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象”是“卦”是“心”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心,“一切”是世界(人、事、物)。“一”是能做夢的心,“一切”是夢中的世界(人、事、物等現象),做夢的心沒變,卦還是那個卦,象還是那個象,心還是那個心,卦、象、心沒變,只是涵蓋的東西每次不同,對應的事物不一樣罷了。
“心無外法,法外無心。”
“法”是一切萬物,一切事理,一切程序,一個總代名詞;心,是本身,本身就是心。心是理體,行為是個作用,生活就是行為,就是作用。心境一如(那個樣子),理事不二,心要清凈,心要平等。辦事認真,待人周到,本身生活行為上的發揮就是開悟。開悟,要走開悟的路子,談神通妙用是小技,是附屬品,不是根。做事就是開悟,待人接物就是開悟,用心至誠,恭敬,就會開悟。誠敬是開悟的門徑、門路,不具足誠敬,你就找不到開悟的路。從日常生活去悟,(誠敬是開悟的金鑰匙),我做得了主,才叫我,萬法歸一,一與自然相應,一心與一心交感,境界就現前。極小同大,小能容大,極大同小,大能容小。即以大入小,以小入大;把一個易卦,易象,易心看成一個大世界,把大世界融入易卦、易象、易心的小天地。以小見大,以大見小,方可通達妙用。
易學修學的路子、層次是:信―信心、解―見解、行―踐行、證―求證。
心法是妄念、妄想。心是一,是一個信心。法是人、事、物,是與我一心對應的一體,不是二,是無極不是太極,無極生太極。無極是根,是道,太極是用,是德。冰融化了是水,是由意識變成精神,進入一種生命狀態;水蒸發了是蒸汽,我們肉眼看不見了,但冰就在蒸汽中,因為蒸汽可冷凝成水,就可以把它們放入不同形狀(我們不同的大腦)各異的器皿中,結晶成冰。蒸汽之外的世界是不同維次的空間,對我們來說就是“神通”的世界,更高的智慧境界,時光隧道;只是我們不能親歷,無法描述而已。蒸汽是無極狀態,即神通妙用狀態,是易心狀態;蒸汽可冷凝成水的狀態,是太極狀態,是易象狀態;蒸汽亦可結晶成冰的狀態,是八卦狀態,是易卦狀態,是有形,有色狀態。我們是冰塊,只不過升華是用精神和愛的能量,而不是用加熱方式來促成。我們的物質之身,只不過是冰塊而已,精神是水,心才是蒸汽。探索自己的心靈,才可以接近自然狀態,才能回歸生命的純真狀態。即我們從顯意識回歸潛意識,從潛意識回歸本體狀態,即無師自通狀態。即波的狀態不同,頻道不同,接受的信號不同,易象、易卦只是信號,信息載體,橋樑,其信號、信息是從“一心不亂”里解讀出來的。易心才是開門的鑰匙,有心是有意為之,無心是無意為之,“一心”才能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成片的靈感和智慧才能出現,才能感應易學的無見無為狀態。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向無限度,無限廣度,無限深度,無限細微的領域展開,與自然和諧同頻,感受天人合一,感天知地。突破平面時空,立體時空,感應多維時空,用心靈認知世界,了悟因果,把握人生。能使萬物起作用的那個就是根,以易為工具,以“一心”為基礎,才能跨玄通靈,通靈達神。在易學實踐中,“觀其勢”是整體,是系統,是觀其氣格,氣勢,氣運,這是觀的根本;“觀其形”是構成格局的實體,是局部,是層面,入不了心髓,見不了真知灼見,難覓微妙。我們應經常熏習”一心“的能量,狀態,才有把握的力度。一心是信心,信心是圓滿的器皿,有了信心,有了器皿,才能把見解盛進來,有了見解,我們就可以踐行這些見解的真偽,踐行完這些見解后,求證出一個結果來,這個最終的結果,就是我們開悟的果實。沒有信心,只是一知半解,器皿破損,把接受的見解都漏光了,漏掉了。所以確立信心,信心不二,不二信心,才是萬里長城走的第一步,然後把正確的見解分辨清楚,理出自己的頭緒,才可以行動,才可以操作,踐行,用實踐的標準檢驗見解,才會得出一個確切的東西和答案,才能證得圓滿,這是易學的教學層次。一個智慧的老師是培養“富翁”的智慧,不是嫁給智慧的“富翁”,嫁給 “富翁”是沒有話語權的,娶進“智慧”,你才有主動權。世俗點說,效用在業績,大用在心行。要想成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就要在別人貪婪時退縮,在別人恐懼時精進。
一旦開悟,大疑大悟,小疑小悟。可這個疑的時候,不可胡思亂想,胡思亂想裏面有邪見,不能開悟,障礙開悟。我們必須親證,才能悟入。自己不能親證這個境界,那不叫開悟,不叫做斷疑釋惑。這個“信”字就是開悟,悟了就信。疑的時候就是不悟,當然也不信。必須明白這個道理,“邪見生疑,正信斷疑”。
一般地,大眾是以有為求有為,進步一些的人士是以有為求無為,圓滿者是以無為生無為。信自心,不外求;不信自心,你就會向外攀緣,攀緣的結果很苦澀,不成正果。從我們最難放下的地方下手,契入,才能進步,才能開悟。一問一答,斷疑生信。
學問,學就要問,不問到哪裡去學,程度不夠的提不出問題,完全明了的也沒有問題,他全都懂了,這種人沒有問題,另一種人統統不懂,他也沒有問題。現在的教學,是講學,不是教學,你沒辦法開悟,解決不了疑難,破除不了疑惑,非研究討論,才能幫助我們前行,幫助我們開悟。教學,是教你覺而不迷,從迷惑中覺悟出來,不是教我們愈過愈苦,愈活愈累。不要以為天天在聽,聽了有時也把意思錯會了,曲解了。說一聽就明白就懂了,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人,是具足上根之人,我們不具足這個根性是明白不了道理的。我們沒有問題了,表示我們沒有進步,除非大徹大悟,通了,若非大徹大悟,問題在天天增加。到徹底悟了,就是大悟不拘小節,順逆皆自在,說是對,不說也是對,悟了之後才是自己的,橫說豎說,深說淺說,長說短說,得大自在。沒悟之前,說了是錯,不說還是錯,要守定老師的規矩,見解,學問。幾時開悟了,就可以無所不包,無一不容了,所以一通百通,通了之後,還要守住一門學問,做模範,做典型,周而復始,絕不中斷,你才會有成就,不在乎聽眾、客戶多少,一兩個人聽都行,要緊的是不能中斷,要緊的是守定一門,形成自己的狀態。學雜了,學多了,不能成功,始終一門,長期熏習,這個功德利益就大了。所以,我們在清楚別人時,一定要清楚自己,才叫智慧,成功者。在我們沒有開悟之前,踐行開悟果實(成果)之前,我們必須循規蹈矩才能成就,否則我們就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永遠在井底。
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不變是已經成就了,隨遇而安,是佛,是大徹大悟;隨緣是隨順眾生,度化他們覺悟;隨緣不變是菩薩,在隨緣中,去求不變,是德,是個作用,是潔身自好,不度化世人;隨緣隨變,是凡夫,是眾生,是跳不出三界外,還在五行中的芸芸眾生。不變的是清凈的心,是學問的理論依據,原理原則;隨緣是方式方法,隨着時代,地域,人群常常加以改變、調整。隨緣不攀緣,把得失心去掉,得而不喜,失而不憂,才能把功夫做出來,厲事練人。心不異法,法不異心,才能開悟。心異不一,不能開悟。显示一心就開悟了,只有恍然,才能大悟。明了不動心,才是大智慧。修己要自悟,自證;教人要開悟,自修,自度。一個人沒有大徹大悟,就不能離開老師,就是師友都不能離開,當然,志不同,道不合,不能成就,勉強不得,不能勉強,這個我們必須要記住。在這個時代,我們要能夠親近明師,親近善知識,這是我們能不能成就的第一個因緣,不可疏忽。嘴皮子上的學問,沒有用,是“口頭禪”,不是真功夫。悟前擇善執著,悟后自由放開。悟前需導遊,悟后需自主游。
諸位要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教學是因人施教,因學習者的各自根性不同而施教,不是老師有選擇。我們是因病選葯,不因葯選病,葯的功效是治病,病治好了,葯就是好葯,是第一,葯有治病的功能,不能說哪一種葯好,哪一種葯不好。最好的葯不對自己的症,一治反而把這個治壞了,那就不好了。對症,病就治好了。教學的目的是各自問題解決了,就是圓滿了,有花,有果,自己收穫健康了,沒有問題了,就好了。病,是緣,人,是因,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行,沒有深厚的心行,只有緣相同,心行不相同,果報成就不一樣。病是問題,人,是方案,學,是因緣,習,是真干;光知其然,行所不能,成就不會現前。所以,明師是治因救果,治人救病;世人是治果救因,治病救人;身在三界內,不在五行中是明師,身在三界內,還在五行中是世人。諸位要懂得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的哲理。把病捨去,健康即來;把財捨去,富貴就來;把知識技法捨去,智慧也要來;什麼都沒有了,就是什麼都有了,什麼都不缺,多自在。也就是法外無法,心外無法的道理;法是寄宿,心是回家;也就是我們經常要出門、出差、旅遊、觀光等,這就是法;我們經過旅途勞頓,疲憊奔波之後回到了家,這就是心;心和法是一體,法和心是一同,心外面沒有法,法外面也沒有心,易卦、易象、易心是一回事,不是兩碼事。但是,這個裡面有很深的道理,我們要細細的去想,去開解。
@-------------------------------------------------------@
聲明:部分內容來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