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先“摔”過去
一頁廢書有云云偉大魅力
馬克•吐溫幼時憎惡上學,學校刻板的生涯,讓他感受被剝奪了自由。學校雖把他圈在一座木頭屋子里,但他的心思卻早巳飛馳到充滿新鮮的空氣及鶯啼燕語的森林里和密西西比河的河岸上去了。他乘先生不備偷偷溜出去,望着藍藍的天空中自由飛翔的小鳥與恣意游弋的白雲,耳畔盤旋着百鳥響亮的啼叫,嗅着濃濃的花香,他的夢想也隨之飛翔起來。
12歲時,馬克•吐溫的父親不幸去世了,他再也不能能無憂無慮地坐在誰人只管他並不喜歡的木頭屋子里或者逃學后徜徉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了。父親的去世,使他醒悟到,他的父親永遠不會返家了。瞬間,他變得懂事了、成熟了。他對以往的廝鬧、逃學、不孝順、不聽怙恃的話充滿了憎恨。這個敏感的孩子,竟然前後判若兩人。
他的母親看出了他的悲痛,撫慰他說:“孩子,已往的已經已往了,就是再憎恨對你父親也毫無補益,現在你只要聽話、懂事,一切都可以重新最先。”
“媽媽,”馬克•吐溫啜泣着答道,“只要你付託,我什麼事都可以做。”
不久,馬克•吐溫當了印刷廠的工人,他的學徒收入只能供應自己吃住。一天下晝,他在密蘇里州的漢尼堡城街上行走,突然,迎面吹來了一張紙。他彎腰拾起了這張紙,是從一本《貞德傳》上撕下來的,上面敘述了貞德被困在盧恩堡的經由。誰是貞德?那時他並不知道,也從未聽說過。從那時起,馬克•吐溫就搜讀一些記述貞德的文字,對貞德一生的故事發生了極大的興趣。46年後,他寫了一本《貞德回憶錄》。
那有時拾起的一頁《貞德傳》,喚起了馬克•吐溫對於歷史的興趣,使他燃起了一種對文學的熱情。也正是在這個有時的轉變中,馬克•吐溫從一個小小的印刷工匠釀成了大文學家。
馬克•吐溫在50年的創作生涯中,共寫了23部作品。他的著作極富戲劇性,大部門被改編為舞台劇或被拍成影戲,如《湯姆薩耶》 《頑童歷險記》 《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涯》以及《王子和托缽人》等。
導演楊慶:成功,因為會創造成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