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幽默故事 正文

讓你嘆為觀止的各地托缽人

农民也藝術

讓你嘆為觀止的各地托缽人

時間:2012-03-30 作者: 編輯:小故事

  在去一些國家或區域接見或旅遊時,發現一個奇異的徵象:無論是窮國照樣富國,竟然都有托缽人。更新鮮的是因國情、文化和貧富的差異,各地托缽人也有各自的特色和形象,有的讓你目瞪口呆,有的讓你啞然失笑,甚至讓你嘆為觀止。

  去美國前,聽人說美國富到這種水平——托缽人討飯也要駕駛汽車。我心下總是竊笑,以為這是虛妄之說。但到了美國,我吃了一驚,確實有托缽人駕車乞討,否則真就餓死在半路上。美國人的口頭禪是:沒有汽車就即是沒有腿。在美國,上班要開車去,上學要開車去,買器械要開車去,打瓶醬油也要驅車百十里地,這並非誇張。美國的托缽人形象往往怪異:在紐約陌頭,有個托缽人身上貼滿或掛滿種種金屬零件、廣告牌和歌碟。你絕對會認定這是個超級机械人,但他並不向你乞討,也憎惡你攝影;在一些偏僻的都會,一些黑人托缽人會突然衝到你眼前,面目兇險,伸手管你要5美元,讓你恐慌不已。可當你給他10美元時,他會從口袋裡掏出5美元給你找零;在華盛頓某個景物秀麗的景點,一個金髮女托缽人打着一個牌子,上面寫着:若是你沒有錢,給我一個微笑也可以。這種充滿人情味的乞討,讓我們感動了好半天。

  歐洲的托缽人對照文雅,甚至有些藝術化。他們大多手持樂器,三三兩兩地站在陌頭演奏,神色隨着樂曲的旋律而轉變,或憂傷或歡快,有時另有點自我陶醉,只管地面上放着一頂討錢的破帽子,但絕對沒有一點乞討的意思。在法國盧浮宮劈面不遠的一個小廣場,我看到遊人在圍觀一尊石膏像,便趕快擠到前面去看,原來是一尊與大雕塑家羅丹的《思索者》造型相似的“念書者”:一個坐姿極優雅的女人,手裡拿着一本書。正當我為云云真切的石膏雕像悄悄讚歎時,卻看到遊人紛紛往石膏像跟前扔錢。仔細一看,我的天,原來是托缽人裝扮的!這托缽人是三十明年的洋女人,全身滿臉包羅鼻子、眉毛、眼睛全塗滿白粉,一動不動地做石膏像狀。原來也是個討小費的藝術托缽人!偕行的作家們說,真是藝術之國,連托缽人也用藝術的手段乞討。

  俄羅斯的托缽人有截然差其餘崎嶇分界。一種托缽人躲在地鐵站或地下通道暗處,像幽靈似的忽閃着,半乞討半偷竊,令你躲閃不及。另一種卻相當尊貴,甚至悲壯。在莫斯科陌頭,一個破衣爛衫、皮鞋有洞的中年男子,坐在雪地旁的一塊石階上,神色嚴重地拉着手風琴。但細細看去,他身上的衣衫卻是上等呢料,皮鞋也是入口名牌,完全像一個突然窮困潦倒的貴族,不得已才向路人討飯活命。

  日本的托缽人文明而清潔,險些有些含羞。他們默默地躲在立交橋或都會修建的隱藏處,藏匿在簡樸搭設的帳篷里,有時悄悄地去撿拾從無人售貨機上掉落的零錢,有時接受一些慈善整體送來的捐助,但從來不騷擾行人。以是,走在日本的各個都會,有時你甚至會嫌疑這是個沒有托缽人的國家。

  我們海內的托缽人,險些清一色的蓬頭垢面,而且全力演出出令人悲憐的神情。有先天“乞討資源”的是那些身體有殘疾的人,他們將恐怖的傷殘處露出給路人,以博取路人的同情。康健的托缽人則大做悲苦狀,或彎腰屈膝,或步履蹣跚,或哭音漣漣,或叩首不已……聽說有些托缽人因乞討而暴富,但我不敢信託。

  縱觀各地托缽人狀,很有點意思,為什麼有的托缽人做藝術狀、做演出狀,有的托缽人做強盜狀、做嬉皮士狀,而有的托缽人做可憐狀?若是你認真研究各地托缽人五花八門的行乞方式,一定能從各國、各區域的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悟到這些徵象背後不僅有點意思,而且另有點意味。


    刺客何以變保鏢?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