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達人”的誕生
金庸也曾“失馬”
因禍得福焉知非福,事物是不停轉變的,壞事可以釀成好事,好事可以釀成壞事。這是普遍的生涯徵象,一小我私人的一生會有一次甚至多次的因禍得福,金庸就有多次“失馬”的紀錄。
金庸原名查良鏞,是一位有理想有理想的青年。他年輕時的理想是做一名外交官,為此他耐勞念書,如願考入了位於重慶的中央政治學校外交系。這是國民黨培育外交人才的地方,但由於戰亂,他的外交官夢一直未能如願。新中國確立后,金庸被派往香港到《大公報》任職。有一次,友人電召他北上外交部應聘,接待他的是時任外交部秘書的喬冠華。喬冠華曾是金庸的同夥,他坦誠地對金庸說:“一個受過國民黨教育的田主後裔,生怕很難會被吸納。”並告訴金庸,若是真的很想來外交部事情,必須先受培訓,然後申請加入共產黨。金庸完全失望了,回到香港。
這是金庸最為要害的一次“因禍得福”,它改變了金庸一生的運氣與前途,金庸的外交官夢被破壞了。於是,他老忠實實地回香港編他的報紙。1957年,有時的時機,他寫起了武俠小說,一寫就是幾十年。現在他被譽為新派武俠小說的一代宗師,“金大俠”成為“天下無人不識君”的文化台甫人;厥後他又開辦了《明報》《明報月刊》《明報晚報》《明報周刊》等明報系列,從這個角度看,他又是一個大企業家,靠寫作和辦文化產業成為億萬富翁,在華人界他生怕是唯一的。
倘若金庸昔時能順遂進入外交部事情,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景?正常的話,他可以成為一位外交官,或被派往外洋,當一名駐外使節。這雖然也可以為國家民族的外交事情作出孝順,但這怎麼可以與今天金庸的成就相比。甚至,他可能將面臨一個接一個的災難甚至是致命的襲擊。金庸身世於權要田主家庭,所受的又是國民黨的教育,以金庸在香港《明報》寫社評時體貼國家大事,愛發議論的性格看,他能過“反右”這一關嗎?縱然“反右”時幸運過了關,又能過“文革”關嗎?那時,只有一個不停受襲擊、瀕臨溺死之災的查良鏞,何來金庸!何來他膾炙人口的15部小說!何來他響噹噹的《明報》系列!何來億萬富翁!
由此可見,對於“失馬”,不要消極消極、不要一蹶不振,但也不要接納阿Q主義,應本着鎮定、進取的人生態度,面臨現實,另闢蹊徑,就像金庸一樣,也許換來的將是一匹名貴百倍的千里馬。
我不願坐在替補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