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樂歌
父愛的逆向頭腦
時間:2012-03-17 作者: 編輯:小故事
遇見他,是在一次浙江企業與新聞媒體的聯誼會上,30多歲的他作為年輕一代的代表談話,空手起身開辦了連鎖店遍布天下,擁有數萬萬身家。其中那份謝謝名單里着重提到謝謝怙恃,“在我的事業生涯里,他們的影響無比偉大。”
大學結業,他最先打天下。上班第一年春節回家,他自滿洋洋地遞已往1000元過節費,老媽的神情沒有吐露出顯著的歡喜,過幾天似乎是閑聊着提及:“黎叔叔家的女兒,過年回來給了家裡8000元呢。”他愣住,歪着腦殼半天沒言語,媽哎,您兒子拿您與上海的富媽媽對照,您高不喜悅?第二年,他上交的過節費增添一倍(為此停頓迫在眉睫的電腦設計),又買了煙酒茶,誰知老爸又哈哈:“誰還抽‘白沙’呢?現在都盛行抽‘黃鶴樓’,你表哥送的‘黃鶴樓’200多塊錢一條呢。”他聽了,再次愣住。
那時爸媽都年輕,50出頭,街道放置個早點攤問做不做,伉儷倆把手卷在袖子里說:“有兒子呢,有兒子呢,兒子在大上海一個月掙3500。”沒錯,月掙3500塊,但除去房租水電交通費只剩一千多塊結餘,這點錢只夠他在大上海辛勞生計。他很省很省地花錢,在光線漆黑的辦公室做小職員,每次打電話都報喜不報憂———今天買什麼吃了?———吃肉了。現實上吃土豆青菜的日子占多數。
兒子進化成懂事的人,爹媽還在原地踏步。
真替他含冤,哪有這樣不懂事的怙恃?可他明白逆向頭腦,
這不正說明我不夠強么,沒讓怙恃過上好生涯?陰晦的真相
回到上海,他狠命充電、拓展人脈資源。第四年,跳槽到一家外企,躍入職業生涯第二個階段。他很快成為年薪十萬的白領,買了房把怙恃接來同住。
他最先以為知足。
可是爹媽來了后,一套屋子顯著不夠,好比老媽愛看電視,肥皂劇從早八點到晚八點播個一直;老爸愛吸煙,明知兒媳計劃要小孩照樣戒不掉。沒人敢勸,勸了老兩口就會鬱悶地吼:“嫌棄我們不是,那送我們回老家去!這麼大把年數這麼點小興趣也不能保留!”也委屈過,轉念一想,暮年人怎麼可能更改幾十年的生涯方式?熏著兒子也欠好!我還得勤苦圖強,再買套房!
等他告退當了老闆,買下兩套相鄰的住房已經是三年後的事了,再過五年,他坐在我劈面一臉陽光地述說他為什麼樂成。“累,已往的日子真累,可累得有價值!不僅知足了怙恃妻兒的物質需求和精神盼望,還看到了自己的生長壯大。”
“在我每一個生長阻滯的階段,怙恃挑剔的言語就像一根針,扎得我猛醒。這是強心針,有力卻不留下痛苦的痕迹。”
我張大了嘴巴,伶俐人能從負面因素中找到正面效應,哪怕遭遇了庸俗、挑剔、愛發脾性的怙恃?
以是,假設你遭遇了“庸俗”的怙恃,假設他們氣呼呼地沖你發怨言:“小子,做得還不夠哎,你老爸老媽過得還不夠好啊!”那麼把他們的怨言視為一種反作用力吧,暫且忍着、聽着、奮鬥着。這世上,除了你的妻子孩子,只有這對老瑰寶會這麼依賴你、在乎你、對你至心實意,把你視作茫茫世間最大的光明與幸福所在。
到底先救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