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八字 易经占卜 正文

淺談“形而上之道”(3)

 淺談“形而上之道”(3)


  《鬼穀子・捭闔第一》曰:“奧若稽古聖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觀陰陽之開闔以名命物……故聖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為小無內,為大無外……此天地陰陽之道,而說人之法也。為萬事之先,是謂圓方之門戶。”能為眾生之先者,得“大道”之聖人也。《反應第二》曰:“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與無形俱生者,非“大道”而何?以陰陽而及於“形而上之道”,是此書作者“道家”思想的表露。(以此亦知是書非出於春秋之時。)

  《易傳・文言》曰:“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此“天弗違”者乃指“形而上之道”言。《易傳・繫辭》曰:“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又曰:“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故神無方而易無體。”此處所謂之“易”非謂《易》書,乃指“太易”而言 “陰陽不測之謂神”,神無方所而太易無形體,“太易”既是“大易”,“大易”既是“大道”。又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易有太極”,“太極”為“太易”所有,“太易”乃天地形成的準繩,其大無外,故能範圍天地而不過;其小無內,故能曲成萬物而不遺。太極為“一”,兩儀為“二”,象則為“三”(四象與八卦),大業為“萬物”,此說本與《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合。宇宙的自組織運動,只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方是質變,而無限地“一分為二”則是量變,不可能萬物化生。今有人言《易傳》思想有出於道家者,蓋本於此。

 

  《孔子家語・禮運》曰:“夫禮必本於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太一”既是“大一”,就是“道”。此說與老莊之說同源。

  《荀子・天論》曰:“萬物為道一偏,一物為萬物一偏。”萬物只是道一個方面的表現,此“道”乃指“形而上之道”言。《荀子・解蔽》曰:“由用謂之道,盡利矣。由欲謂之道,盡�矣。由法謂之道,盡數矣。由勢謂之道,盡便矣。由辭謂之道,盡論矣。由天謂之道,盡因矣。此數具者,皆道之一隅也。夫道者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以舉之。”強調不能把實用、慾望、法、權勢、玩弄詞藻看成是“道”,則此“道”乃是“形而上之道”。其他如“道,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則不可道而可非道”、“以類行雜,以一行萬,始則終,終則始,若環之無端也”等論,亦是根源於“形而上之道”而發。
《韓非子・主道第五》曰:“道者,萬物之始,是非之紀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萬物之源,治紀以知善敗之端。故虛靜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有言者自為名,有事者自為形,形名參同,君乃無事焉。”能為萬物之始者,乃是“形而上之道”。其他如“道在不可見,用在不可知君;虛靜無事,以暗見疵。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知其言以往,勿變勿更,以參合閱焉”、“夫道者,弘大而無形”、“道無雙,故曰一”、“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為物之制。萬物各異理,萬物各異理而道盡……以為近乎,游於四極;以為遠乎,常在吾側;以為暗乎,其光昭昭;以為明乎,其物冥冥;而功成天地,和化雷霆,宇內之物,恃之以成。凡道之情,不制不形,柔弱隨時,與理相應。萬物得之以死,得之以生;萬事得之以敗,得之以成”、“凡理者,方圓、短長、粗靡、堅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後可得道也。故定理有存亡,有死生,有盛衰。夫物之一存一亡,乍生乍死,初盛而後衰者,不可謂常。唯夫與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謂常。而常者,無攸易,無定理。無定理,非在於常所,是以不可道也。聖人觀其玄虛,用其周行,強字之曰道,然而可論。故曰:道之可道,非常道也”等論,亦是根源於“形而上之道”而發。繼莊子之後,韓非子特彆強調了“理”的作用,而且謂“道”之所以“不可道”,是因其“無定理”。無定理者,非一理也。一道而萬理,與宋人“理一分殊”說不同。


 


@[email protected]

聲明:部分內容來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