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養生 正文

詳解:山東飲食文化傳統民俗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養生

炊具與食具
  一、炊具
  鐵鍋,又稱大飯鍋、大鍋。常見有大小不等的八印、七印、六印、五印、四印的數種。
  鍋蓋,木製,有梁與把手,以梧桐木為料者最佳,又常以七塊或八塊木板拼成,諺曰:“鍋蓋,鍋蓋,七塊,八塊。”沿黃河農村,多用高粱秸稈串制鍋蓋,名叫鍋拍,文登稱之為蓋子,用以墊在鍋蓋下,防蒸汽下流。
  鍋台,又稱鍋頭。分鍋檯面子、鍋台後、鍋門臉子、灶口、鍋底洞等部分。
  風箱,又稱風匣、風掀。用以吹火。
  燒火棍,用以撥調燃燒柴草,有鐵制的,也有取樹枝條使用的。
  箅子,架設鍋中,用以蒸食品。
  柯杈子,又稱箅梁。用“丫”形樹枝刻制,架設鍋中,用以飯。
  飯甑子,陶制,盤形,通體布許多孔眼,蒸食物時扣在鍋底。
  菜墩,切樹根木一輪為之,用以切菜剁肉。
  菜板,用以切菜切肉等。
  案板桌,加工麵食的用器。
  菜刀,一般為長方,萊州三山島漁家皆備有尖形刀,用以洗魚、撬蛤蜊。
  菜沖,用以擦蘿蔔絲、土豆絲等。
  笊籬,有鐵絲編、柳條編二種,用以從熱水中撈取食物。
  面板,用以加工麵食的菜板。
  擀麵杖,又稱擀杖。用以擀制麵條、面恭弘=叶 恭弘、制餅。
  骨匙,用豬、牛、羊骨製成,包包子、餃子用以挑餡。
  小擀杖,用以擀制包子皮、餃子皮。
  火燒板,圓形厚板,兩側有柄,做火燒(燒餅)時,用以壓面坯。
  瓢,對割葫蘆製成,農家有水瓢、面瓢之分。
  鏟子,也稱鍋鏟、戧鍋刀兒。鐵制,小木柄,用以炒菜、刷鍋等。
  筷籠子,又稱箸籠子、筷筒子等。裝筷子的器物。
  碗櫃,又稱碗櫥、飯櫥。收拾餐具與食品的櫃櫥。
  炊帚,一般用一種高粱穗草,(俗稱炊帚草)扎綁製成。
  面盆,陶制,質地厚實,用舊光滑,俗稱“新盆不如舊盆調面光”。現今用搪瓷盆、鋁盆的越來越多。
  果模,俗稱磕子。木雕刻,有大小深淺的各種花紋,節慶時用以製作麵食。
  油罐,粗瓷質地,配以鐵制淺勺,不用時,勺即掛在罐邊。
  小筐、淺子,以去皮柳條編製,用以盛裝食物。
  飯簍子,以去皮柳條或桑條編製,用以裝盛食物懸挂梁頭,招遠地方流行一種蓋子連在簍系的飯簍,可防貓鼠,俗稱“氣死貓”。
  鏊子,平底無沿鐵鍋,用以烙制煎餅,魯中、魯西南廣泛流行。
  油擦子,又稱油布子。攤煎餅往鏊子上擦油用。15厘米見方,有三五層布疊縫而成,上有把。
  煎餅劈子,滕州民間流行,用竹片削成,2尺長,寬端1寸多,另一端漸窄,梢頭或圓或尖,兩側有刃,用以攤刮煎餅。
  煎餅筐,用柳條或麥草編製,圓形,直徑3尺多,邊沿高3~4寸。臨沂地方則多用直沿黑陶盆盛煎餅。
  小單餅鏊,用以除去熟煎餅中的水分,使之更耐儲存,俗稱“拓煎餅”。
  煎餅筢子,滕州稱之為抹子。木製,用以攤煎餅。
  爐灶,陶制,於其上架鏊子。
  平鍋,平底有沿鐵鍋,用以烙制厚餅。
  水缸,用以儲水。
  水壺,有陶制、鋁製、鐵皮數種,用以煮開水。


-------------------------------------------------------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