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養生 正文

中醫養生男女有別隨晝夜晨昏而靈活調理身體的養生要點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中醫養生

  什麼是五行呢?

  五行是依據中國數千年來實踐經驗歸納的由木、火、土、金、水為符號的五行理論,它深刻的描繪出人體器官之間的相關性,這是大自然的五行,它代表人體的五個臟器,和五行是什麼關係呢?

  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有五臟就有六腑,五臟和六腑是經絡關係。

  肝為經,膽為絡,心為經,小腸為絡,脾為經,胃為絡,分泌系統是胰腺,肺為經,大腸為絡,腎為經,膀胱為絡,肝為經,膽為絡,肝膽相照,相互影響。心為經,小腸為絡,食物中營養,水分經小腸吸收後進入脾臟輸入肺,另一部分進入腎輸入膀胱,當心有火時,會使小腸受熱,受熱后的水分進入腎輸入膀胱,會出現尿熱,尿痛,甚至尿血的現象,如果久治不愈時,就考慮調理心臟等。

  脾為經,胃為絡,胃是容納食物的,象一個發酵器,脾象蒸餾器,提煉輸送,二者配合,將營養輸送到全身,由於經絡影響,胃寒脾受濕,脾受濕困胃,所以胃功能減退。肺為經,大腸為絡,肺受寒時,會出現腹瀉,時間久了會出現咳嗽的現象,肺有火時,會產生便秘,便秘久了會使毒素二次吸收,加重肝的負擔。腎為經,膀胱為絡,腎功能不全的人會出現膀胱炎,結石等。

  在五行中,大家都知道,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臟裡邊就是說肝好-心就好,心好-脾就好,脾好-肺好,肺好-腎好,腎好-肝更好。有相生就有相剋,在五行里隔位相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臟里就是肝不好克脾,肝是幫助膽分泌膽汁兒的,肝功能不好時,立即對脾有一個壞影響,使食慾減退,厭油膩,腹脹,胃脹,所以肝大脾就大。

養生美容小常識

  脾克腎:脾有生化氣血作用,當這個功能差時,立即對腎有一個壞的影響。

  腎克心:比如心臟病,治了幾年,幾十年,最後還是死於心臟病,也就是西醫忽視了腎克心的道理。

  心克肺當心有火時會出現胸悶氣短,前胸痛,因為心克肺,是相互制約的。肺克肝:肺有火時,肝火更旺,反過來就困擾着肺。

  從相剋的理論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當一個臟器有病時,其他臟器就會受到連及傷害,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有病,並且在短期內不能治癒,就會變成慢性病進入惡性循環,惡性循環的發展過程就是相剋的連續,這樣舟而復始的相剋,就會使所有的臟器受損,功能降低,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一種或同時出現幾種病症,也就是中醫所說的五行不協調,陰陽不平衡。而健康就是體內成分之間的適當平衡,一個人只有身體平衡了,人才會直立地站在五行(自然界)當中。

  當一項機能特別突出的不足,就破壞了和諧,失去了平衡,就形成了疾病,那麼有病就要有葯醫,下面就把我們公司最基礎,具有代表性的增建口服液介紹給大家,它具有既神奇又看似平淡的功效。

  我們還可以通過顏面望診來觀察舟圍人的健康狀況。

  從五竅,五體,五志,五味,五色來表現:

  肝開竅於目:肝臟不好眼睛乾乾澀澀。

  心開竅於舌:心臟不好的人影響中樞神經,吐字不清。

  脾開竅於口唇:脾胃不和,口淡無味,口唇無光澤。

  肺開竅於鼻:肺功能不好,會引起鼻塞,鼻炎,鼻竇炎。

  腎開竅於耳:腎功能不好會引起耳鳴,耳聾,中耳炎,鬧耳底。

  五體:

  肝主筋和指甲:久走傷筋,,筋傷肝衰,肝好筋自然柔軟,肝不好腿抽筋,指甲有豎紋,不光滑。

  心主臉:心臟不好的人早晨起來臉浮腫。

  脾主肌肉:脾胃不和,肌肉就不發達,四肢無力。

  肺主皮毛:肺功能不強,頭髮乾燥,汗毛孔粗,皮膚無光澤。

  腎主骨:腎功能不強時,影響骨骼健康。

  從五志來看:情緒會傷肝,怒則傷肝脾氣暴躁,控制不了天氣,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緒。

  心:喜則傷心,注意心情,樂極生悲,不要去那種過於激動的場合。

  脾:思則傷脾。現在來自個方面非壓力很大,情緒緊張,思慮過度,導致脾胃不和,消化不良,面黃肌瘦。

  肺:悲憂傷肺,中國四大名著《紅樓夢》中林黛玉,悲也悲,喜也悲,悲傷過度,不停咳嗽,時間久了開始咳血,形成肺結核而死。

  腎:恐則傷腎.驚嚇刺激腎功能膀胱內氣功能不好您就說:嚇得屁滾尿流.

  五味:

  肝功能不好的人少吃酸的美味不可多用.

  心臟功能不全的人少吃苦的苦味入心苦的在血管里不易流動.

  脾功能不強的人少吃甜食甜味入脾影響消化.

  肺臟功能不強的人少吃辛辣的食物辛辣入肺.

  腎功能不強的人少吃鹹的鹹味入腎鹹味過重傷腎美味不可多用.

  五色

  肝功能不強的人臉色發青.

  心功能不強的人臉色發紅(高血壓的人臉色發紅)

  脾胃不和的人臉色發黃無光澤.

  肺臟功能不強的人臉色發白(結核的病人過午發燒臉色發紅)

  腎功能不強的人臉色發黑因為腎過濾毒素的.如腎臟不好毒素慮不出去反射到臉上所以臉色黑.

  肺,大腸為金.肝,膽為木.腎,膀胱為水.心,小腸為火.脾,胃,胰為土.五行相剋相生.治療疾病不可單一入手.其方法(包括調養),每種疾病至少二十五種,應擇優,排好順�.分階段治療.

  人體的發病因素

  1.情緒人是有思維,有感情的,人的情緒變化會對健康有明顯的影響.2.氣候氣候是影響人體健康的又一因素.3.飲食(1)偏食(2)傷食(3)停食4.濫用藥物.5.環境污染主要指水質,空氣,噪音.

  五髒的生理(腎)

  腎中醫認為腎的功能是藏精生髓生骨為生育發育之源又主納氣主水開竅於耳及二陰其華在於發.1.血液循環的過濾器.2.腎主生殖.3.腎主水(泌尿).4.腎主骨生髓,通於腦"其華在發".5.腎納氣人體呼吸雖然是肺所生,但吸入之氣必須納於腎.6.�膀光.7.腎開竅於耳及二陰.

  五髒的生理(肝)

  肝中醫認為肝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主筋,開竅於目,其華在爪.1.主免疫,肝有解毒功能.2.肝藏血,肝是血液的儲存器,向心臟供血.3.主謀慮,考慮判斷事情的跑力與肝膽有關.4.主筋,其華在於爪.久走傷筋,筋傷肝衰.5.開竅於目由於肝膽經絡走向眼睛,肝膽有病變會影響眼部.6.消化膽汁是由肝臟分泌進入膽囊和十支腸,幫助腸道消化吸收營養.病變出現上逆苦水,消化不良,胃脹,腹脹.7.絡膽出現膽結實,膽囊炎等.

  五髒的生理(脾)

  脾中醫所指的脾,主要指消化吸收功能而言,脾主暈化通血,主肌肉及四肢,開竅於口,其華在於唇.1.脾與胃有經絡關係,胃是容納與腐熟食物.脾是吸收輸送營養到心,肝,腎,胃,肺,大腦和四肢.2.脾生血主運化,它將營養輸送到血液中.3.脾通血脾臟有統攝血液在血管中流動的跑力.4.脾主肌肉脾健康肌肉發達有力.5.脾主四肢功能好,四肢有力.6.脾向全身控制提供水液.脾臟輸布功能紊亂全身浮腫.7.絡胃胃寒則脾濕.

  五髒的生理(肺)

  肺肺是宰相,開竅於鼻,配合心控制全身,也參与意識活動,憂悲易傷肺.1.主呼吸.2.通調水道.水道不通會出現浮腫.3.主皮毛皮毛感受到氣溫,疼痛首先反射到肺.4.絡於大腸.

  五髒的生理(心)

  心中醫認為心主血脈,為人體血液動力所在,並認為心主神志,開竅於舌,其華在面.1.心是推動血脈運行的臟器,屬火,是泵.它的功能出現問題,整個五臟六腑都出現問題.2.主思維每個臟器與神經都有關係.古人把神賦予心,由陰氣,陽氣相互作用而成,精神體現人的意志.把魂賦予肝,魂是隨着精神而活動叫靈魂.如:痰迷心竅---癲癇(西醫).3.心主汗,汗為心之液.過多的流汗會導致心臟衰竭.自汗,盜汗,手足潮濕也說明心臟有病變.4.心開竅於舌心有病變在舌反映抽敬.舌為心之苗.心血不足舌質淡白,心火旺(上)則舌質紅,甚至舌體糜爛.心血淤滯舌質紫暗或現瘀點,瘀班.5.絡小腸心有火使小腸受熱,受熱的水分進入膀胱.出現尿痛,尿澀,尿熱甚至尿血.

  六腑的生理(膽)

  膽附於肝.內藏"膽汁",膽汁注入大腸,促進食物消化.膽氣與人的精神情志有關.驚悸,失眠,多夢,等精神情志癥狀,也從膽方面治療.膽病:嘔吐苦水,膽液外溢身,面目發黃等癥狀.

  六腑的生理(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

  1.胃胃主主受納,腐熟水谷.中醫稱胃:山谷之海.胃謂後天之本,人以胃氣為本.胃氣不衰病愉快.2.小腸小腸分清濁.清為精養.濁為糟粕.吸收精養,經脾輸送身體個部分利用,剩餘水.下輸膀胱.小腸病變,影響消化,小便異常.3.大腸大腸接受小腸下注物.大腸虛:腸鳴,大便瀉等.大腸實:大便秘等.4.膀胱膀胱是人體水的代謝器官之一.津液通過下焦陽氣,而為尿排除體外.5三焦三焦總司人體汽化,水谷精微生化精養,水液代謝.上焦司呼吸主血脈,謂氣.中焦熟水谷,吸精養通肺化生營血.下焦分清濁.

  五髒的病變反映

  1.腎:腰酸腿痛,腿沉,小便不順,下肢浮腫,頭暈,耳鳴,性冷淡,高血壓,不育症,結石,炎症,關節痛,呵喘不止.2.肝:口乾苦,耳鳴,聾,偏頭痛,手腳抽筋肝區痛沉,易怒,多疑,噁心,嘔吐,易感冒,經期不正常,行走不穩等.3.脾:口臭酸,食慾退,愛睡,頭身沉重,皮膚瘙癢,胃反酸,隱痛,口,鼻,牙出血,便血,大失血等.4.肺呵喘,咽干,多痰,浮腫,口鼻皮膚乾燥,呼吸無力,大便干稀不定.5.心:胸悶氣短,心率不齊,胸心痛,失眠多夢,多汗,眩暈,口舌青紫,心悸,口舌生瘡.

  五臟病變臉部的反映

  1.腎:顴骨到耳之間,到下巴為腎反射區.2.肝:鼻樑中段和兩側為肝膽反射區.3.脾:鼻子尖是脾,兩側是胃.4.肺:前額和兩眉中間是肺.5.心:額頭,兩眼間是心,心血官反映區.6.小腸:鼻翅到眼外角是小腸.7.大腸:鼻翅兩側大腸.8.腦:兩眉間.9.生殖系統:上下嘴唇.10.心壓力:印堂上.突發變化有病變,顏色發白,黑斑,紅,膿包,紅絲等.

  內分泌(激素)

  1.甲狀腺:喉部.調節新陳代謝,生長發育等基本生理過程.2.甲狀旁腺:棕黃色大豆大小的小體.調節鈣代謝.不足,血鈣下降,手足抽筋.亢進易骨折.3.腎上腺:4.腦垂體:生長素.催乳素.黑色細胞刺激素.促激素.5.松果體:7歲后萎縮,具有抑制性成熟.6.胰島腺:控制碳水化合物的代謝.7.生殖腺.激素,黃體(女).

  不要保持一種姿勢

  人體的坐、卧、站、走、看、思六種本能,不能勞累過度,否則會影響健康。

  久坐傷肉:長坐不動,血液停滯,會使臀部以及下肢肌肉纖維萎縮,引起肌肉伸縮無力。同時長坐還影響消化器官正常功能,形成消化不良,胃滿漲氣,食慾不振,導致胃疾。

  久卧傷體:長期卧床不起,嗜睡不動易使新陳代謝功能低下,精神萎靡不振,無精打采,疲倦不堪,全身無力。

  久站傷骨:長站會影響下肢靜脈血流上行迴流不暢,極易引起下肢靜脈曲張和足部麻木,還可出現足背面浮腫。由於長站,關節僵直,關節不活,腰背酸痛,重者還會引起關節炎的發作。

  久走傷筋:飯後散步,對身體有益。但徒步長走,會造成下肢關節韌帶過度疲勞,引起韌帶拉傷等癥狀,尤其是老年人更易產生此類情況。

  久看傷血:看書看物時間過長,會使眼肌和視網膜疲勞。眼肌麻痹,視物不清,模糊重影,中醫稱曰“目矚肝”、“肝藏血”,故謂之肝血不足,長看傷血也。

  久思傷神:長思會頭暈痛,影響睡眠,造成神經衰弱等症。

  並不令人費解的五行學說

  有朋友問:你總是說這個穴屬火,那個穴屬水,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屬水屬火的究竟是怎麼規定的?“金、木、水、火、土”,這是中醫的五行學說。有不少人反對該學說,或言之為封建糟粕,故弄玄虛;或說其牽強附會,不符科學。對我而言,五行學說是祖先留給後人的思維工具,用來學習中醫,方便順手,就像我們吃麵條用筷子好使,何必非要換成叉子呢?

  按照五行學說,肺、大腸屬金,心、小腸屬火,肝、膽屬木,脾、胃屬土,腎、膀胱屬水,心包、三焦也屬火。某條經絡上的穴位,一方面同屬於這條經絡的屬性,如肺經的穴都有肺經的“金性”;另一方面,每條經還依五行(金、木、水、火、土)各自構成五個特定穴(井、滎、俞、經、合),叫“五輸穴”。輸就是“傳導”的意思,古人最善比喻,把經絡的傳導比喻為水流從小到大,從淺入深的變化過程。下面簡單說一下“五輸穴”各自的含義。

  “井”穴多位於手足之端,如肺經的少商穴和脾經的隱白穴。“井”就是水的源頭,“井之為義,汲養而不窮”。

  “滎”(xing)穴多位於掌指或跖(腳掌)趾關節上,如肺經的魚際穴和脾經的大都穴。“滎”的意思是迂迴的小水,像山溪細流。

  “俞”(shu)穴多位於掌腕或跖關節部,如肺經的太淵穴和脾經的太白穴。“俞”是灌注的意思,像山泉的瀑布,傾瀉而下。

  “經”穴多位於腕踝關節以上,如肺經的經渠穴和脾經的商丘穴。“經”是主道,像寬廣的江河,暢行無阻。

  ⊙魷”穴多位於肘膝關節附近,如肺經的尺澤和脾經的陰陵泉。⊙魷”喻做江河之水匯入大海。

  井穴多位於手足之端,如少商穴和隱白穴;滎穴多位於掌指或跖趾關節上,如魚際穴和的大都穴。俞穴多位於掌腕或跖關節部,如太淵穴和太白穴;經穴多位於腕踝關節以上,如經渠穴和商丘穴;合穴多位於肘膝關節附近,如尺澤和陰陵泉。

  五輸穴以“井、滎、俞、經、合”來說明經氣由四肢末端向心臟方向流注於肘膝關節,經氣由微至盛,由淺入深,匯入臟腑的過程。五臟(心、肝、脾、肺、腎)所主的經絡叫“陰經”,六腑(小腸、大腸、膀胱、膽、胃、三焦)所主的經絡叫“陽經”。不管是陰經還是陽經,都有其各自的五輸穴,各自的屬性也完全不同。陰經的“井”屬木,“滎”屬火,“俞”屬土,“經”屬金,⊙魷”屬水。而陽經的“井”屬金,“滎”屬水,“俞”屬木,“經”屬火,⊙魷”屬土。對於這些屬性,其實大家可以不必強記。“五輸穴”在一條經絡中的功能,就像是一個公司里不同部門主管的作用,中醫經典《難經》上說:“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

  井主“心下滿”,是指胃脘部痞滿,鬱悶之症。五臟六腑皆有可能成為“心下滿”的原因,如果因脾胃不和引起,可刺激脾的井穴“隱白”,胃的井穴“厲兌”。若因肝氣鬱結引起,可刺激肝經的井穴“大敦”。若因大便不通引起,可刺激大腸經的井穴“商陽”。

  滎主“身熱”,身熱可理解為“上火了”,如發燒,咽喉腫痛,可選肺經滎穴“魚際”。口瘡,小便短赤,可選小腸經滎穴“前谷”。口臭,大便燥結,可選胃經滎穴“內庭”。心煩不眠,五心煩熱可選心經滎穴“少府”。牙齦腫痛,眼紅赤,可選三焦經的滎穴“液門”。各經絡的滎穴可以配合使用,去熱功能效果更佳。

  俞主“體重節痛”,“體重節痛”是指渾身酸懶,身體倦怠,關節疼痛。如膝關節腫痛,行走困難的,可選肝經俞穴“太沖”,膽經俞穴“足臨泣”,上肢關節痛,可選肺經俞穴“太淵”,心包經俞穴“大陵”。白天倦怠嗜卧,無精打采,可選脾經俞穴“太白”,腎經俞穴“太溪”。若是感冒引起的肢體酸痛,可選膀胱經的俞穴“束骨”,胃經的俞穴“陷谷”。俞穴具有健脾去濕,舒筋活絡,祛風止痛的功效。

  經主“咳喘寒熱”,“咳喘寒熱”是說經穴善治咳喘之症,且無論是寒性、熱性以及陰虛、發熱的咳喘,都可選擇經穴治療。《內經》上說:“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如外感咳嗽,可選肺經的經穴“經渠”和膀胱經的經穴“崑崙”;腎虛的咳喘,可選腎經的經穴“復溜”;肝火旺引起的咳嗽可選三焦經的經穴“支溝”;肺氣不足的咳喘,可選脾經的經穴“商丘”。經穴有清肺化痰,理氣鎮咳之效,平日可作為保養肺臟和預防咳喘的要穴。

  合主“逆氣而泄”,若胃氣上逆則嘔吐,可選胃經合穴“足三里”;膽汁上逆則嘴苦,可選膽經合穴“陽陵泉”;肺氣上逆則咳喘,可選肺經合穴“尺澤”;脾虛便溏腹泄,可選脾經合穴“陰陵泉”;腎虛遺尿,遺精,可選腎經合穴“陰谷”。《靈樞・四時氣》中說:“邪在腑取之合”;《內經・咳論》說:“治腑者治其合”,都是在強調合穴善治臟腑之病。

  五輸穴的效用非常廣泛,這裏只是簡單地略述其皮毛,讓大家有一個簡單的印象。知道了穴位的五行,就可以試着用在日常保健上了。如肺經的太淵穴,是俞穴,屬土,肺經屬金,正好是“土生金”,又如脾經的商丘穴,是經穴,屬金,脾經屬土,也是“土生金”。這兩穴合在一起來用,補肺健脾,功效顯著。有人總說買不到參苓白朮丸,而這太淵與商丘就是免費的參苓白朮丸。

  學會了五輸穴的用法,您可以靈活地搭配出許多免費的中成藥來。而且是最正宗且無毒副作用的良藥。不要着急,穴位很多,但不用一下子都掌握,學中醫,一定要一點一點滲透進去。中醫的精髓,是一種思想,是一種文化,是一種精神,是一種人性化的科學,需要靈感,需要領悟,需要身心交融,更需要寬大的胸懷。

  類別:黃帝內經講義|評論(0)|瀏覽(1)從五行的角度查找臟腑的病因2009年02月27日16:24從五行的角度查找臟腑的病因根據宇宙八大規律規律之一“五行生克制化律”,在五行之間,都存在着相生相剋的微妙關係。我們生命的各維層之間也同樣存在五行相生相剋的制化關係。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

  五行生克制化圖

  1、從五行的角度查找臟腑的病因

  從中醫的角度來講,腎屬水,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按照上圖箭頭所指五行的順�,逐一相生,隔一相剋。按照這一生克規律,在特醫臨床實踐中,無論是診病治病,都可以從五行生克的程�上進行診治。

  例如:一個人腿痛,是由於腰椎和尾椎不通引起的,腰椎和尾椎不通,又是因為腎不通,腎不通根又在肺上(金生水),肺不通根又在脾上。一個腿痛的問題,結果查找到脾上,這樣才能找到根本的病因。如果從表象上看,病雖然是在腿上,但是,如果只從表象上來治腿,就不會取得較好的療效。只有從五行的生克關係上去查找病因,才能從根本上準確地找到病根。治病的程�也是如此,要想治好腿部的疾病,可能先要從脾治起,然後治肺、腎,最後才治腿。

  又如:對於心臟病患者,心屬火,木生火,要想治好心臟,就先要查肝(肝屬木),繼續查腎(水生木)。所以,要想調好心臟,也可能先要治腎和肝,最後才治心臟。這樣才能取得較徹底的療效。

  2、把“五行生克制化線”與“生命層次控制線”融為一體的辯證施治

  前面我們已經講述了“生命層次控制線”的辯證施治程�,在此又講述了“五行生克制化線”的診治程�。下面講的是,如何把這兩條線融為一體的辯證施治方法。

  (1)五行在脈輪層次的應用

  通過特醫臨床實踐證明,人體最重要的脈輪位置都在脊椎兩旁的俞穴上,所有的經絡和內臟都由這些俞穴對應的脈輪所控制。比如,心俞控制着心經及心臟;腎俞控制着腎經及腎臟。如果想治療心臟,首先要治通心俞及心經,這是按照“生命層次控制線”的程�來治療。如果把“五行生克制化線”與“生命層次控制線”融在一起運用,從俞穴這個層次上就得出以下程�:

  例如,心俞(火)不通,要查測肝俞(木生火)是否通暢,肝俞如果也不通,還要繼續查測腎俞(水生木)是否通暢。

  又如,肺俞(金)不通,先要查測脾俞(土生金)是否通暢,如果脾俞也不通,還要繼續查測心俞(火生土)等俞穴。

  治療的程�也是如此,如上例心俞不通,就可能先要把腎俞治通,然後治通肝俞,最後才治心俞。

  (2)五行在經絡層次的應用

  當所要治的脈輪通暢之後,按照“生命層次控製圖”的程�,下一層次是調理經絡。在一般情況下,當脈輪通暢之後,它所對應的經絡就會自然通暢,如果還不通,此時就需要再對經絡進行調理。調理經絡也同樣按照“五行生克制化線”的生克關係來調治。

  例如:肺經(金)不通,按照五行的相生關係應該查測脾經(土生金)是否通暢,如果不通,還要繼續查測心經(火生土)是否通暢。

  對於經絡的治療也是按照五行的相生關係來逐一調治。比如上例,肺經不通,按照查測后的結果,就可能先要調理心經,再調理脾經,最後再調理肺經。這樣治療方法,等於在疏通河道時,只有先疏通上游,然後再疏通下游的程�,才能得到較好的療效。

  在我們的飲食中,五味也對應五行及五臟,辣味入肺,鹹味入腎,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甜味入脾。根據這一原理,當肺埸能過高堵塞時,就應該少吃辣椒,如果仍多吃辣椒,就易加重病情。如果脾臟不好,就應該少吃甜食,如果仍多吃甜食,就易加重病情。其它各味皆應如此注意。

  另外在判斷病因時,還要考慮到心理對應五行的關係,例如:脾有病,一般是因為思慮過多或愛吃甜食,以及心臟有病,火不生土;肝臟有病,一般是因為愛生氣發怒或愛吃酸食,以及腎臟不好,水不生木;心臟有病,一般是因為愛緊張、提勁或愛吃苦味食品,以及肝臟不好,木不生火;肺有病,一般是因為愛悲傷或愛吃辣椒,以及脾臟不好,土不生金。還有平時飲食經常過量,造成實火,由火克金,氣往上頂,肺氣不能下行,引起咳嗽、咽炎以及痰多,如有這些現象,以節食或辟穀療效較快;腎有病,一般是因為肺有病或愛吃過鹹的食品;以及膽小常受驚嚇,恐懼;還有就是淫慾過望,房事過多;另外就是打一些消炎針造成的腎衰。

  以上講得雖是“五行生克制化線”,但同時又與“生命層次控制線”融合在一起進行診病和治病,這就是從多維層全方位的角度來處理疾病,而不是吶痛治吶。這種辯證施治的方法,可使人類在診治疾病的領域里向前邁進一大步。

  三、人體氣路循行線

  在特醫臨床中發現,人體的各個臟腑都會自動產生不同的氣和光。一但某個臟腑堵塞不通,這個臟腑之氣就運行不暢。而且還發現,人體的炮氣是按照后升前降的循環路線運行的。當把人體的腎氣調出之後,腎氣就會自動沿着脊背向上運行。當把人體的肺氣調出之後,肺氣就會沿着胸腑部自動向下運行。因此,在人體中形成了一個后升前降的氣路循環線。在這個氣路循環線上,無論吶一個部位不通,就會造成這個氣路循環線的不順暢。

  臨床中還發現,在這個氣路循環線上,最重要的是腎和肺,腎氣向上行,肺氣向下行。因此,肺氣和腎氣是決定人體氣路循環運行的關鍵臟腑。

  臨床中還發現,腎臟抽敬的氣是涼氣,心臟抽敬的是熱氣,這一涼一熱的兩種氣只有達到平衡時,人體的體溫感覺才能平衡。如果心氣過熱,腎氣較虛,人體就會造成陽盛陰虛,產生熱症上火。如果腎氣過望,心氣過虛,人體就會產生陰盛陽虛,形成寒症。根據以上臨床實踐證明,人體氣路循環是否能夠通暢運行,與各臟腑之氣有着密切的關係。

  在人體氣路循環線上,如同一環形的水渠,無論吶一個部位堵塞,都會造成這個循環線的不暢。因此,要想使全身各部位都能保持通暢無阻,就不能只從某一個部位的通與不通來考慮問題,要從這個氣路循環線的整體來考慮問題和處理問題,才能得到全身的通暢。這也是一種全方位考慮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吶痛治吶的表象和局部的處理。

  根據以上原理,我們在治病的時候,不僅要把“生命層次控制線”和“五行生克制化線”融在一起來處理疾病,而且還要把“人體氣路循行線”也融合在一起來處理疾病,這樣才能在全方位多維層的高層次上全面地處理疾病,使疾病得到全面的控制,取得較好的療效,並在此基礎上使療效得到鞏固。

  綜上所述,使我們在原來對人體和疾病的認識方面有了一個全新的思路,這對於人類防治疾病思路方面,會由此而產生一個新的突破和飛躍,理的突破就是思維的發展,理通法自明。將會在此拋磚的基礎上引出無限的玉成。

  展望未來,人類在防治疾病方面,必將會形成中、西、特三醫結合的醫療體系,在世界完整醫學體系的組合中,將會使人類在醫療方面得到更大的收效和福報。

  五行疾病與臟腑

  五行疾病與臟腑疾病發生的原因是因為是身體的精、氣、血所對應的部分的不諧和引起的,在內是臟腑,在外是肢體。八字中干支五行生克中,干支太旺或不及,都是發生疾病的炮在原因。

  金主刀刃、刑傷;水主溺舟水而死;木主懸樑自縊;或遭毒蛇猛獸侵噬;火主夜眠顛倒、蛇傷、湯火傷;土主山石崩壓、泥陷牆崩。

  天干與內臟腑相關。有詩為證:

  甲肝乙膽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

  庚是大腸辛屬肺;壬是膀胱癸腎藏。

  天干、地支與外肢相關。有詩為證:

  甲頭乙項丙肩求,丁心藏脅己屬肚;

  庚系人臍辛為股,壬脛癸足自來求。

  子疝氣;丑肚腹,寅臂肢,卯目手,辰胸背,巳面齒,午心腹,未脾胸,申咳疾,酉肝肺,戌背肺,亥頭肝。肝乃腎家苗,腎乃肝之主。腎通於眼,膽藏魄,腎藏精,心藏神,脾藏氣。

  【木】命見庚辛申酉多的人,多見肝膽之疾,易驚、虛、怯、癆、嘔、血、頭眩目昏、咳喘、頭風、腳氣、癱瘓、口眼歪斜、風症、筋骨疼痛等疾。外主眼疾、皮膚乾燥、發少、損傷之患。女亦主墜胎、血氣不調等。小兒夜驚啼、急慢驚風、咳嗽等。《經》雲:筋骨疼痛,蓋因木被金傷。

  【火】命見水佳謦子旺地主小腸心經之患,內則顛瘋、驚風、斯啞、心痛、口舌生瘡、潮熱發狂;外則眼濁或失明、小腸走氣、毒瘡壞血;小兒痘疹;女人經血不止等疾。火命性燥。

  【土】命見木甲寅卯於旺鄉,主膽胃經受傷,內則反胃、氣噎、鼓脹、泄腹、黃腫、不能吃東西、嘔吐傷脾;外則皮膚乾燥和小兒疳積、脾疾、口舌生瘡、左手有毛病;土性主溫,多則淹滯,面色黃、精神不振。《經》雲:“土虛乘木旺之鄉,脾受傷論。”

  【金】命見火及巳午於旺鄉,主大腸肺經之病,主咳歐、孝喘、嘔吐、腸風痔痿、膽怯、失魂落魄、易疲乏、外則皮燥、爛鼻、鱗背、膿血等病。《經》雲:“金弱遇火炎之地,血疾無疑。”

  【水】命見土及四季旺月,主膀胱腎經得病,內症有遺精、白濁、盜汗、虛損、耳聾、傷寒、感冒;外有牙痛、疝氣、偏墜、腰疼、腎氣淋漓、吐瀉疼痛等疾;女人有胎崩、白帶等。水性屬寒,面紅或黑。《經》雲:“下元冷疾,只緣水值土傷。”

  疾病發生的原因是因為是身體的精、氣、血所對應的部分的不諧和引起的,在內是臟腑,在外是肢體。八字中干支五行生克中,干支太旺或不及,都是發生疾病的炮在原因。

  金主刀刃、刑傷;水主溺舟水而死;木主懸樑自縊;或遭毒蛇猛獸侵噬;火主夜眠顛倒、蛇傷、湯火傷;土主山石崩壓、泥陷牆崩。

  天干與內臟腑相關。有詩為證:

  甲肝乙膽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庚是大腸辛屬肺;壬是膀胱癸腎藏。

  天干、地支與外肢相關。有詩為證:

  甲頭乙項丙肩求,丁心藏脅己屬肚;庚系人臍辛為股,壬脛癸足自來求。

  子疝氣;丑肚腹,寅臂肢,卯目手,辰胸背,巳面齒,午心腹,未脾胸,申咳疾,酉肝肺,戌背肺,亥頭肝。肝乃腎家苗,腎乃肝之主。腎通於眼,膽藏魄,腎藏精,心藏神,脾藏氣。

  【木】命見庚辛申酉多的人,多見肝膽之疾,易驚、虛、怯、癆、嘔、血、頭眩目昏、咳喘、頭風、腳氣、癱瘓、口眼歪斜、風症、筋骨疼痛等疾。外主眼疾、皮膚乾燥、發少、損傷之患。女亦主墜胎、血氣不調等。小兒夜驚啼、急慢驚風、咳嗽等。《經》雲:筋骨疼痛,蓋因木被金傷。

  【火】命見水佳謦子旺地主小腸心經之患,內則顛瘋、驚風、斯啞、心痛、口舌生瘡、潮熱發狂;外則眼濁或失明、小腸走氣、毒瘡壞血;小兒痘疹;女人經血不止等疾。火命性燥。

  【土】命見木甲寅卯於旺鄉,主膽胃經受傷,內則反胃、氣噎、鼓脹、泄腹、黃腫、不能吃東西、嘔吐傷脾;外則皮膚乾燥和小兒疳積、脾疾、口舌生瘡、左手有毛病;土性主溫,多則淹滯,面色黃、精神不振。《經》雲:“土虛乘木旺之鄉,脾受傷論。”

  【金】命見火及巳午於旺鄉,主大腸肺經之病,主咳歐、孝喘、嘔吐、腸風痔痿、膽怯、失魂落魄、易疲乏、外則皮燥、爛鼻、鱗背、膿血等病。《經》雲:“金弱遇火炎之地,血疾無疑。”

  【水】命見土及四季旺月,主膀胱腎經得病,內症有遺精、白濁、盜汗、虛損、耳聾、傷寒、感冒;外有牙痛、疝氣、偏墜、腰疼、腎氣淋漓、吐瀉疼痛等疾;女人有胎崩、白帶等。水性屬寒,面紅或黑。《經》雲:“下元冷疾,只緣水值土傷。”

  心為首掌理身心活動

  舌象望診辨認心血管疾病

  記者?�\寶仁/報導

  至於心臟,向來為被認為人體最重要的臟器,現代醫學將心臟比喻為人體的馬達;藉著心臟壓縮的過程,將血液輸送至各器官細

  胞,因此心臟機能健全與否,直接影響身體各部位器官。

  李威練表示,中醫對心髒的看法,除了做為供給血液的器官外,更認為「心為一切之主」,不但主導血脈運行作用,還是人體生命活動與精神思維的重鎮,心血充足與否是影響個人思考、記憶力的重要因素,例如常用以增強學習記憶的「天王補心丹」,就是以「補心」為首。

  除了供應腦血循環外,中醫認為思慮與情緒也會影響心血供應狀況,例如心情沉重、感覺「心痛」時,往往出現胸口悶痛的癥狀,現代醫學發現情緒是影響血壓變化的重要因素,中國醫學則早在數千年前即有類似記載。

  「心開竅於舌」,舌頭的形狀、色澤、舌苔等情形,都與心髒的變化有關,近代中醫學者更研究發現,從舌象的望診即可辨認心臟血管疾病的變化,例如出現青絳舌現象,代表心肌缺氧、血液循環不良,即連腦中風的前兆,中醫也可藉由舌象的望診發現徵兆,進行防治工作。

  心血運行順暢與否,還須藉助足夠的「氣」來協助。中醫認為人體的元氣須經過肺的出入敷布,而中醫所稱肺臟,除了肺恭弘=叶 恭弘之外,還包括所有呼吸系統及皮毛。邱戊己表示,肺與心、氣與血相互作用,密切聯繫,肺氣的運行,與血液的調節有關,因此人體的氣血是否充足,可從心肺功能的檢測窺見一斑。

  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為目的,遵循陰陽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通過各種方法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如果您也想增強體質、頤養生命、延年益壽,那就趕快行動,牢記文中的養生要點及相應的經典語錄吧!

  1.男女有別

  經典語錄:男子屬陽,性多剛悍,以氣為本,又多從事體力勞動,耗氣較多,故養生調適多以益氣固陽為主;女性多柔弱,以血為先,養生調適宜補血而養陰。

  2.人生有�

  嬰幼兒期

  經典語錄:鑒於小兒的生理特點,以養護其“稚陰”、“稚陽”為要,即飲食用藥忌峻猛,慎用過於寒熱之劑,藥量宜輕而病癒即止。

  青壯年期

  經典語錄:此期可耐藥物,故調攝當視個人體質之偏而調理陰陽。

  老年期

  經典語錄:女子四十九歲左右,男子五十六歲左右,便開始進入生理功能減退、氣血陰陽不足的老年期。老年人的調攝,當以補為主,時時顧其正氣,方能使陰陽保持相對平衡,以達到健康長壽的趴的。

  3.順天時以養生

  經典語錄:一年四季中有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不同時�,生物界順此陰陽消長之機,而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生命節律,人亦當應之而護養陰陽。

  4.按月亮盈虧而補瀉

  經典語錄:中醫認為,人體陰陽、氣血、經脈的虛實變化,與月亮的盈虧有着密切的關係。月滿時陰陽氣血多實,則應少進補品;月虧時陰陽氣血多虛,則應少服攻伐峻猛瀉下之葯。

  5.隨晝夜晨昏而調攝

  經典語錄:清晨至日中陽氣生而盛,應順之而養陽,應在清晨適當進行戶外活動,使氣血調暢,有助陽氣生髮;日暮至夜半,陽斂而藏,人當少組就事,無擾筋骨,以顧護精血而養陰。

  6.按體質差別而補養

  經典語錄:不同的食物可以引起體質的不同,不同的區域、不同的種族都存在體質上的差異。體質的差異概括起來不外乎陰陽的偏盛偏衰,其攝養的原則,當辨體質之差別而補益陰陽,視個體之異,或補陰為主,或益陽為要。補陰助陽,益陽以配陰,就能“源泉不竭”,“生化無窮”,健康長壽。

  7.飲食養生須五味調和

  經典語錄:中醫稱脾胃為⊙鯰天之本”。凡養生者,無不以脾胃為根本,調攝之要,當健脾益胃,而飲食調攝又是健脾益胃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飲食調理時要注意忌饑飽、莫寒熱、宜清淡、避生冷、細咀嚼這些比較容易操作的事項。中醫認為,飲食之五味,與五臟各有其親和性。因此,飲食養生須五味調和,方能滋養五臟之氣,否則飲食過於偏嗜,則會導致營養不足,誘發多種疾病。

  8.運行氣血多運動

  經典語錄:人之氣血,貴在升降出入有常,運行不息。故善養生者,必調和氣血,使之舟流不息,而運行氣血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多運動。中醫運動養生的炮容極為豐富,種類甚廣,方法極多,如氣功、導引、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按摩、散步、慢跑、登山等。中醫對運動養生鍛煉講求意、息、行動的和諧統一,即意守、調息、行動的協調統一。同時,強調運動養生也要講究適量,不可過勞,否則會有害於健康。

  9.平性怡神養天年

  經典語錄:人之情志活動,與氣機密切相關。情志調暢,有助於氣機平順;情志不舒,則氣機紊亂或鬱悶。養生旨在靜神,怡情養神、清心毗神、逐擾安神、怡情暢神、平性怡神.

  10.上工治未病

  經典語錄:治未病有兩種含義:一是防病於未然,二是既病防變。因此,一旦患病,不可諱疾忌醫,以防病入膏肓無可救藥。(四)


-------------------------------------------------------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