學、考古學、哲學、政治、宗教、人倫、歷史、文學、美學以及自然科學中的天文、數學、物理、生物,還有醫學、氣功、武術等。《周易》為古代文化中的傳統思維模式與思想原則奠定了基礎,它既包含“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為工具理性所掌握的自然知識,又含有“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為價值理性所追求的人文理想。《周易》闡揚的“保合太和”理想原則,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調。《周易)對中國文學藝術影響深遠,它為中國美學建立了理論基礎,其取象思維原則,對古代詩歌的比興創作方法啟迪極大;其“意”與“象”結合的思維模式,孕育了中國畫的創作方法,美術家多認為“太極圖乃書畫秘訣”。舞蹈家們則認為八卦是認識宇宙的構架,同時也是審美標準的符號,對民間舞蹈影響特深。《周易》的陰陽協調原理,影響中國建築藝術,工藝技術,同西方藝術大異其趣。《周易》是融象數與義理於一體的獨特思想體系,具有創造性、靈活性,富有開拓未來的精神,故不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珍貴遺產,也堪稱全人類文化寶庫中一顆難燦的明珠。
  《周易》價值的雙層面。
  《易經》五千言,大家公認它的確是上古的一部占卜之書,自孔子作《易傳》十篇,對它加以哲學詮釋,經同傳合在一起,早已揚棄了它的占筮功能,而成為政治、哲學經典。不過《易傳》雖是一部哲學著作,又畢竟對《易經》的筮法作了解釋,所以有人認為《易傳》有兩套語言,一是解釋宇宙衍化法則和人類社會的起源及發展規律的;一是解釋卦象、爻象及占筮方法的,不過《易傳)所講的這套占筮語言,也浸透着深刻哲理,故研究《周易)者對這兩個方面都會涉及。《周易》這種一身二任的狀況,在戰國以後就早已分離了。術數作為古老的民間文化形態,包含看相、算命、占卜、風水、奇門遁甲、六壬等方術,現在通稱玄學文化。術數在二十四史中有記載,《四庫全書》子部有著錄。歷來學術界對術數有爭議,見仁見智,評價不一。
  術數是長期流傳於民間的玄學文化系統,不同的術數同《周易》的關係也很不相同。術數同《周易》的關係,總的看來,術數使用了《周易》思想體系中的某些符號和述語,有些術數也合理利用了《周易》的哲理。《周易》的天人統一思想,術數中部分表述為天人感應思想;其次,易學中的河圖、洛書、太極圖、先天八卦、後天八卦等象數圖式,還原成直覺思維的形式;再次,《周易》中的天道、陰陽八卦、六十四卦、卦氣、納甲等概念和術語之所以能夠成為術數的象數理,是由它的符號系統的特點決定的,同時也有着社會歷史原因。《周易》是原始科學與天地規律相結合的產物,學者們研究《周易》,涉及術數,目的在與傳承整理,從文化發生學角度,追溯古代巫史文化的發生髮展,探討如何將《周易》用於決策科學的一種嘗試。術數長期在社會上流傳,未免泥沙俱下,真偽難分。有些人打着《周易》旗號,美其名曰為《周易》應用,實際上只不過是包裝自己;在他們心目中,《周易》僅僅是一本占卜書。這些人對《周易》的政治思想、哲學思想,象數思維方法的基本內容,並不了解。《周易》多方面的文化價值,它在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受到極大的人為的扭曲,應當予以澄清。《易經》被列為“五經”之首,《易》乃大道之源,它在中華統文化中的地位,是歪曲不了的;少數人肆意歪曲它,只能暴露自己對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的無知,終會落得弄巧反拙的結局。不難預料,近年來學術界所掀起的“周易熱”,一定會在“雙百”方針指引下,沿着健康的學術研究的道路不斷前進,它所固有的多方面的學術、思想價值,終久會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正確認識。《周易》研究的深入發展,一定會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中發揮其應有的积極作用。
 


@-------------------------------------------------------@

聲明:部分內容來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