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易經與教化
易經文化的博大精深非凡夫俗子能窺探其一二,而不學豈非辜負老祖宗的心血結晶。易經在我自己的學習體會中,是較難掌握領悟的書之一了。很多人用它進行占卜吉凶,而我更願意通過占卜修鍊為人處事之道。
傍晚用三錢筮法佔得比卦一副,變爻為初六爻,因此變卦為屯卦。初六爻辭說:有孚,比之,無咎。有孚,盈缶,終來有它,吉。變卦主要參考的應當是卦辭而非爻辭了,暫且不表。先解初六爻辭之意:
孚,是信義的意思。它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通俗的說,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做到有信義,就會吉祥安康。顯然是有因果關聯的。我們周圍有些人不去反省因果之道,而先去占卜吉凶,再來決定如何做事,令人啼笑皆非。古人留下的寶貴智慧卻被念歪了經。
做到有信義應該成為一個人的基本人格,而今卻要全社會來吶喊,創建誠信社會,那真是民族國人的悲哀!我們去觀察當今世界發達而且國風純正厚朴之國家,它們都驕傲於本民族的血統。我在想應該是先有文化後有血統,還是先有血統後有文化,這似乎無法用現在的科學去驗證,但前者更貼近唯物主義一點吧。而一個民族真正有別於其它民族因其特有之文化,文化模糊了血統就不純正了。中華民族歷經滄桑發展到21世紀,論物質文明可以說一日千里,但論其文化可謂被橫衝直撞的血肉模糊。
如果把一個民族比作形體,那麼可以把文化比作民族之魂。如果說一個人魂都丟了,或者魂散亂了,人就不正常了。一個民族如果魂魄散亂,民族之社會就會混亂。一個社會進步的標誌物質文明是其皮,精神文明才是其骨髓,民族之魂沒了,何以安民之心,民心不安何以立德,德之不立秩序就會混亂。可見文化對於民族之重要性。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絢爛多姿,就其主流及傳承來看還是儒家及道家,儒家成為正統,道家卻以宗教的形勢存在,儒道相互補充相得益彰。之所以儒家成為正統道家以宗教形勢而得以傳承是有因為有其社會需求背景的,不贅述。有很多著名的歷史人物都是儒道相濟並用而成就了一番偉業名垂青史的。
如何保留自己的文化,得以傳承,讓中華子民盡享老祖宗的寶貴財富呢?首要的是教育。我們要深刻反思現代教育。我們老祖宗是如何用教育來傳承文化的呢?大家都知道以前的教材大體就是四書五經。如果從性質上劃分,古人在啟蒙教育的時候非常重視人格教育。從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的三字經,到後來的唐詩宋詞,無不浸透了人格教育的甘飴清泉。這種教育從社會教育(科舉制度)家庭教育(村族教育)到自我教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是無孔不入的,鋪天蓋地的,儘管那時候的信息網絡並沒有現在的發達。那時候,對於知識及技能教育的看法似乎有點不登大雅之堂,通常是年長以後師徒相授的,當然那時候主要以農業、手工業為主。我們現在的教育主流是知識技能教育,應試教育。這就是差別!後者把人鑄就成高效率的機器,但人畢竟是人,有情感,有思想,由於人格教育的缺失,使人之精神缺少韌性、穩定性、柔性,心靈不夠溫潤,從而導致社會問題頻發。
我想一個社會的幸福指數不應該完全是物質構建的,而主流應該是由精神構建的。豐子愷老先生說,人的生活分三重境界,分別是真、美、善。物質生活是主真的,改革開放極大的解放了生產力,提高了物質生活,如果有一天老百姓的審美生活貼近了,主善的靈魂生活升華了,幸福才化作一個個小精靈來敲老百姓的每一扇門。
@-------------------------------------------------------@
聲明:部分內容來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