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莫測的周易陰陽八卦
講陰陽八卦學說的《周易》,究竟是一部什麼書呢?有人說它是一部迷信的書,有人說從哲學思想來看,它具有樸素的辯證法;還有人說,從史籍來看,它是我國最早的經典之一,也是具有世界影響的一部古代典籍。早在原始社會,由於生產力的低下,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現象的客觀情況和規律性缺乏認識,因而產生宗教迷信。這正如思格斯所說的:“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時代從人們關於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圍的外部自然的錯誤的、最原始的觀念中產生的。”(《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當時人們是根據神靈的啟示來判斷吉凶的,而傳達神靈啟示的手段是占卜。
進入階級社會之後,占卜逐漸成為一門專業,從事這門專業的人叫做“卜人”或“筮者”。這些搬神弄鬼的卜人,把他們積累的經驗編輯成書,以便翻檢和傳授。在夏朝時已有《連山》,在商朝時已有《歸藏》,在周朝時已有《周易》,從這方面來說,《周易》是屬於求神問卜的迷信書籍。
但是,在《周易》這部書中,它吸收了當時自然科學上的天文歷算的成就,以及在社會生活中經常接觸的複雜現象,並對這些現象作出解釋和說明。因此,《周易》不僅僅是一部宗教迷信書,而是包含着豐富的哲學思想。其內容涉及到天文歷算、地理、生物、倫理、道德、哲學、政冶、歷史等諸多方面。它還有許多有價值的方法論思想(如簡單性原則、相似性原則、循環原則,以及穩定與不穩定、無窮演化的思想等等)。
在哲學上,《周易》把人們在自然中經常接觸的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的八種物質,作為產生世界萬物的根本.其中又以天、地為最根本,其他六種是天地產生的。所以悅,《周易》是以八卦構成的。所謂八卦,即是象徵構成物質世界的八種成分:天(乾)、地(坤)、雷(震)、風(巽)、水(坎)、火(離)、山(艮)、譯(兌))。其本源是所謂“一”,由“一”的自身的變化而發展為“八”,天、地等八種東西相互矛盾相互排斥而產生宇宙萬物。這就是說,由“一變”生“二”,“二變”生“三”,“三變”成“八”。“八卦”發展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又發展為三百八十四爻。用物質性的東西來說明萬物生成,這是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它用變化來觀察不同事物之間的相反相成.並認為某一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又會過渡到“物極必反”的對立中去,這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對於《周易》的辯證法.郭沫若給予高度的評價,他在《周易時代的社會生活》中說:“《易》的出發點原是一種辯證觀。”在《周易之製作時代》中指出;“從《易》的純粹的思想上說,它之強調着變化而透闢地採取着辯證法的思維方式,在中國的思想史上的確是一大進步。”
“八卦”哲學是一種樸素的辯證唯物論,它比神學進步,但是,它還穿着神學的外衣――藉占卜而表現。所以,一提起陰陽八卦,使人有玄妙神秘之感。
以八卦構成的,每卦有卦辭,每爻有爻辭。卦辭與爻辭是經文,稱為《易經》,後人對卦辭和爻辭進行說明、解釋,甚至加以發揮,這些文字叫做傳文.稱為《易傳》。現存的《周易》10卷,包括《易經》和《易傳》兩個部分。易卦產生於何時?易傳為何人所作?至今仍眾說紛紜。《史記•周本紀》說:西伯被囚羡(――次換久)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史記正義》解釋說:《乾鑿度》雲:“垂黃策者羲,益卦演德者文,成命者孔也。”《易正義》雲:“伏羲制卦,文王卦辭,周公爻辭,孔十翼也。”據司馬遷所說,丈王益卦是一種較早的記載。古今學者一般都認為八卦哲學為周人哲學是無可置疑。但是,對於《周易》的寫作時代,仍然有不同看法。有西周初年說,也有西周末年說。甚至有戰國初年說。
《易傳》(又叫《十翼》,意思是《易傳》十篇文字是“經”的羽翼),相傳是孔子所作。後人有的認為.不可能是孔子一人所作,有的認為,是戰國時代儒家後學所作。不論作者是誰,但在《易傳》的作者看來.“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序卦》),人直接地是自然的產物,所以,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也應是統一的。《說卦》曰:“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素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放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這就是說,在大自然中,天(乾)、地(坤)與雷(震)、風(巽)、水(坎)、火(離)、山(艮)、澤(兌)諸事物之間的關係,也就是人倫的社會關係中父母與自己子女之間的關係。《易傳》在對客觀世界的變化作出解釋時,使用了“乾坤”、“陰陽”、“剛柔”等範疇和命題。《易傳》和《繫辭》認為,天地間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所謂“窮”,就是事物發展到頂點,“變”就是由頂點向反面變化,“通”就是變為反面之後又開始新的發展,“久”就是說明有這些變化過程之後才能長期存在下去。這是發展了《易經》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到孔子時,《連山》和《歸藏》均已亡佚,只剩下《周易》了。據說孔子晚年很喜歡研究《周易》,由於他多次翻閱竹簡,把串連着書簡的皮帶子弄壞了三次(“韋編三絕”)。孔子自己說過:“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就是說,讓我多活幾年,如果50歲時就學習《周易》,便可以沒有大過錯了。司馬遷也說過:“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還把《易》作為教授學生的內容,“孔子傳《易》於瞿”(《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商瞿(字子木,魯人)是孔子的高材生之一。
在孔子看來,有一種本質不變的東西存在,那就是天(乾)一定在上,地(坤)一定在下,在上者必尊,在下者必卑。這種上下有序,尊卑有別的思想,便形成了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礎。
《周易》把“道”作為宇宙的本體,如履卦九二爻辭:有“履道坦坦,幽人貞吉。”隨卦九四爻辭:“有孚在,道以明,何咎。”這裏所講的“道”,就是作為宇宙本體的“道”。“十翼”對於《周易》所提出的作為宇宙本體的“道”,可以說是理解得很深刻,發揮得很透徹的,超越了《周易》作者的水平。《繫辭》第五章:“一陰一陽之謂道。”第十一章:“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這是說,“道”可以產生出明和陽來。第二章:“剛柔相推而生變化。”這是說,由陽和陰自己配合和相互配合,就進一步產生出以乾象征天,以坤象徵地等八種物體來。從而人事的是非得失,吉凶禍福,也都相伴隨而發生,相伴隨而發展,以至天地之間的一切無不具備。
《周易》提出了“道”,但沒有展開對“道”的闡述,老子在《道德經》中加以闡明,併發揮了自己的看法。所以《周易》和老子的《道德經》是中國古代乃至世界古代談辯證法的經典,至今仍有它的生命力。目前世界各國有不少人在談《易》論《道》,還有人認為,《周易》開創了世界數理哲學的先河;有人認為它是開創世界數學史上二進位制的始祖。
可見,玄妙而神秘的《周易》,是中國以及世界一份十分珍貴的文化遺產。它的寶藏,還有待於人們繼續求索、挖掘。使它放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
聲明:部分內容來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