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男女,血虛的人,需要了解“三個預防,四個調理”。
血虛,是中醫養生里最常見的一種“不足”。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聽到身邊的朋友會說“自己有點血虛”,比如面色萎黃,失眠多夢,驚悸煩悶;如果是女性朋友,生理期的變化會更明顯一些,比如經量變少,經期縮短等等,甚至提前進入更年期。因此,及時調理血虛,無論男女都是非常重要的。
從中醫來看,血虛對身體活動影響很大。一是因為“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血虛則氣虛,氣血雙虧,生命活力隨之下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體質弱;二是血屬陰分,血虛容易引起虛火上浮,火灼於上,容易出現骨蒸盜汗、五心煩熱等陰虛生熱的現象;三是血虛也是陰津不足,因為“陰陽互根”,時間久了,也會影響陽氣。
那麼,我們在生活中如何預防血虛?我認為有如下三個方面需要注意:
1、養好脾胃:《景岳全書》說:“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而來,生化於脾”。《醫碥》又說:“胃中水谷之清氣,借脾之運化成血,故曰生化於脾”。所有這些,都說明氣血的生成,需要一個強健的脾胃。因此,中醫把脾胃當成“後天之本、生化之源”。
如果中焦脾胃虛弱,則不足以運化水谷精微,最容易引起血虛。而脾胃屬土,喜甘。所以甘味能養脾胃。甘味屬土,土主化,化氣旺而血自旺,所以養好脾胃最適合“甘養”。比如飴糖、紅糖,都屬於甘養脾胃之物。
晨起后喝些生薑紅糖水,辛甘化氣,既能養血,還能養陽。有“土經土穴”之稱的足三里,最能調補脾胃,脾胃旺則氣血自旺。足三里為強身健體的第一大穴,藥王孫思邈曾說:“一切病皆灸足三里三壯”,其實也是取足三里健脾生血之用。
2、柔肝養血:肝主藏血,而肝“體陰而用陽”,“怒”使人體的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況且“怒”傷肝,“怒”是引起肝病的重要誘因。因此生活中要盡量避免發怒生氣,尤其肝本來有點不好的人,一定要保持心情和暢。
《素問・五藏生成》說:“肝受血而能視”。醫聖張仲景提供了一個柔肝養血的葯膳,對體虛神疲、形體寒冷的惡人比較適合,女性朋友生理期之後也可以適當進食:當歸生薑羊肉湯,適當加一小勺黃酒燉煮,吃肉喝湯。
3、避免耗血:所謂耗血,是直接耗損氣血的行為。生活中也有很多耗血的不良習慣,需要我們及時避免。比如“久視傷血”、“熬夜傷血”,過於辛辣的食物,都有損耗陰血之嫌,應該盡量避免。
上面說的是防止血虛發生的三個方面,那麼,如果已經有了點血虛怎麼辦呢?
一般來說,血虛既成,還是以脾胃運化水谷生成氣血為好。只要脾胃強健,人有“胃氣”,氣血自然可以慢慢恢復。也就是說只要能吃飯,脾的運化正常,慢慢也就恢復好了。因此,對於既成的血虛,調理起來就在於:養護胃氣、促進脾運兩個方面。
1、養護胃氣:所謂養護胃氣,通俗點說就是能吃飯。“人是鐵飯是鋼”,如果飯都吃不下去,談何補益調理氣血?比如山楂、茯苓、雞內金、麥芽之類的食物,能改善食慾促進消化,對養胃是比較有好處的。
2、促進脾運:健脾益氣,促進脾運化水谷精微生成新血,這是在養護胃氣的基礎上才能達到的。食慾好了,吃飯香了,如果還有點血虛,則可以從這方面着手考慮。注意一個關鍵詞“運”,也就意味着脾氣機的升散。一般以香散健脾為好。因為“香能醒脾”嘛。比如黃芪党參山藥等,都是健脾益氣,促進脾運的不錯食物。
總之,血虛的原因很多,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首先不要耗損氣血,其次注意飲食調理,保持情志舒暢,少思少慮,心情舒暢。女性朋友生理期更要適當注意養護。
此外,生活中多有耗損氣血的習慣,比如熬夜、久視、玩電腦手機、飲食生冷寒涼損傷脾陽、過度用腦思慮等,這些習慣成了很多人的“常態”。這或許也是現在“血虛”常見的原因,需要我們引起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