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八字 易经占卜 正文

連山易淵源通考

  近年來出版和發表的一些易學研究的專著和文章,論及《連山》與《歸藏》,對這兩種古易書的一些問題做了探討,但似乎諸家對這二易不甚重視,多用前人舊說輕輕帶過,並不深入。因古人之說多有訛誤,未足據信,故今作此文,就《連山易》的一些問題,做一些深入的探討。

  一、名稱的由來

  《連山易》古多隻稱《連山》,其名初見於《周禮・春官宗伯・大卜》:
  “(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
  其《筮人》又雲:
  “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
  再以前的書里,就沒有關於這兩種古易書的名目了。但很不幸,《周禮》這部書早已為學界所證實乃漢代劉歆的偽造,是他雜取故書並參以己意作成的,裏面雖用的確實是一些原始的古材料,而其虛造的成分也佔了很大的比例,許多內容靠不住。其中《連山》、《歸藏》這兩個名目便是他虛造出來的,他偽造的依據便是《山海經》。關於這個問題,筆者在《〈連山〉〈歸藏〉名稱由來考》一文中已明辨之[1],這裏不妨再簡述一下我的看法。
  《易》本是古人卜筮時用來參考占斷吉凶的底本,在古代不止一種,這看看《左傳》即可明白。秦火不焚卜筮之書,故到了漢代,自然還會流傳下來不少,《周易》便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但不甚顯著。劉歆曾領校中秘圖書,他肯定發現了這一點,所以他在編寫《周禮》時,除了寫上《周易》外,又決定再寫上兩種古易,以湊足“三易”之數。同時他又發現這其中的一些古易書的內容和《山海經》的內容很有聯繫,這看看晉代郭璞注《山海經》時多引用《歸藏》(此書乃戰國時代的一種古易,晉代出自汲冢,原名並非《歸藏》)即可明白。所以,劉歆便根據《山海經》和易理虛擬了兩個古易名。
  《山海經》是由《五藏山經》和《海經》兩部分組成,《五藏山經》為一部分,簡稱《山經》;《海經》則是《海外四經》和《海內四經》的並稱,其中《海外四經》又稱為《大荒經》。我們看看《山經》所記,的確是一山連一山,山山不斷,是一部名副其實的“連山”之書,所以就根據此擬定了《連山》這個書名。又根據《海經》和《大荒經》擬出了《歸藏》一名,海屬水,在《周易》中屬於坎卦,《說卦》雲:“坎者,水也。……萬物之所歸也”,從中取了個“歸”字;大荒即大地,在《周易》中屬坤卦,《說卦》雲:“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從中取了個“藏”字,二者合一,《歸藏》這個名目就產生了。
  所以,《連山》這個名目和《歸藏》一樣,實出於劉歆的偽造,不足據信。正因為它的名稱后出而且之後所出之書真偽混雜,故歷代學者對《連山》或信或疑、或是或否,聚訟紛紜,了無定讞(參本文後所附《玉函山房輯佚書》輯《連山・附諸家論說》)。

  二、東漢時期的《連山》

  《連山》雖是劉歆偽造的名目,但東漢時期的的確確有過一部《連山》,同時還有過一部《歸藏》。桓譚《新論正經》雲:
  “《易》: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連山》藏於蘭台,《歸藏》藏於太卜。”
  桓譚是東漢人,其言之鑿鑿,說有《連山》、《歸藏》,其中《連山》有八萬言,在古代的書籍里,可算是鴻篇巨制。另一個力證就是去東漢未遠的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和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里都引有《連山易》的文字(詳見下第六節),可證桓譚之說並非無據,說明東漢時代的確有一部《連山易》。那麼這部《連山》是怎麼來的呢?由於文獻無記,難以確斷,這裏只能作一下推測和猜想。
  筆者認為這部《連山》與桓譚說的《歸藏》都是出於劉歆或其同道文人的偽作。劉歆篡改偽作了“中古文經”,他為了給自己的學說提供口實,在這些經書里杜造了不少所謂的古書名目,如《左傳》中的《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之類,也包括《周禮》中的《連山》和《歸藏》。這些書在現實里自然是看不到的,但劉歆等人可以說是經過秦火而失傳了,可秦火不焚卜筮之書,《周易》完整地保存下來便是明證,那麼要說《連山》、《歸藏》是經過秦火失傳了,是不能取信於人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偽造出這兩部易書來。這對劉歆等人來說是最方便不過了,他掌管着中秘的圖書,而這些書中就有好多從先秦流傳下來的無名古易書,從中選取兩種作底本,再參以其它的易書,要作成兩部新易書是不難的。自然,這也需要付出勞動,我們看看桓譚所記,《連山》有八萬言,《歸藏》卻只有四千三百言,可見劉歆等人是先作了《連山》,用力甚勤,故卷帙巨大,到了造《歸藏》時,心力已盡,倉促成書,故僅及《連山》的二十分之一的篇幅。
  《連山》作成后,藏於蘭台(漢代宮中藏書之處),並在社會上流傳。為了使人相信這的確是古傳的易書,作偽者自然不敢吐露實情,後來劉歆被誅,其事益無人知曉,故桓譚見到了《連山》、《歸藏》,也相信是古易而寫入了《新論》。此書北魏時尚行於世,故酈道元尚得見而引之,至《隋書・經籍志》已不著錄,則其時已經失傳。
  劉歆等偽作得這部《連山》的具體形式和內容已經不可詳知,據《周禮》所言:“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鄭注曰:“三易卦別之數亦同,其名占異也。”賈疏:“經卦皆八者,謂以卦為經,即《周易》上經、下經是也;皆八者,《連山》、《歸藏》、《周易》皆以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為本,其別六十四。”又曰:“占異者,謂《連山》、《歸藏》佔七、八,《周易》佔九、六,是占異也。”
  若鄭、賈二人不是妄斷臆說的話,那麼此《連山》的形式應當大體與《周易》相同,只是陽爻稱七,陰爻稱八,其中還竊用了《歸藏》和《易傳》中的文字(詳下第六節)。疑此書除了六十四卦經外,還和《周易》一樣作了《傳》,故能至於八萬言之巨也。

  三、梁元帝《連山》

  東漢的《連山》失傳之後,到了南北朝時期,梁元帝又作了一部《連山》。
  梁元帝蕭繹,字世誠,是梁武帝蕭衍的第七子。蘭陵蕭氏皆明於易理,蓋本自家學。據《南史》,梁武帝蕭衍撰《周易講疏》及《六十四卦》、《二系》、《文言》、《序卦》等義;梁簡文帝蕭綱(蕭繹之兄)也撰有《易林》十七卷。梁元帝蕭繹亦著《周易講疏》十卷,又著《連山》三十卷,《金樓子・著書篇》曰:“《連山》三秩三十卷”,注:“金樓年在弱冠著此書,至於立年其功始就。躬親筆削,極有其勞。”可見這是蕭繹早期的作品,但是用了很長時間才寫完定稿,前後用了十幾年的時間。
  《隋書・經籍志・五行類》、《舊唐書・經籍志・五行類》和《新唐書・藝文志・五行類》皆著錄梁元帝《連山》三十卷,此書《宋史・藝文志》不著錄,蓋其時已佚,今已不可考。唯據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卷四《貶誤》曰:
  “焦贛《易林・乾卦》雲:‘道涉多(石)阪,胡言連蹇。譯�且聾,莫使道通’,據梁元帝《易連山》,每卦引《歸藏》、《斗圖》、《立成》、《委化》、《集林》及焦贛《易林》,《乾卦》卦辭與贛《易林》卦辭同,蓋相傳誤也。”
  可知此書乃雜采易學類諸書編纂而成,故卷帙浩大。而《斗圖》之類的書,皆是以《周易》卜筮占驗的派生類作品,不似聖人之旨,故自《隋志》以降,皆入於《五行類》。如《隋書・經籍志・五行類》有《易斗圖》一卷,郭璞撰;《易立成》四卷;《周易委化》四卷,京房撰;《周易集林》十二卷,京房撰,《七錄》雲:“伏萬壽撰”;《易林》十六卷,焦贛撰,梁又本三十二卷,等等,這些除了焦贛《易林》(即《焦氏易林》)外,今皆不傳。
  以此推之,梁元帝《連山》的形式當不與《周易》相同,而是同於焦贛《易林》之類的五行類著作,故不入經類而入於子部之五行類,可惜今天已經隻字不存。

  四、劉炫《連山》

  繼梁元帝《連山》之後,隋代的劉炫又造了一部《連山》。
  據《北史・儒林傳》,劉炫字光伯,河間景城人,學識淵博,但宦途不遂,做過幾任小官。著書多種,而《連山》乃其所造的偽書。《儒林傳》雲:
  “時牛弘奏購求天下遺逸之書,炫遂偽造書百餘卷,題為《連山易》、《魯史記》等,錄上送官,取賞而去。後有人訟之,經赦免死,坐除名。”
  劉炫的這部《連山》雖然被發現為偽,但並沒有遭毀,《隋志》和《舊唐志》里雖然不著錄,在《新唐書・藝文志・經部・易類》里卻著錄了《連山》十卷,不著撰人名,司馬膺注。這書肯定不是梁元帝的《連山》,因為在同書《五行類》里著錄了梁元帝《連山》三十卷,所以這隻能是劉炫偽造的那部《連山》。
  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連山・附諸家論說》引胡應麟曰:
  “《連山易》十卷,見《唐・藝文志》。按班氏《六經》首《周易》,凡夏商之易絕不同。隋牛宏(弘)購得寓內遺書至三十七萬卷,魏文成等修《隋史》,晉、梁以降,亡逸篇名無不具載,皆不聞所謂《連山》者,而至唐始出,可乎?《北史・劉炫傳》:‘隋文搜訪圖籍,炫因造《連山》、《魯史記》上之。’馬端臨據此以為炫作,或有然者。蓋炫後事發除名,故《隋志》不錄,而其書尚傳於后,開元中盛集群書,仍入禁中爾。”
  又引胡一桂曰:
  “《連山》十卷,見《唐・藝文志》。自唐以前並無其書,則唐之《連山》似隋世偽書。”
  說皆是也。其書《宋史・藝文志》不載,但宋代黃裳說:“《連山易》,長安人家有之,其卦皆縱。”邵博亦曰:“《連山易》意義淺甚,其劉炫之偽書乎?”(上皆見馬國翰輯引),則宋代尚存於世。

  五、《古三墳》之《連山》

  北宋時又出了一部《古三墳》,一卷,分為《山墳》、《氣墳》、《形墳》三篇。其中《山墳》又被稱為《連山》,其書以君、臣、民、物、陰、陽、兵、象為八卦,卦序排列以山為首,其首八卦為疊山象、藏山兵、連山陽、潛山陰、兼山物、列山民、伏山臣、崇山君,名皆怪異,辭意淺陋,後人已經辨其為宋人所偽撰。《四庫全書總目》將其列入《經部・易類存目》,《提要》曰:
  “案《三墳》之名見於《左傳》,然周秦以來,經、傳、子、史從無一引其說者,不但漢代至唐不著錄也。此本晁公武《讀書志》認為張商英得於比陽民舍;陳振孫《書錄解題》以為毛漸得於唐州,蓋北宋人所為。其書分《山墳》、《氣墳》、《形墳》,以《連山》為伏羲之《易》,《歸藏》為神農之《易》,《乾坤》為黃帝之《易》,各衍為六十四卦,而系之以《傳》,其名皆不可訓詁,又雜以《河圖代姓紀》及策辭政典之類,淺陋尤甚。至以燧人氏為有巢氏子、伏羲氏為燧人氏子,古來偽書之拙,莫過於是,故宋元以來,自鄭樵外,無一人信之者。至明何鏜刻入《漢魏叢書》,又題為晉阮咸注,偽中之偽,益不足辨矣。”
  此書之大略於茲可見。然其雖為宋人所偽作,但作者頗費心力,其《河圖代姓紀》一篇,蓋本自讖緯之書,多存漢魏遺說;其推演之理,雖然樸陋,亦可自成一家之言,從中亦可窺見宋人易學得某些方面,故不可一筆抹煞。

  六、《玉函山房輯佚書》輯《連山》考辨

  《連山》雖然經歷代學者探討併產生了許多作品,但自元明以後,除了《古三墳》以外,其它皆佚,若想見到一鱗半爪,只能看輯本了。《連山》的輯本不多,就今所能見到的,有清代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本、王謨《漢魏遺書鈔》本和觀沫道人《閏竹居叢書》本,而以馬國翰的輯本為最備,故茲就馬輯本之文略作討論。
  首先應剔除其中不可靠的文字,馬輯本中的以下六條文字是不可信的:
  1、同復於父,敬如君所。(《左傳・閔公十五年》)
  2、千乘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左傳・僖公十五年》)
  3、南國蹙,射其元王,中厥目。(《左傳・成公十六年》)
  4、陽豫。(《春秋演孔圖》)
  5、游徙。(《史記・秦始皇本紀》)
  6、有馮羿者得不死之葯於西王母,娘(�)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於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明,無恐無驚,后且大昌。”�娥遂�身於月。(李淳風《乙巳占》)
  前三條出自《左傳》,並未明言是《連山》之文,當是取自其它古《易》或雜占之書的筮辭,馬氏所據,只是本程迥和顧炎武的推測之言“固二易之辭”、“所謂三易之法”的說法,二人也沒有明說是出自《連山》,故不足為據。
  第四條見《春秋演孔圖》:“孔子成《春秋》,卜之,得‘陽豫’之卦”,宋均注:“陽豫,夏殷之卦名也。”其中亦未明言乃《連山》之卦,宋均也弄不清到底是夏卦名還是殷卦名,只籠統地說了句“夏殷之卦名也”,是因為他看到《周易》中沒有這樣的卦名。唯羅蘋《路史注》以為乃《連山》之卦,實出於臆測。《演孔圖》乃東漢時之緯書,其言孔子之事可信與否且不論,“陽豫”即使確系易卦之名,則當即《周易》之豫卦。“陽”古本作“�”,這裏當是“易”字之形訛。“易豫之卦”就是《周易》中的豫卦,蓋豫卦震上坤下,震為春,坤為秋、為文,以象孔子所作之書名《春秋》也。
  第五條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始皇)三十六年,……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為吾遺�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龍死。’……於是始皇卜之,卦得游徙吉。遷北河榆中三萬家,拜爵一級。三十七年癸丑,始皇出遊。”
  此中所言之“卜之”,當即以《易》占卜,“游徙”亦非卦名,而是“卦得”之爻辭,即占卜所得之結果。游者,出遊也;徙者,遷徙也,是占辭言出遊和遷徙乃吉,故始皇先遷徙了榆中三萬家,次年又出遊。馬國翰據羅蘋《路史注》以為是《連山》卦名,亦臆測不足據。
  第六條見《乙巳占》卷一,乃引漢代張衡《靈憲》之文,原文是:
  “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陰之類,其數偶。其後有馮(憑)焉者。羿請無死之葯於西王母,�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明),毋驚毋恐,后且大昌。’�娥遂�身於月,是為蟾蜍。”
  此乃記�(嫦)娥奔月的故事,裏面沒有說是出自《連山》,而此故事實本見於《歸藏》。《文心雕龍・諸子篇》曰:“按《歸藏》之經,大明迂怪,乃稱羿�十日、嫦娥奔月。”《文選・謝希逸〈月賦〉》李善注引《歸藏》曰:“昔常(嫦)娥以不死之葯奔月。”《太平御覽》卷九百八十引《歸藏》曰:“昔常(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葯服之,遂奔月為月精。”此皆節略隱括之文,全文當如《靈憲》所引者,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將此節文字輯入《歸藏》,良是,所以此條也不是《連山》之文。同時,馬國翰還抄錯了句,他把“其後有馮焉者”抄落了幾個字,又與下句混成了一句,成了“有馮羿者”了。
  還有一條文字需要辨析,茲錄如下: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此條本見《說卦傳》,馬國翰注云:“干寶《周禮注》引雲:‘此《連山》之《易》也。’羅泌《路史・發揮》亦云。”
  此條只能存疑。若干、羅二人之言確實,那麼此條當是東漢之《連山》的遺文,故晉代的干寶能得而見之、引之。蓋劉歆之徒作《連山》,本是剽掇故易書而為之,《周易》經傳亦是其採用的重要目標,所以此文當是《連山》剿襲《說卦》,而非《說卦》用《連山》,此不可不辨。
  此外,還有一條文字需要說明,茲錄於下:
  “陽文啟筮享神於大陵之上。”
  這一條馬國翰沒有註明出處,按此條實際上是本自《水經注・潁水》,其文雲:
  “(�水)東經三封山東,東南歷大陵西連山亦曰啟筮亭,啟享神於大陵之上,即鈞台也。”
  對於這條文字,孫詒讓《札�》卷三辨之雲:
  “此文‘連山亦曰啟筮亭’七字有誤。考《御覽》八十二引《歸藏易》雲:‘昔夏后啟筮享神於大陵而上鈞台,枚占皋陶曰不吉’(《初學記》二十四亦引其略),此文疑當作‘《連山易》曰:啟筮享神於大陵之上’,蓋《連山》、《歸藏》兩《易》皆有此文,抑或本出《歸藏》,酈氏誤憶為《連山》,皆未可知。今本‘連山亦’,‘亦’即‘易’之誤(易、亦音相近);‘啟筮亭’三字又涉下‘啟筮享’三字而衍(亭、享形相近),文字傳訛,構虛成實,遂若此。”
  故《水經注》的這條文字當作“(�水)東經三封山東,東南歷大陵西,《連山易》曰:‘啟筮享神於大陵之上’,即鈞台也。”馬國翰將“啟筮享神於大陵之上”輯入《連山》十分正確,但馬輯文中的“陽文”應該是衍文,當刪。這條文字也見於《歸藏》,當是《歸藏》在社會上已經流傳很久了,但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從來就沒有引用,只引用了兩條《連山易》的文字,說明他引用的不是當時流傳的《歸藏》,而是的確是《連山易》之文,這部《連山》應該就是東漢人作的,它那裡面也使用了《歸藏》的內容,所以二者有內容重複的現象亦不足為怪。
  除去上面說到的不可信和存疑的文字,馬輯本中可信出自《連山》的文字僅得八條,可分為兩類:一類為記事之辭,一類為卦爻辭。
  第一類記事之辭有如下四條,但馬氏所輯文字和出處有訛誤,今訂正如下:
  1、有崇伯鯀伏於羽山之野。(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淮水》。馬注:“出酈道元《水經注》”)。
  2、鯀封於崇。(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夏本紀》。馬注:“出裴�《史記集解》”,誤)
  3、禹娶�山之子,名曰攸女,生余。(《太平御覽》卷一百三十五引《帝王世紀》引。馬氏輯文中“余”作“啟”,誤)
  4、啟筮享神於大陵之上。(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潁水》。馬未注出處)
  這四條文字疑本為卦爻辭,但今已不知屬於何卦。四條皆是記有夏之事,前兩條記鯀之事,第三條記禹事,所言“攸女生余”之“余”即夏后啟之別名,《太平御覽》卷八十二引《帝王世紀》曰:“帝啟,一名建,一名余”是也。第四條是記夏后啟之事,即《歸藏》中所說其“享神於大陵而上鈞台”之事。第一條和最後兩條,應當是東漢的《連山》之文,第二條則未敢遽定,疑亦是也,蓋東漢作《連山》者將其定為夏《易》,故其內容皆用夏代的故事。
  第二類的卦爻辭有如下四條:
  1、《剝・上七》曰:“數窮致剝而終吝。”《象》曰:“致剝而終,亦不知變也。”(黃佐《六藝流別》、羅泌《路史》)
  2、《復・初七》曰:“龍潛於神,復以存身,淵兮無畛,操兮無垠。”《象》曰:“復以存身,可與致用也。”(同上)
  3、《�・初八》曰:“龍化於蛇,或潛於�,茲孽之牙。”《象》曰:“陰滋牙,不可與長也。”(同上)
  4、《中孚・初八》曰:“一人知女,尚可以去。”《象》曰:“女來歸,孚不中也。”(黃佐《六藝流別》)
  以上四條由文字風格來看,是出自同一書,此部《連山》有六十四卦,卦名與《周易》全同,每卦六爻,爻辭多用韻語,每爻下皆系以《象傳》,殆模仿《周易》經傳而作,只是陰爻稱“八”,陽爻稱“七”,此乃應《連山》、《歸藏》以七、八占之古說。
  這部《連山》由文中之用韻可知為隋唐人所作。因為漢魏兩晉人用韻字皆用古音、古韻,如《焦氏易林》即其典範;而此《連山》乃全用隋唐時代的中古音。如第二條,以神、身、垠為韻,神、身二字古音同在真部可為韻,垠古音卻是在文部,與神、身二字並不押韻,但這三字在中古音中都屬於真韻,就押韻了。再如第三條,以蛇、�、牙為韻,而蛇古音在歌部,�在支部,牙在魚部,三字古韻皆不同,不押韻,而在中古音中三字都屬於麻韻,就押韻了。
  由此可以證實,這四條《連山》的遺文當是出自隋代劉炫的《連山》,這部書曾被《新唐書・藝文志》收入《經部・易類》之首,司馬膺還給它作了注,足證其書的形式與《周易》相同。蓋宋人已經知道其為偽書,皇家不藏,故不入《宋史・藝文志》,但自隋唐以迄於元明,其書在社會上仍有流傳,所以宋代的羅泌、明代的黃佐能得而引之,此後則再無聞者了。
  自漢代以降,《連山》一名在易學史上名聲甚隆,然其名其書實皆偽偽相因,不足憑信;關於其論說,亦多臆測之辭,難以為據。今就個人拙見考辨如上,不足之處,冀方家指正。
  附錄:
  《玉函山房輯佚書》輯《連山・附諸家論說》
  1、《周禮・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又曰:�人掌《三易》以辨九�之名: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
  2、《山海經》:伏羲氏得《河圖》,夏后氏因之曰《連山》。
  3、杜子春曰:《連山》,宓�。
  4、桓譚曰:《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夏《易》煩而殷《易》簡。又曰:《連山》藏於蘭台。
  5、鄭康成曰:《連山》,似山出內氣,變也。
  6、淳於俊曰:《連山》似山出內氣,運連天地也。
  7、姚信曰:連山氏得《河圖》,夏人因之曰《連山》。
  8、阮籍曰:庖�氏布演六十四卦之變,後世聖人觀而因之,象而用之,禹、湯之經皆在而上古之文不存。
  9、皇甫謐曰:夏人因炎帝曰《連山》。《連山易》其卦以純艮為首,艮為山,山上山下,是名《連山》。雲氣出內於山,夏以十三月為正,人統,艮漸正月,故以艮為首。
  10、梁元帝曰:杜子春雲:“《連山》,伏羲也;《歸藏》,黃帝也。”按《禮記》:“我欲觀殷道,得坤乾焉”。今《歸藏》先坤后乾,則知是殷明矣。《歸藏》既系殷制,《連山》理是夏書。
  11、孔穎達曰:《連山》起於神農。又曰:周世之卜,雜用《連山》、《歸藏》、《周易》。《連
  山》、《歸藏》以不變為占,佔七八之爻。二《易》並亡,不知實然與否。
  12、賈公彥曰:《洪�》雲:“擇建立卜筮人,三人占從二人之言”。蓋筮時《連山》、《歸藏》、
  《周易》三易並用。夏殷以不變為占,《周易》以變者為占,三人各佔一《易》。《士喪禮》:“筮宅東西旅占,旅,眾也,與其屬共占之”。《春秋演孔圖》雲:“孔子修《春秋》,九月而成,卜之,得《陽豫》之卦”,宋均注云:“夏、殷之卦名,故今《周易》無文。”是孔子亦用二代之筮也。
  13、劉敞曰:“艮其背,不獲其身”,人之道也。以寅為正,穆姜之筮,遇《艮》之八,是為《艮》之《隨》者,此《連山》之《易》。
  14、邵子曰:夏以建寅之月為正月,謂之人統,《易》曰《連山》,以艮為首者,人也。
  15、方�曰:《連山》首乎艮,其卦具內外而一體,其位居東北之兩間,則向乎人之時焉。夏用人正,故其書以之。
  16、黃裳曰:闡幽者,《易》之仁也。故夏曰《連山》,象其仁而言之也。山者,靜而生養乎物者也,有仁之道也。
  17、沈括曰:卦爻之辭皆九六,惟《連山》、《歸藏》以七八占。
  18、陸佃曰:《連山》始於艮,故曰《連山》,《易》曰“兼山”是也。先儒以為象雲氣之出於山,連連不絕,非是。又曰:《連山易》,長安人家有之,其卦皆縱。
  19、邵博曰:《連山易》意義淺甚,其劉炫之偽書乎?
  20、李綱曰:《連山》、《歸藏》以靜為占,故爻稱七八,七八者,少陰、少陽之數也。陰陽之少,虛而未盈,故靜而不變。
  21、朱震曰:《連山》首艮者,八風始於不周,實居西北之方,七宿之次,是為東壁、營室,於辰為亥,於律為應鐘,於時為立冬,此顓帝之歷,所以首十月也。
  22、郭雍曰:夏《易》曰《連山》,商《易》曰《歸藏》,而布名曰夏商《易》者,時尚無“易”之名也
  23、張行成曰:夏曰《連山》,天《易》也,《太玄易》取之。
  24、鄭諤曰:《周易》以九六為占,而《連山》、《歸藏》以七八為占,《周易》占其變者,《連山》、《歸藏》占其不變者。
  25、鄭樵曰:《連山》,夏后氏《易》,至唐始出,今亡。
  26、程迥曰:《連山》、《歸藏》,宜與《周易》數同而其辭異。先儒謂《周易》以變者占,非也;《連山》、《歸藏》以不變者占,亦非也。古之筮者兼用三《易》之法,衛元之筮遇《屯》曰:“利見侯”,是《周易》以不變者占也;季有之筮,遇《大有》之《乾》曰:“同復於父,敬如君所”,此固二《易》之辭也,既之乾則用變也,是《連山》、《歸藏》或以變者占也。
  27、程大昌曰:《周官》紀三《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連山》,夏也;《歸藏》,商也,夏、商之世,八卦固已別為六十四矣。
  28、蔡元定曰:《連山》首艮,《歸藏》首坤,意其作用必與《周易》大異,然其為道則同。
  29、鄭東鄉曰:自庖�至夏商,八卦雖重而未知七八、九六之長變也,《連山》始艮,《歸藏》始坤,夏商用之,皆以不變為占,其數止於六十四而已。
  30、羅泌曰:炎帝神農氏令司怪主卜,巫咸、巫陽主筮,於是通其變,以成天下之文,極其數以定天地之象,八八成卦以酬�而�神,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謂始萬物、終萬物者,莫盛乎艮,艮,東北之卦也,故重艮以為始,所謂《連山易》也。
  31、羅蘋曰:《連山》之文,禹代之作。
  32、陳藻曰:夏有《連山》,筮�於此乎?故夏未代虞而舜廷有之矣。
  33、李過曰:《易鈔》雲:“有天地,然後有萬物”,夏《易》首艮,是物先乎天地矣,夏《易》所以不傳,其說固善,然未免為率爾之談。夏、商、周《易》首卦不同,蓋寓三統之義。夏后氏建寅,以正月為歲首,為人紀,天地二十四位,艮連於寅,萬物終乎艮,又始乎艮也。夏正建寅,連於寅,故首艮爾。
  34、劉炎曰:或問《連山》、《歸藏》之真偽,曰:《漢志》不錄《連山》,《唐志》則有之;《漢志》不錄《歸藏》,晉《中經》、隋、唐《志》則有之。昔無今有,其偽可知,況其言之不經耶?
  35、王應麟曰:《連山》首艮,艮是萬物之所終始也,八風始於不周,卦氣始於中孚,冬至為曆元,黃鐘為律本,太元紀日於牛宿,紀氣於中首而以罔冥,於元艮之終始萬物也。又曰:意夏、商卦下亦各有辭,故周人並存以為占。
  36、黃寅炎曰:《連山》,庖�先天《易》也。
  37、朱元�曰:《連山》者,三《易》之首也。又曰:《連山》之作,兼取則於圖書。又曰:《連山》作於伏羲,用於夏;《歸藏》作於黃帝,用於商。周公相成王,設官分職,命太卜、筮人與《周易》並掌,不以周用《周易》而置《連山》、《歸藏》於無用。又曰:《周禮疏》賈公彥釋《連山》之義曰:“《連山》其卦以純艮為首,艮為山,山上山下,是名《連山》”。即賈氏之疏稽之《說卦》之辭,夏時之候,夏建寅正,純艮實應立春,春為時之首,艮所以為《連山易》之首乎?考《漢・律歷志》述三統,謂人統,寅木也,太蔟律長八寸,象八卦,伏羲氏之所以順天地、通神明、類萬物也。以是知庖羲氏亦用寅正,夏后氏因之而已。公彥謂《連山》作於伏羲,因於夏后,此之謂也。又曰:《連山易》亡久矣,因《周禮》得存其名,因《說卦傳》得存其義,因夏時得存其用。
  38、金履祥曰:《連山》、《歸藏》其辭不復可考,學者謂邵氏互體、《既濟》諸卦圖即《連山》之遺法也,後世納甲歸魂之法,即《歸藏》之遺法也。
  39、胡一桂曰:《連山》十卷,見《唐・藝文志》,自唐以前並無其書,則唐之《連山》似隋世偽書。
  40、吳�曰:《連山》,夏之《易》。
  41、吳萊曰:《易》占以變,故其數但用九六而尚老,《連山》、《歸藏》占以不變,故其數但用七八二尚少。《連山》七而首艮,《歸藏》八而初坤,亦不過伏羲之舊,及推其取用之策,《連山》三十有六,《歸藏》四十有六,《易》則四十有九,又若不相為用者。
  42、朱隱老曰:《連山》,神農之《易》也,以艮為首,而凡建寅者宗之,雖唐虞亦然,不獨夏后氏為然也。
  43、雷思齊曰:《連山》、《歸藏》之《易》,其筮法同而爻辭異也。
  44、朱升曰:《連山》首艮,終始之際也。
  45、王�曰:《易》自伏羲始畫八卦,因而重之為六十四卦,當時蓋有圖而無書也,后聖因之作《連山》,作《歸藏》,作《周易》,皆本於伏羲之圖而取用各不同。
  46、何喬新曰:《唐・藝文志》有《連山》十卷,出於長孫無忌次述,文多缺誤,其書不傳久矣,然求之尚有可言者,所謂“兼山艮”,即《連山》之遺意也,六爻皆別,人象。書雖不存,象可得而推焉。
  47、王道曰:《連山》首艮,說者皆謂艮寅位,與建寅之義合,此殊不然。艮在寅,文王後天卦位,夏何由而預取之?且六子皆屬人道,獨首艮,何也?蓋三女無論。震一陽動於二陰之下,坎以一陽階於二陰之中,具不足以當人道之正也,惟艮一陽止二陰之上,既有符於一君二民之象,而又深契夫惟止能止眾止之妙,人道之最善也,首艮取此。
  48、湛若水曰:夏之《連山》,知止者,始終之要,程子所以取艮卦也。
  49、孫宜曰:解《連山》者,謂如山出雲,連綿不絕,夫出雲連綿,奚足盡天下之理?又曰:八卦以序相循環,《連山》、《歸藏》亦各有序,而其義未備。
  50、胡應麟曰:《連山易》十卷,見《唐・藝文志》。按班氏六經首《周易》,凡夏、商之《易》絕不同。隋牛宏購得域內遺書至三十七萬卷,魏文成等修《隋史》,晉、梁以降,亡佚篇名無不具載,皆不聞所謂《連山》者,至唐始出,可乎?《北史・劉炫傳》:隋文搜訪圖藉,炫因偽造《連山》及《魯史記》上之,馬端臨據此以為炫作,或有然者。蓋炫後事發除名,故《隋志》不錄,而其書尚傳於后,開元中,盛集群書,仍入禁中爾。
  51、沈懋孝曰:夏《易》首艮,以成終而胎出震之用。
  52、郝敬曰:《連山》六畫艮卦,艮為山,上下兩艮,故曰《連山》。
  53、焦�曰:《連山》艮也,夏時,講學者所重在止。
  54、孫奇逢曰:《連山》首艮,艮,止也,天下事不日新於行而日新於止,惟其時止則止,所以時行則行也,成始成終之義也。
  55、黃宗炎曰:桓譚謂《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是殷書與《周易》等夏之文字幾二十倍於文王、周公之辭,豈古昔之方冊乎?為此說者亦不明古今之通義矣。
  56、顧炎武曰:《連山》、《歸藏》,非《易》也,而《周官》雲“三易”者,後人因《易》之名以名之也,猶之《墨子》言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齊之春秋,周、燕、宋、齊之史,非比皆《春秋》也,而雲“春秋”者,因魯史之名以名之也。
  57、尤侗曰:《連山》首艮,《歸藏》首坤,序卦略殊,卦名未嘗異也。
  58、黃與堅曰:《易》,周所名,則《連山》、《歸藏》亦周以《易》名而謂之“三易”也。
  59、朱彝尊曰:毛漸所序《三墳》,首列《山墳》,謂是《連山》之易,伏羲所作。其象有崇山君、伏山臣、列山民、兼山物、潛山陰、連山陽、藏山兵、疊山象等義,其言曰“天皇始畫八卦,《連山》名《易》,君、臣、民、物、陰、陽、兵、象始明於世”,荒誕不足信也。又曰:按杜子春以“連山”為宓�,“歸藏”為黃帝,姚信以“列山”為神農,而班孟堅《古今人表》既於聖人列宓�、神農、黃帝,又於仁人著列山、歸藏,不應復出乃爾。

  (魯東歸藏易)


@[email protected]

聲明:部分內容來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