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以平靜的心態學《易經》
在所有的國學經典中,《易經》不僅是出現得最早的一部書,更是最富神秘色彩的一部書,寥寥幾千字,卻幾乎無所不包,哲學、倫理學、文學、歷史、醫學,甚至是建築、軍事、體育,都和《易經》有關。對於普通人來說,《易經》真的如此遙不可及?在平常生活中如何學《易經》、用《易經》?華南師範大學教授曹礎基做客“嶺南大講壇?文化論壇”,講解“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的《易經》。
百姓日用《易經》而不自知
我們現在的指導思想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但是中國古時候沒有這些被明確化的指導思想時,人們想問題很多就是根據《易經》。所以,它形成了中國傳統的指導思想。宋朝的易學家們,把《易經》的基本精神都用圖來表示,就是所謂的太極圖。所以易學家邵雍曾說,“圖雖無文,吾終日言,未嘗離乎是,蓋天地萬物之理盡在其中。”也就是說,明白了太極圖也就明白了世間萬物的道理。
我在大學里學哲學,那時候只有艾思奇的書,我對照《易經》的圖,覺得艾思奇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太極圖裡都有。比如,圓圈表示一個太極,而太極的意思就是最大的極限,“太”是最大,“極”就是極限。最大的極限實際上就是沒有極限。一個太極就是一個整體,這告訴我們看任何一個事情都要將其當作有機聯繫的整體,不能孤立來看。就像一棵樹,我們看任何問題你都要想到它的根本去,它的根本就是太極。太極才長出陰陽,才長出枝恭弘=叶 恭弘來。
再比如陰陽,白的是陽,黑的是陰,就是說任何的事物裏面都有陰和陽,用哲學的話來說一分為二。第二層意思,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第三層意思是合二為一。一陰一陽是“或陰或陽”、“時陰時陽”,我們要把它理解為一種動態,陰與陽是相合和相依的,根據陰陽的多少比例和陰與陽的位置不同,它就可以變出六十四個卦或者是更多來。這就告訴我們,陰與陽在一個事物當中它是在不斷地變化的,你要用變化的觀點來看問題。
《易經》教人“聽語辨人”
占卦不是科學的預測,但為什麼很多人都相信,而且從結果來看,很多都很靈?
卦象是多維的,即使同樣的一個卦辭,也可以有不同的解釋。所以,在占卦時應該“本於聖人,其法有五:曰身,曰位,曰時,曰事,曰占。求占之謂身,所居之謂位,所遇之謂時,命筮之謂筮,吉凶之謂占”。就是要從五個方面入手:“神、位,時,事,占。”神就是來求占的這個人他的身世如何;位就是他現在在什麼位置;第三個是時;他現在的處境怎麼樣;第四個是他問的是什麼事;第五就是占的結果是吉還是凶。這和中醫的望聞問切有異曲同工之妙,醫生看面相就知道你有什麼病,比如你的嘴唇黑黑的,腸胃肯定有問題,占卦的人也是一樣,它有一套獨特的經驗。所以《易經繫辭》裏面講到“將叛者其辭慚”,將要背叛的人他講起話來一定是心虛的。所以,如果一個人講起話來有一點心虛就必須注意。“中心疑者其辭枝”,多疑的人說話就很慢,很羅嗦;“吉人之辭寡”,“吉人”就是善人,善人的語言比較少,因為他心裏面沒有什麼,所以很鎮定;“躁人之辭多”,很急躁的人他的話很多;“誣善之人其辭游”,“游”就是吞吞吐吐,誣告別人的人說話吞吞吐吐;“失其守者其辭拙”,違背了自己原則的人說起話來不理直氣壯。《易經》裏面的《繫辭》教你怎麼去判斷一個人,你一聽他講話就知道這個人大概有什麼問題。這些就是教會你怎麼樣去觀察,怎麼樣去分析。
《易經》也強調中庸之道
《易》理強調尚中,認為物極必反,什麼東西都要強調要守中、適中。實際上尚中這個思想很玄妙,我們平時生活中各個人都是尚中的。最簡單的例子,吃飯喝水就是中庸,為什麼要吃飯呢?因為飯無論是從寒熱還是從味道來說都是“中”,所以,我們的祖先把它定為我們天天要吃的東西。我們喝的東西現在也有很多,但為什麼我們以喝水為主呢?因為水也是中性的,不偏不頗才是對的,只有當我們的身體出現了極端才要去喝葯湯。所以,“中”這個思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做人也應該是這樣,不要太極端,要強調中道。
《易經》占卦裏面也是反覆強調這個“中”,引導占卦的人在處理問題的時候要有“中”的思想。它的目的是什麼呢?是“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就是要懂得,危險的東西你要引導它變為平。平安和危險,穩定和輕浮,這兩者就是陰陽的關係。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你就“百物不廢,俱以終始”。
過去流行這種思想,一個人是英雄人物就不能講他的缺點,講大好形勢的時候就不能講負面。後代聽我們講的都覺得莫名其妙,有違常識。所以,《易經》裏面強調,“亢龍有悔”,龍飛到天上就是九五之尊,是最高了。但是太過了就要衰敗,所以,“知進要知退,知存要知亡,知得要知喪”。像這種真理,《易經》當中有很多。
@[email protected]
聲明:部分內容來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