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的鬍鬚
退讓的智慧
時間:2012-04-27 作者: 編輯:小故事
漢代一個叫公孫弘的人,年輕時家裡十分貧窮。厥後當了丞相,但生涯依然十分質樸,用飯只有一個葷菜,睡覺只蓋通俗棉被。
有一天,大臣汲黯向漢武帝參了他一本,指斥公孫弘位列三公,有相當可觀的俸祿,卻只蓋通俗棉被,實質上是沽名釣譽,目的是為了騙取質樸清廉的雋譽。
漢武帝問公孫弘:“汲黯所說的都是事實嗎?”
公孫弘回覆道:“汲黯說的一點也沒錯。在滿朝大臣中,他與我友誼最好,也最領會我。今天他當著眾人的面指責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只蓋棉被,生涯水準和通俗國民一樣,確實是有意裝得清廉以沽名釣謄。若是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麼會聽到對我的這種指斥呢?”
漢武帝聽了公孫弘的這一番話,以為他心懷坦蕩,從不辯解,沒有沽名釣譽之嫌。他對指責自己的人大加讚賞,可見他確實有大器量。漢武帝十分瀏覽公孫弘的退讓智慧,不只沒有治他的罪,反而加倍尊重他了。
鋼鐵大王卡內基在修築賓夕法尼亞鐵路時,為了爭得鐵軌的獨家生意,他把自己新建的鍊鋼廠以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董事長湯姆生的名字命名。這一招果真奏效,不費一文錢,湯姆生就宣布無條件地購置卡內基工廠生產的鐵軌。往後,卡內基的事業很快就興旺起來。卡內基之以是能夠順遂地爭得鐵軌生意,靠的是自動讓名,這內里現實上就是一種退讓的智慧。讓出自己的名聲,獲得的卻是更大的利益。
退讓,並非消極,也並非懦弱,而是有利於問題解決的一種態度;退讓,並不是自卑過頭不求上進,而是深刻的自我反省;退讓,更不是軟弱無能放棄目的,而是尋找更堅硬的駐足點。
退讓現實上是一種內斂的態度,一種豁達的品性,一種通透的人生觀,是一種對人生的大徹大悟,更是智者的風範。
身居低處,自然引川入海;志在高遠,方能舉重若輕。
戰馬與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