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的歷史功績
杜甫之死
時間:2014-12-04 作者:未知2 編輯:小故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異常深遠,備受推許。
人們一想起杜甫,腦海浮現的多數是一位憂國憂民、樸素謙和的父老。但父老也曾年輕,溫厚的人也有狂放的一面。若是不是運氣的捉弄,杜甫在後人眼前出現的,也許是另一種面目。
交遊:由於狂傲差點被殺
杜甫和李白的相遇,被稱為文學史上的大事。他們一起在山東一帶周遊,一起造訪那時著名的羽士。杜甫這樣形容他們的日子:痛飲狂歌,作威作福。即便若干有點誇張,那也是狂放不羈了逐一這就是青年時期的杜甫。在盛唐這樣一個時代,人們胸襟坦蕩遠大,頭腦生氣勃勃,狂放被以為是自信康健的一種美,以是李白的瀟洒那樣受人仰慕,以是杜甫也自然吐露着時代的自滿。他們一起登臨高台,慷慨懷古、縱論天下,令周圍的人艷羡,又令人們以為高深莫測。
杜甫自己也曾經回憶幼年時的“輕狂”,那是一個意得志滿的杜甫。和李白一樣,杜甫也是滿腔治國平天下的狂想。差其餘是,那時的李白已經從長安鎩羽而歸,而杜甫卻正懷着一肚子美夢準備去碰碰運氣。
杜甫在長安四處碰着的都是牆壁。縱然這樣,他依舊帶着幾分年輕的狂傲。在給唐明皇的上書中,絕不模糊地自稱才氣絕不在漢代的文學人人楊雄,枚皋之下。在今天看來,楊雄、枚皋的成就聲名遠不及杜甫,但在那時,杜甫的這種說法,就好比現在某人自稱和魯迅平起平坐一樣。杜甫自高自大的氣焰,着實也不比李白差若干。
中年之後,杜甫仍然不時露出狂態。他在四川的生涯,
是後半生為數不多的清閑日子,這全靠他的故人、劍南節度使嚴武的照應。然則,杜甫對嚴武也經常心不在焉。和嚴武碰頭的時刻,杜甫經常連帽子都不戴,這在那時是極其失禮的行為。傳說中最邪門的一次,喝醉的杜甫坐上嚴武的座位,瞪着嚴武說:“嚴挺之尚有這樣的兒子!”直呼別人父親的名諱,同樣也是那時的大忌。杜甫這完全是借酒撒瘋了。周總理的話
嚴武對杜甫雖然一向友善,但身為一方軍閥,嚴武脾性浮躁是出了名的,為小事殺人那是常事。杜甫這樣沒事就摸老虎鬚子玩,嚴武只管沒有馬上發作,心裏卻動了殺機。一天,嚴武召集手下準備去殺了杜甫,要不是嚴武的母親實時救杜甫,我們今天就看不到“青春作伴好回籍”這樣的詩句了。
在杜甫的吟誦中,人們總是看到一個體貼民間痛苦、善良又熱心腸的老人,很難把那和那種輕狂對照起來。或許,人性的龐大多面正是這樣吧。
從政:最後只好消極引退
杜甫的詩歌時常泛起放歌縱酒的形貌,中央若干能夠體現出一點他的疏狂。而他的頑強強硬,似乎卻不容易看到。
安史之亂髮作后,宰相房琯率兵與叛軍大戰失利,被朝廷罷官。杜甫此時剛剛當上了賣力進諫的左拾遺,就向同樣登位不久的唐肅宗上疏,以為房琯沒有大罪行,應該依舊給予重任。這還不算,在朝廷上面見唐肅宗時,杜甫盯着這件事情不放,糾纏不休。
除了態度異常堅決外,約莫他又犯了老偏差。語言有點沒上沒下,終於把唐肅宗弄火了。下令審訊杜甫。這次是宰相和御史出頭討情,大意是杜甫語言雖然沒分寸,但也算盡職盡責,杜甫這才免了刑罰之災。
而榮幸逃過一劫后的杜甫居然還不見好就收,再次上疏為房琯的事情喋喋不休,很有點不知死活的勁頭。這種再接再厲的脾性和唐朝初年的名臣魏徵異常相似,不達目的決不收手。但魏徵風雲際會、恰逢明主,遇到了唐太宗這樣千古少見的頭腦清晰的天子,才成就了一代諫臣的名聲。縱然云云。唐太宗還經常被氣得嚷嚷,要殺了這個不知進退的傢伙。
- 共2頁:
- 上一頁
- 1
- 2
- 下一頁
梅蘭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