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易學的獨特思維方式
易學最重要的是其獨特的思維方式,然而在幾千年易學思維體系中,無論義理派還是象數派,無論是“學”的方面還是“術”的方面,都是精華與糟粕並存,其中既有精到的中國人的獨特的宇宙觀、認識論,也有主觀臆斷、牽強附會、淺薄庸俗之見,甚至還有故弄玄虛、封建迷信的東西。今天我們借鑒現代思維科學的成果,對古代易學思維模式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分析批判,大體上可以總結出易學的六大精華所在。
一、天人合一論
這是我們祖先對主觀與客觀關係的一種哲學概括。孔子在《繫辭傳》中講:“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爻非它也,三材之道也。”在《說卦傳》中又講:“昔者聖人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曰陽,立地之道曰柔曰剛,立人之道曰仁曰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這說明,易學思維從一開始就把人類自身放在天地宇宙大自然界中統一考察,它是一種最早的樸素的系統論哲學。它認為,每個人的存在絕不是孤立的,他一刻也離不開周圍的自然環境,一刻也離不開人類社會。
二、太極陰陽論
這是我們祖先對宇宙起源和萬物內部結構的認識。《繫辭傳》中說:“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又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學派講得更明白: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宋代陳摶、邵雍等人通過太極圖、先後天八卦圖把這種宇宙起源和萬物內部結構的認識表達得更為直觀形象。不僅物物一太極,內部結構都是一陰一陽,而且陽中有一點真陰,陰中有一點真陽,陰陽處在對立、統一、消長、轉化、平衡等狀態。這種對萬事萬物內部結構的樸素辯證法認識,既符合現代物理學中基本粒子波粒二向性原理,又與現代电子計算機的技術基礎二進制數學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五行關係論
這是我們祖先對世界萬物之間關係的一種哲學概括。它反映了華夏先民對宇宙自然、社會人生、萬事萬物之間相互存在的辯證關係獨特探索。五行的概念的產生和成熟比陰陽的概念要稍晚一此,大體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時才被大量地用於解釋事物。這種對一種事物與周圍其他事物之間存在着的五種走向關係,即生我、克我、我生、我克、同類,而且相互之間組成一個天然的鏈條,誰也離不開誰的認識,很有些類似現代科學中的生物鏈理論,即各種生物都共存在一個互相對立、鬥爭、競爭、克害又相互依存、平衡的生物圈、生物鏈條之中。生物鏈理論只看到了生物界存在的這種關係,而五行學說則認為萬事萬物包括無生物界也存在着這種鏈條關係。
四、時空統一論
這是我們祖先對時間和空間關係的認識。列寧說過:“世界上除了運動的物質之外,便沒有別的東西。而運動的物質若不是在時間空間中便無運動的可能。”易學思維中對時空統一性的認識,完全符合現代科學理論。現代科學認為,時間是物質存在的連續性,是螺旋式上升的動因,它反映着事物的運動與變化。空間是物質存在的廣布性,是坐標定位的靜因,它反映着物質的排列與組合。時空是物質存在的兩種基本形式,二者既對立又全息。時間是流動的物質空間,空間是凝固的物質時間。二者一實一虛,一縱一橫,一動一靜,互相交織,構成網絡,形成了顯態的信息世界,物質就是這個網絡上紐結的集合。在《說卦傳》中,我們祖先描繪出了一幅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時空對應圖,這就是後來各種預測術的基礎――八卦與時間、空間對應的文王後天八卦圖。
五、宇宙全息論
這是我們祖先對個別與一般、局部與整體、特殊性與普遍性之間關係的一種哲學概括。當然,古人並未明確提出“宇宙全息論”這種明確的現代表述方式,但是在易學思維中處處浸透着這種認識。《繫辭傳》中說:“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其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可以說,中國的易學就是力圖通過陰爻、八卦、六十四卦、天干、地支和金木水火土這些分全息符號來摹擬、描繪、反映宇宙萬物的形象、性質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的。
六、窮通分合論
這是我們祖先對萬事萬物發展變化規律的一種哲學概括。易學的本質含義就是變化,易學就是講變化的哲學,講發展的哲學。《繫辭傳》中講:“乾坤,其易之蘊乎?”“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朝,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空謂之通。”“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這就是說,萬事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久則窮”,是一個太極循環格局。當然不是簡單地重複過去,而是螺旋式上升,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變化。所謂“生生之謂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email protected]
聲明:部分內容來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