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開攥緊的雙手
站在夢想之上
15年前,他與同夥在學校餐廳的一張餐巾紙上寫寫畫畫,這即是“新浪網”的雛形。13年後,這位“新浪網”三號人物急流勇退,專心拍攝紀錄片。他以為,“投資紀錄片是精神扶貧,是社會善舉”。他的目的是10年拍攝100部紀錄片,“為下一代人留下這個時代的真實影象”———
蔣顯斌很早就對紀錄片發生了粘稠的興趣。有一年,蔣顯斌在電視上看到了一部名為《尋找台灣生命力》的紀錄片,它聚焦於社會變化中的台灣民眾,也讓蔣顯斌“有了一種新的角度去思索腳下的土地”。
一最先,他思量着只拍一部紀錄片,“交個差,圓個夢”。但很快,這個生擲中的小插曲卻讓他整小我私人都深深着迷其中。
蔣顯斌還記得,他所拍攝的一個拚命乞貸供兒子讀大學的父親。片中的父親希望兒子大學結業后出人頭地,但由於擴招,兒子結業后很難找到事情,甚至還沒自己掙的錢多。面臨鏡頭,這位父親卻並沒有想象中的失望:“年輕的時刻我以為人生很長,現在我知道,實在人生很短。”
蔣顯斌被感動了。他希望“用紀錄片這個前言來捕捉華人的面目”。
為此,他註冊了CNEX基金會,每年選出10部華語紀錄片提案,給予8萬~10萬元的資助。在拍攝歷程中,CNEX擔任製片方,並約請海內外着名導演與學者擔任影片照料與監製。拍攝完成后,CNEX認真影片的國際影展的參賽與市場刊行。
這位“有眼光的商人”最先動用自己能夠想到的所有資源。他的同夥,麥肯錫高級合資人陳玲珍、電視編導張釗維,成了CNEX的另外兩位合資人,他們又分頭行動,說服自己所熟悉的企業家為這個基金會作些投資。
基金會確立第一年,CNEX拉來了40萬美元的贊助,其中有10萬美元是蔣顯斌自己的投資。
許多人都以為這並不是一個能夠賺錢的行業。蔣顯斌卻對紀錄片的遠景相當樂觀。除了每年維持基金會的運轉,他還希望能夠找到一個模式,使紀錄片能夠真正持之以恆地運轉下去。現在,他以為自己似乎已經找到了一個偏向。
從2009年6月起,CNEX資助張經緯導演拍攝的紀錄片《音樂人生》在香港百老匯院線播放,引起了熱烈迴響,直到現在都沒有下線。
現在,這部小成本的紀錄片已經有跨越100萬港元的盈利。“這在紀錄片領域簡直是個事業!”蔣顯斌說。
“我不會以為失蹤,我們剛做網絡的時刻,營業額也沒有那麼高。”蔣顯斌說,“現在我信託,紀錄片就像一個偉大的冰山,在水下另有我們所不知道的偉大寶藏。”
兩個月前,這位曾經的“IT精英”站上了金馬獎的舞台。在2009年度的評選中,作為華人區域最著名的影戲獎項之一,金馬獎把最佳紀錄片的獎項揭曉給了蔣顯斌所監製的紀錄片《音樂人生》。
“得獎、上院線,這樣一步一步是沒錯的。”蔣顯斌說,“我希望紀錄片能夠有一個很繁榮的情景,固然,現在的情形距離繁榮另有一段距離。”
通常里,蔣顯斌的多數時間在CNEX的辦公室里渡過。整個辦公室,他最喜歡二層自己搭建的陽台。站在那裡,“偶然會冒出站立在夢想之上的感受”。
人很需要一點異想天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