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寓言名人故事 正文

蘇秦的無間道

還能幹什麼?

蘇秦的無間道

時間:2014-07-28 作者:未知2 編輯:小故事

  話說某甲做官遠遊,在家鄉的妻子耐不住寥寂,與人有了私情。當某甲調動事情即將回鄉的時刻,姦夫眼見“好事”不再,乃鬱鬱不樂,姦婦卻勸他“勿憂”,說:“吾已作藥酒待之矣”(“藥酒”即鴆酒)。某甲歸來,姦婦辦了一桌酒席,款待老公,並命甲之妾敬酒。其妾早已察覺主母的陰謀,她端起這杯鴆酒,做了權衡:明說這是鴆酒吧,良人必將驅逐主母;不說吧,則良人將喪了性命。面臨兩難之局,她用行動做領會答,“於是乎,佯僵而棄酒”(冒充摔倒,順便將酒潑掉)。某甲震怒,賞了她一頓鞭子。

  這個故事是蘇秦說給燕王聽的。君臣之間不談國家大事,竟談風月,為何?原來,蘇秦憂鬱燕王嫌疑他的忠信,借這個故事來陳明心跡。小妾“上存主父,下存主母,然而難免於笞”,蘇秦就是這個職位尷尬的小妾。若依譬喻,故事里的“妾”是蘇秦,“主父”指燕王,“主母”則是何人呢?這與戰國形勢有關,此處略作說明。

  概乎事態而言,戰國中後期是“南北極天下”,一極在東,為齊國,一極在西,為秦國。尚有楚、魏、趙、韓、燕五國,實力超乎其他諸侯,此即所謂“戰國七雄”。凡以齊國為首團結五國抗擊秦國的外交設計,稱為“縱”;秦國率領他國去攻打齊國,其名為“橫”。為前者而奔走的政治家,稱“縱人”,為後者而計慮的,則是“橫人”。蘇秦正是“縱人”的代表。《史記》說他取得六位國君的信託(“六國大封相”),率眾抵制虎狼之秦,即是讚美他對“合縱”的孝順。然而,需要澄清的是,《史記》所說有誤,實在,蘇秦僅擔任過齊、趙、燕三國的宰相。然則,在這三國中,蘇秦為之殫精竭慮並最終獻出生命的是燕國,齊與趙不外是蘇秦的棋子。他與燕王商定,自己去齊國當“卧底”,以到達削弱齊國保留燕國的目的。正是在此時代,燕王吐露了不信託蘇秦的意思,怕他在齊國待久了,

林瓔的越戰紀念碑

忘了燕國。蘇秦一時激動,便講了前面誰人故事,並慨嘆:誰說忠信之人無罪呢?看這忠信的小妾,就因忠信換來一頓鞭子。我因忠信而開罪,不正像這可憐的小妾嗎!燕王聽他一番話,感傷良久,自此堅定了對蘇秦的信心。

  燕國並非蘇秦的祖國(他是洛陽人,在周天子王畿之內),也不是他最初想效力的國家。初出道時,他先後向周天子、趙王和秦王自薦,遺憾的是,周、趙、秦皆“不用其言”。最終,他放棄了為強力諸侯(秦與趙皆是強國)服務的自願,轉投實力最弱的燕國。這就恰似一個有野心而又志氣絕人的女子,若不能嫁與王子,那就選一個合適的男子,助他成為國王。西諺所謂Everything or nothing,或即蘇秦的寫照;換作中文,就蘊藉多了,曰:士為知己者死。而且,燕王一向信託蘇秦(偶有困惑,一語則消,如前述),委以大任。他遂立志,拚死也要保住燕國的名號不在輿圖上被人抹去。

  然而,形勢詭譎。歷史上的蘇秦被定位為“縱人”,本應指揮燕國追隨齊國去抗拒秦國,然則,他的初衷甚至遺願,卻是希望看到齊國被祛除,哪怕由秦國帶頭也在所不惜。一樣平常來說,人與人,國與國,在鬥爭哲學上都遵照同樣的原理:同夥的敵人是敵人,敵人的敵人是同夥。他在秦國自薦不獲受,遭到羞辱,從人性來說,殺個回馬槍,對秦國還以顏色才是正解,為何他不用此計,反去禍殃秦國的大敵呢?只有一個註釋,那就是,蘇秦不以敵人(小我私人層面)為敵,反以敵人的敵人(國家層面)為敵,乃是公義戰勝私情的決議。

  云云決議,也有戰略地理上的主要緣故原由。那時,“七雄”中以燕國最弱。而燕國的切膚之害是齊國,時刻憂鬱被齊國吞併。對燕國來說,秦國的威脅遠不如齊國大。由於,就算由於削弱甚至消亡齊國,為秦國擴張鋪平了蹊徑,然則,到時秦國發動東征,或將威脅甚至消亡燕國,那也是多年以後的事。當務之急,須停止齊國的吞併。這即是蘇秦外面合縱抗秦、暗裡連橫滅齊之策的基本念頭。


  • 共2頁:
  • 上一頁
  • 1
  • 2
  • 下一頁

為新生命的誕生而飛翔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