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寓言名人故事 正文

最後的抒情詩人

凡人林肯

最後的抒情詩人

時間:2013-04-06 作者:admin 編輯:小故事

  海子離世已經20年了,20年來,他的詩歌一直有人在讀,但讓我們對他印象更深刻的是他留給我們的一個個符號:安慶、德令哈、山海關、姐姐、太陽、黑夜、麥地、骨頭、鮮花……

  1964年3月26日,海子出生在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的高河查灣,怙恃是傳統的农民,他的原名叫查海生。

  海子短暫的25年生擲中有15年在農村渡過。從孩童時期最先,由於家中難題,海子最先了課外的務農。農村,給他日後的創作留下了無限的題材。閱讀他的詩,你總能讀到麥地、大海、墟落、鮮花、天空、太陽這樣的字眼兒,許多人由於他謄寫麥地的篇章,將他稱為“麥地詩人”,甚至有人把他叫做“最後的浪漫主義墟落抒情詩人”。

  “海子把他喚來的一切幻象,都化作他所熟悉的家鄉事物的意象,使他的詩在泉源上與民間和大地保持着親密的聯繫。”海子的同夥,同樣英年早逝的四川詩人葦岸在日誌中寫道。

  農村或許也賦予了海子一種特殊的性格,熟悉他的人,都以為他是很單純的人,葦岸曾在日誌中寫道:“海子涉世簡樸,閱讀淵博,像海水一樣,單純而深摯。他走到那裡都市受到喜歡,他也會很快和任何一小我私人交上同夥。”

  1979年,15歲的查海生以370分考取了北京大學執法系。那一年,《今天》創刊,油印的冊子傳遍了北大的校園,朦朧詩進入了學生宿舍,他和其他學生一樣,如飢似渴地閱讀新最近的西方現代派文學、哲學,同時結識了北大五四文學社的駱一禾和西川。海子最先寫詩,三小我私人的關係也越來越親熱,厥後,人們將他們稱為“北大三詩人”。

  結業后,海子被分配到位於昌平的中國政法大學,在學生的要求下,每節課下課前,他用安徽口音朗讀詩歌成了一個牢靠節目。

  詩歌圈裡新來乍到的晚輩要捧着自己油印的詩集,四處拿給其他人看,這是那時流傳自己作品的主要方式,

竹編哲學

海子同樣云云。他的先天讓他受邀加入了很有影響的“倖存者俱樂部”。有一次,流動在王家新家裡舉行,二三十小我私人擠在十多平方米的平房裡,由於人多,半天沒人出來語言,這時年輕的海子說:“那我來念詩吧。”海子念了一首對照長的詩,人人沒什麼反映,他又自告奮勇再念了一首,由於節奏對照慢,人人照樣沒有熱烈的迴響。另有一次也是在“倖存者”流動中,王家新看到海子拿着一大沓詩請楊煉給看看,楊煉第一個反映就是:“這麼多啊!”“那時海子臉都紅了,像個孩子。”

  海子的家,在離北京市區60多里地的昌平,推開窗,只看到孤獨單的太行山余脈。海子天天上晝寢覺,下晝念書,晚上事情,在“貧窮、單調與伶仃中寫作”。他的封鎖的天下里只有詩。有一次,海子走進昌平一家飯館,對老闆說:“我給人人朗誦我的詩,你們能不能給我酒喝?”飯館老闆一口謝絕:“我可以給你酒喝,但你別在這兒朗誦。”

  德令哈,一座沙漠中冷落的都會,北面是敦煌,西面是新疆。1988年6月,海子與駱一禾坐火車去西藏,經由青海省的德令哈市,這座孤城往後和海子的名字聯繫在了一起。唐曉渡在拉薩和海子有一次短遇,他對海子那時的眼光印象稀奇深刻:“不是那種堅定、平和的,而是清亮而渺茫的眼光,他看你的時刻不會在你的身上聚焦,似乎是繞過你看到你背後。他一直陶醉在自己的狀態中。”

  海子的作品大部門是去世前兩年留下的,“他像一顆年輕的星宿,爭分奪秒地燃燒,然後突然爆炸。”(西川語)“從這個意義講,海子確實是一個詩歌英雄,設定大的目的,襲擊自己的極限,同樣懷有雄心壯志設計的人可以有一個對照寬裕的時間和從容的心態,但海子卻是駱一禾說過的‘穿過赤道的最直接的路徑’去襲擊。”唐曉渡說。


  • 共2頁:
  • 上一頁
  • 1
  • 2
  • 下一頁

盲文的誕生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