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養生
1、五行學說來源
五行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長、生法、柔和、條達舒暢)、火(溫熱、升騰、明亮)、土(生化、承載、受納)、金(清潔、清肅、收斂)、水(寒涼、滋潤、向下運行)五種物質的運動。
中國古代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認識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質,並由此引申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生成的,這五種物質之間,存在着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制約的關係,在不斷的相生相剋運動中維持着動態的平衡,這就是五行學說的基本涵義。
養生知識
2、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
五行學說認為,五行之間存在着生、克、乘、侮的關係。五行的相生相剋關係可以解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則可以用來表示事物之間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響。
相生即相互資生和相互助長。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約束。五行的相剋次序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剋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生,事物就無法發生和生長;而沒有克,事物無所約束,就無法維持正常的協調關係。只有保持相生相剋的動態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發生與發展。
二、五行與五臟
中醫學認為,人的有機整體是以五臟為核心構成的一個極為複雜的統一體,它以五臟為主,配合六腑,以經絡作為網絡,聯繫軀體組織器官,形成五大系統。這是中醫學系統論的一部分。所以要說中醫養生就不得不說五臟之間內在的聯繫和相互滋生的關係。
木→火→土→金→水
肝→心→脾→肺→腎
如木生火,即肝木濟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脈,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於心主血脈功能正常發揮。火生土,即心火溫脾土,心主血脈、主神志,脾主運化、主生血統血,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血能營脾;脾才能發揮主運化、生血、統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氣,化生氣血,轉輸精微以充肺,促進肺主氣的功能,使之宣肅正常。
金生水,即肺金養腎水,肺主清肅,腎主藏精,肺氣肅降有助於腎藏精、納氣、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腎水滋肝木,腎藏精,肝藏血,腎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發揮。這種五臟相互滋生的關係,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論來闡明的。
用五行相剋說明五臟間的相互制約關係:如心屬火,腎屬水,水克火,即腎水能制約心火,如腎水上濟於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屬金,心屬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約肺金,如心火之陽熱,可抑制肺氣清肅之太過。肝屬木,肺屬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約肝木,如肺氣清肅太過,可抑制肝陽的上亢。
脾屬土,肝屬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約脾土。如肝氣條達,可疏泄脾氣之壅滯。腎屬水,脾屬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約腎水,如脾土的運化,能防止腎水的泛濫。這種五臟之間的相互制約關係,就是用五行相剋理論來說明的。
三、五味與五臟
1、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強消化功能和保護肝髒的作用。常吃不僅可以幫助消化,殺滅胃腸道內的餓病菌,還有防感冒、降血壓、軟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為主的酸梅、石榴、西紅柿、山楂、橙子,均含有維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動脈硬化。
2、苦生心:古有良藥苦口之說,中醫認為苦味食物能泄、能燥、能堅陰,具有除濕和利尿的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積累,防治各種瘡症。
3、甘入脾:性甘的食物可以補養氣血、補充熱量、解除疲勞、調胃解毒,還具有緩解痙攣等作用。如紅糖、桂圓肉、蜂蜜、米麵食品等,都是補甘食物的不錯選選擇。
4、辛入肺:中醫認為辛味食物有發汗、理氣之功效。人們常吃的蔥、姜、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味為主的食物,這些食物既能保護血管,有可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的作用,經常食用,可預防風寒感冒,但患有痔瘡便秘、腎經衰弱者不可食用。
5、咸入腎:咸為五味之冠,百吃不厭。中醫認為鹹味食物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保持正常代謝的功效。鹹味有泄下、軟堅、散結和補益陰血等作用。如鹽、海帶、紫菜、海蜇等屬於優質的鹹味食品。
四、五官與五臟
1、鼻為肺之官
鼻子的外形為胃氣所主,鼻孔為肺氣所主,所以肺開竅於鼻,鼻是肺之官,只要人的肺有病首先就會表現在鼻子上。這裏講的鼻子主要指的是鼻孔裡邊,肺熱則鼻孔出氣粗、熱;肺寒則鼻孔冒涼氣。比如當人得肺病的時候,就會出現喘息鼻張的癥狀。
2、目為肝之官
肝開竅於目,得了肝病會在眼睛上有所表現,一般得肝病的人兩個眼角會發青。孩子如果受到驚嚇,鼻樑處常會出現青筋或者青痕,這也與肝有關聯。
在中醫的五色和五髒的配屬里,肝主青色。這個青色並不是我們平時所見的青草、樹恭弘=叶 恭弘的綠色,而是蒼色。
肝是從腎水裡面生髮出來的,蒼這個顏色是黑色與青色的一個過渡之色。順便談一個問題:如果人在冬季沒有養好身體,到了春天氣機就生髮不起來,就會生病。所以,了解顏色和臟腑的對應關係對養生保健是有裨益的,我們平時可以通過觀察臉色的變化對身體的狀況作出判斷。
3、口唇為脾之官
脾開竅於口,口唇是脾之官。得脾病的人會出現唇黃或者嘴唇四周發黃、嘴唇脫皮、流血等癥狀,這些都是陽明燥火太盛造成的。
4、舌為心之官
舌為心之官。心臟有病一般會出現舌頭不靈活、舌捲縮等癥狀。口誤,經常說錯話,也是心氣不足的象。
《黃帝內經》上有:心病者,舌捲縮,顴赤。顴赤是說心臟有病的話,顴骨這個部位會發紅。除了顴骨,我們日常生活中還要留心印堂,因為心病還會表現在印堂處。印堂位於兩眉之間,此處如果突然地發紅,而且圖案如燈花狀,是心神將散的象,我們尤其要當心,這叫“禍福在旦夕間”,可能會有重病突發。印堂發黑也不是件好事,從中醫的角度講,這相當於水氣凌心,就是腎水太多,心火太弱,腎水上來使心火的功能發揮不了。這也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對印堂顏色的變化加以小心。
5、耳為腎之官
耳朵是腎之官。耳朵的病都會跟腎相關。《黃帝內經》里有“腎開竅於耳”的說法。得腎病的人會有耳聾、耳鳴的癥狀。
五官通利則五味、五色、五音方能俱辨。中醫認為五官與臟腑器官的關係極為密切,通過了解五官的病變就可以發現隱藏在身體內的五髒的病變,所以我們要時刻留心五官的變化,才能留意到相關聯的五髒的情況。
具體到五官的養生方法,很簡單:常閉眼,養神;少說話,養心;平穩呼吸,養肺;多食美味,養口;少惹煩雜,非禮勿聽,養耳。
五、五季與五臟
1、春宜升補:春季陽氣初生,大地復蘇,萬物生髮向上,內應肝臟,應根據春季的特性,因勢利導,應用桑恭弘=叶 恭弘、菊花、生薑等升散之品以充分調動人體的陽氣,使氣血調和。
2、夏宜清補:夏季炎熱、火邪熾盛,萬物繁茂,內應心臟,應根據夏令之時,人體臟腑氣血旺盛,採用金銀花、荷恭弘=叶 恭弘、蓮子等清淡、清熱之品調節人體陰陽氣血。
3、長夏宜淡補:長夏時值夏、秋之際,天熱下降,低濕上蒸,濕熱相纏,內應脾臟,應採用赤小豆、綠豆、藿香等淡滲之品,利濕健脾以達到氣血生化有源。
4、秋宜涼補:秋季陽氣收斂,陰氣滋長,氣候乾燥,內應肺臟,此時五臟剛從夏季旺盛的代謝中舒緩過來,應採用百合、黑芝麻等滋陰生津之品,以調節夏季臟腑功能的失調。
5、冬宜溫補:冬季天氣寒冷,陽氣深藏,內應腎臟,此時應根據冬季封藏的特點,以桂圓、核桃仁、阿膠等溫補之品來滋補人體氣血之不足,是臟腑的氣血旺盛,適應自然界的變化。
五行、五臟、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之間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只要你掌握了他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並應用到日常的養生中,相信您自會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