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在網上提問有關於中藥服法的問題,易德軒小編針對這個問題為你提供相關養生知識的問題解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當醫生給病人開中藥處方的時候,有時候在處方中某味中藥的後面用擴號寫着先煎、後下、包煎、烊化或沖服等字樣,或者是醫生用口頭囑咐病人在煎中藥時某某味中藥先煎、某某味中藥單煎或烊化等,那麼,為什麼有些中藥需要特殊煎煮製做呢?原來,中藥都是由不同種類組成的。
這些中藥種類中有的屬礦物質類如靈磁石、黛赭石、芒硝、生石膏等。有的是動物的背殼、骨骼、化石等。這兩類中藥中的有效成分很不容易煎出來,因此,醫生在開處方時常註明先煎。以便煎的時間長,能把葯中的有效成分都煎出來。還有一些中藥毒性較大,如附子、生半夏、馬錢子等,這些藥物煎的時間長一些可以減少其毒性。
一些屬於植物的花、恭弘=叶 恭弘等類藥物中的有效成分很容易揮發掉,如木筆花、芥穗、薄荷、藏紅花等宜後下,否則煎煮時間過長,葯中的有效成分很容易被破壞掉。介於以上二者之間的植物根莖類藥用一般的煎煮時間即可。
一些名貴中藥如人蔘、硃砂、麝香、三七、蛇膽、蟲草、鹿茸等宜單煎或研細沖服,否則易造成浪費。
一些微小粒種子類中藥如車前子、葶歷子、海金砂等宜將這些藥用布包起來煎,否則易形成粥狀而不易將葯汁濾出。
還有一些中藥是用動物的角、皮器官等熬制而成的膠狀物,如阿膠、鹿角膠、鹿胎膏等,這些藥物宜烊化服用。
吳茱萸外敷治五種小兒常見病
治小兒咳嗽取吳茱萸、白芥子、桃仁、巴豆等,共研細末後備用。每次取12克,用米醋調為糊狀敷於雙足湧泉穴,每天換藥1次,有化痰止咳之功效。
治小兒口瘡取吳茱萸,研末後用食醋適量調為糊狀,外敷於雙足湧泉穴,每晚換藥1次,有引熱下行之功效。
治小兒發熱取吳茱萸、山梔子,研末後用食醋調為糊狀,外敷雙足湧泉穴,每4小時換藥1次,連續用藥2-3天,有清熱平肝、引熱下行之功效。
治小兒嘔吐取吳茱萸,研末後用食醋或蛋�[調為糊狀,外敷於雙足湧泉穴,有溫中止嘔之功效,一般貼后1-4小時可止吐。
治小兒夜啼取吳茱萸、五倍子、麵粉、硃砂。將上藥共研細末后,加水適量調為糊狀,外敷於雙足湧泉穴及肚臍處,每天換藥1次,連續敷3-5天,可寧心安神。
治小兒腹瀉取吳茱萸、五倍子,共研末後備用。使用時取葯末10克,用凡士林調為膏狀敷肚臍上,膠布固定,有溫中散寒、收斂止瀉之功效。每天換藥1次,一般3-6個小時可起效,2-3天可愈。
中藥為什麼有先煎、後下、包煎、烊化和沖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