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養生 正文

心境決定生存質量,心境是人身的健康之源和長壽之根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養生的知識每日一條

  心境是指個人心神所表現的情況或達到的程度,包括心思、心念、心情、心靈、心態等。心境既是一個有限的空間,存乎每個人的內心,又是一個無邊的世界,像音樂飛翔在空中,影響你、我、他,影響整個世界。人是社會的細胞、和諧的主體,只有心境和諧,才能行為和諧、社會和諧。

  心境決定生存質量。醫學研究表明,心境是人身的健康之源、自強之本、長壽之根。“心境好,病難找”。心境好,抗擊打能力就強,能夠從容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心境不佳,承受能力就弱,遇到一點小挫折就可能倒下。陰天下雨老天管,快樂之樹自己栽。人應當經常調整自己的狀態,調理自己的心境。應懂得善待自己,在百忙之中,為自己營造心靈的港灣,修築生命的驛站,使身心得到棲息,以便勝任事業的重荷。心境在於調適。有人主張用“順、慎、和”三字訣,來促進良好心境的形成。順,就是順其自然,遇事處之泰然,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順隨四季氣候變化養心,順理依章處置矛盾和糾葛,凡遇不如意事,順其來去,不背憂慮包袱。慎,就是謹慎處事,謙虛做人,不受積習所蔽,不為時尚所惑。和,就是認知和諧,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統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對人對事和為上、和為貴。如果一個人心裏只有自己沒有別人,總是孜孜於蠅頭小利,營營於一己之私,沾沾於一人之功,傲視於一己之能,做人做事斤斤計較,其內心必定是苦澀的。內心和諧,就是暖不爭花紅,寒不改恭弘=叶 恭弘綠,心平氣和,從容鎮定,坦然面對一切。心境和諧的核心是適度。傳統養生學一再告誡,精神情志活動要適度,飲食五味要適度。蘇東坡有“三養”之說:安分以養福,寬胃以養氣,省費以養財。諸事再好,適可而止,貪多嚼不爛。適可而止是人生至理,適度是健康之母。心境理智平和,便會過濾掉不利的思想和情緒,就能夠看到柳暗花明,從而維護良好的身心狀況。
心境決定生存質量,心境是人身的健康之源和長壽之根
  正確對待困難挫折。苦難是一種常態,是一種必然。清人王永彬在《圍爐夜話》中講,人面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知終身無安逸之時。他認為,兩眉之草,眼橫,鼻直,而下承口,乃“苦”也。這形象地揭示了人生難免困苦憂患,故歷來有“憂患人生”之說。其實,生活中有一些不順利、不如意,也未必都是壞事。苦難是一種歷練,是一所學校。有位老人在草地上發現一個蛹,就帶回家去,蛹殼上出現裂縫,蝴蝶掙扎了許久,一直出不來。老人於是把蛹殼剪開,幫助蝴蝶脫蛹而出。可是,這隻蝴蝶身軀臃腫,翅膀平扁,根本飛不起來。原來蝴蝶須在蛹中經過痛苦的掙扎,直到雙翅強壯了,才會破蛹而出。人的成長也是如此,不經過掙扎、挫折、磨鍊,是很難脫穎而出的,也很難健康成長。苦難是一份財富,遇到不幸,能夠泰然面對,就能度過難關,增加一份本事,增添一份成熟。古人云:“自古人間苦無邊,看得高遠境如仙”。苦樂無界,一切在心。心境決定命運,影響能力。心境和行為,犹如燈塔與航船,沒有健康心境的指引,行為之船就會迷失方向,人生就無法抵達勝利的彼岸。但是有的人接受不了殘酷的現實,一旦事與願違,就改變了初衷,動搖了信仰,陷入了極度悲觀,進入了抑鬱病態。人間沒有永恆的夜晚,世界也沒有永恆的冬天。苦難是一柄雙刃劍,它既是懦夫的“絆腳石”,又是成就勇者的“八卦爐”。培根講:“幸運所需要的美德是節制,而厄運所需要的美德是堅忍,後者比前者更為難能。”人常說,“苦不苦,想想長征二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心境平和,才能在挫折面前不沉淪,誘惑面前不迷失,緊要關頭沉得住氣,關鍵時刻寵辱不驚。

  正確對待成敗得失。好的心境能產生向上的力量,不好的心境可能產生惰性。國民黨元老、書法家於佑任,飽經滄桑,卻一生淡泊,榮辱自安。有人問及他高壽之道,他指着家中一對聯,笑而不語。對聯的上下聯是:“不思八九,常想一二。”橫批:“如意”。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最完美的人生多在想象中。為什麼時下有的人財富在增加,幸福感卻在下降,這多是心境出了問題。幸福是一種心態,你締造和諧,陽光就會光顧你。如果求全責備,心為物役,患得患失,就只會被悲觀、絕望窒息心智,人生的路途註定是如負重登山、舉步維艱。常想一二,就是心存感激,慶幸、珍惜人生中那如意的十分之一二,就能漸入淡泊之境。有人說:“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只有具備這樣的心境,才能處在一種智慧狀態,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蘇東坡“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千古名句,形象地揭示了一條普遍規律:不圓滿是自然界乃至人類社會的慣常現象。明白了這個道理,或許就可以“戰戰兢兢,即生時不忘地獄;坦坦蕩蕩,雖逆境亦暢天懷”。當遇到春風得意的人生順境時,我們就不至於忘乎所以而樂極生悲;當身處凄風苦雨的人生逆境時,我們就能心平靜氣而坦然處之。人有時會產生失落感,這是因為沒有找到正確的參照物,如果換一個角度風景就大不一樣,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英國思想家羅素,上世紀20年代初來到中國四川,意在幫助民眾解除病痛、獲得幸福。在乘竹轎上峨眉山時,他發現累得滿頭大汗的轎夫們絲毫沒有怨氣和煩惱,反而很樂觀和風趣。羅素陡然心生一絲慚愧和自責,我憑什麼去寬慰他們,憑什麼認為他們不幸福?坐轎子的人未必是幸福的,抬轎子的人未必是不幸福的。人生之幸福,在每個人的心中,認為自己幸福的人才是幸福的。有人講:“快樂就是身體的無病痛和靈魂的無紛擾”;也有人認為:“有書真富貴,無病大神仙”;還有人主張用減法求快樂,人生路上搶先一步不一定會有“會當凌絕頂”的美景,後退一步或許會有“海闊天空”的意境。有人這樣評論比爾・蓋茨:最聰明的地方不是他做了什麼,而是他沒做什麼。台灣學人南懷瑾說:“宇宙間的一切道理,都是一增一減,非常簡單。”生活中做減法遠比做加法難,做好了有助於我們成就大業。

  正確對待進退升降。有人講,做人之難,從官場可窺見一斑:當不了官,難;當了官升不上去,難;由官而民,更難。因此,蘭州五泉山公園有副對聯:“高處何如低處好,下來還比上來難。”現在,面對個人的進退去留,有些同志總是心緒不寧,甚至無心工作,跑官要官,爭權奪利。黨和人民事業需要各方面的優秀人才,應該說,為官也是事業的需要,但不能把當官看得過重,看成是惟一的出路。為官要憑素質、走正道,不投機鑽營。跑來要來的官,當著有什麼意思?能不能當官,不僅有個人素質問題,還有機遇問題。當下,官場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為了班子建設的加強,結構比例的優化,年輕幹部的成長,總是需要一些人作出犧牲的。碰到了這種情況,應當想得通。花開自有花落時,萬物都有始有終,領導幹部手中的權力也是暫時的,離退休了,沒權了,理當順其自然、坦然對待、泰然處之。有進就有退,有上就有下,這是自然規律。為官需要有這樣一種心態。我們內心有一團火,就能釋放出光和熱,照亮和溫暖周圍;內心若是一塊冰,即使融化了,仍然是零度。總之,心境和諧,就會志存高遠,知榮明辱,奮勇爭先而不計名利,品德高尚而不孤芳自賞。心境和諧,就會剛正不阿,與人為善,磊磊落落,如月皎然,健康長壽。

  (作者為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組織部長)
心境決定生存質量,心境是人身的健康之源和長壽之根


-------------------------------------------------------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