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養生 正文

中醫五行養生,了解疾病根源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養生堂全集目錄

    關於五行養生大家會了解多少呢?知道這五行是與人們的五臟有着很密切關係嗎?甚至在《黃帝內經》里都有着記載,現在就和大家分享下這五行養生,讓大家多多了解下吧!

中醫五行養生,了解疾病根源

    關於五行養生

    五行與養生

    金水木火土謂之五行,相鄰者相生,相隔者相剋,相生相剋循環不息。按此理論,世間萬事萬物皆可運用五行的原理,調和運作,便可達到平衡通暢的境界。而中醫講究辨證施治,認為人的疾病均是由於身體五行不平衡所致,一行過旺或過衰均可能成為疾病的根源。因此中醫的治療原理簡單地說就是通過草藥或情志治療,使得人體五行重返平衡狀態。而養生通常來說便是在疾病還未發生時通過日常的飲食、行為習慣等維持人體五行的平衡狀態。平衡便健康。

養生堂全集目錄

    金水木火土五行可對應於人體五臟。金--肺;水--腎;木--肝;火--心;土--脾,因此養生就應當根據五行的特徵應季而行。簡單可歸結為:春生、夏長、秋斂、冬藏。而五行對應四季應當是春是木旺的季節、夏是火旺的季節、秋是金旺的季節、冬是水旺的季節,而土屬四季。根據上述理論,對應到臟器的養護便是春天護肝(木)、夏天養心(火)、秋天養肺(金)、冬天補腎(水)、而健脾當四季都進行(土)。

    春天萬物生長,一年中的陽氣開始升發,人體細胞在經歷寒冬后處於復蘇的狀態。而肝臟主管陽氣的升發,因此春季當注重肝髒的護養,以避免因肝氣過旺或肝氣不足引起的陽亢或陰氣過盛,導致陰陽失衡;

    夏天烈日炎炎,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的季節,因火對應於心臟,因此護心尤為重要。人體因氣候炎熱總會產生煩躁甚至狂亂的情緒,應當經常保持心靜的狀態,避免因陽火過旺造成心髒的疾病;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在經歷酷暑的消耗后,陽氣開始下沉,陰氣開始上升,因此該季節以養陰為主,對應於臟器就當養肺。秋季通常比較乾燥,虛火上升容易導致呼吸道疾病,而肺是呼吸系統的重要器官,養肺至關重要。應多食養陰生津的食物,注重休息調養,以儲備能量過冬;

    冬天寒天凍地,是四季中陽氣最弱陰氣最盛的季節,而腎臟是人體精氣之源,因此應當以補腎為最根本,故有“三九進補、春天打虎”的民諺。冬季日短夜長,人也當適當減少戶外活動,延長睡眠時間,增加進食,多食溫性食物以增加熱量對應嚴寒;

    而四季皆應養的就是脾臟。脾臟主管食物運化,可將所攝入的食物加工後轉化為人體所需的能量。如脾臟功能失常,則有益的物質無法為人體吸收,而一些本該排除的有害物質就可能留在體內,引起某些疾病。因土屬四季,因此一年中無論哪個季節都應當注重脾髒的養護。

    五行理論完全是順應天地四季自然的理論,因此養生只要順應四季特徵,應勢而行,定能事半功倍。

    五臟與五味

    按中醫理論,四時季節與五臟生理功能是相生的,要順應四時的更替而調養五臟,預防疾病。還有,大自然為人類提供的食物有酸、苦、甘、辛、咸,分別與五臟之氣相合。肝喜酸,心喜苦,脾喜甘,肺喜辛,腎喜咸;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

    如五味不均,偏嗜太過,可引起臟腑氣血失和,帶來各種疾病。如過食鹹味會令血管硬,氣血流行滯澀不暢;過食苦味,會耗傷肺津以致皮膚枯燥,毛髮枯槁;過食辛味會耗損肝血而引起筋肪拘急,爪甲枯槁;過食酸味會傷脾而使皮肉增厚,失去彈性;過食甜味會傷腎而使骨節疼痛,頭髮脫落。這是《黃帝內經》的說法,它指出,食物要均衡不可偏食,造成體內失衡引起疾病,不必作絕對理解。

    五行關係對養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如土生金,脾屬土,肺屬金,對於慢性虛弱性肺部疾病,可以採用補益脾氣的方法達到養肺氣的目的;木克土,肝屬木,脾屬土,肝有病會延及脾,所以肝有病時要注意保養脾,以免脾臟被累;水生木,腎屬水,肝屬木,肝血不足時可採用補陰的方法達到恢復肝血的目的。

    中醫講究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在人體中分別對應肺、肝、腎、心、脾五臟。五行平衡、五臟調和,才能維持人體的健康和氣血旺盛。而“五行虛弱”在中醫里並不一定指五臟有重疾,還包括很多被忽略的“亞健康狀態”。

    金→肺

    金對應肺,與呼吸道疾病相關,如有呼吸急促、胸悶、咳嗽、喘息、語音低微等癥狀時,就需要養肺了。

    肺最強時間:7:00~9:00

    肺最弱時間:21:00~23:00

    強肺關鍵詞:潤

    白色食物可讓肺強健起來。如百合,可潤肺止咳,對呼吸道的調養效果最好。此外,白蘿蔔、白木耳、白芝麻也有生津潤肺的功效。

    中醫養生法

    呼吸吐納:柏樹可清肺安神,每天上午8~10時或下午3~5時,在柏樹下用鼻子吸氣、嘴呼氣,共做12次,長期堅持具有補充肺氣不足的作用。

    兩款食療法

    羅漢果茶

    羅漢果1個,將其切碎,用沸水沖泡10分鐘,不拘時頻飲。

    秋梨膏

    秋鴨梨500克,紅棗200克,生薑50克,蜂蜜250克。

    將鴨梨去皮,切成小丁,加適量水燒開,用小火煮30分鐘;生薑切成片與紅棗用同樣的方法煮成湯,過濾去渣。

    然後把鴨梨湯,棗、薑湯,蜂蜜一起用小火煮5分鐘即可。

    因為羅漢果、秋梨的金氣最重,且有極強的藥性,可使肺功能迅速強壯。

    木→肝

    木對應肝,肝開竅於目,木資充盈才能眼睛明亮,如有情緒易激動、煩躁不寧、胸脅隱痛、視力急劇下降等癥狀時,就需要養肝了。

    肝最強時間:1:00~3:00

    肝最弱時間:13:00~17:00

    強肝關鍵詞:舒

    肝怕勞累,肝氣最弱的這段時間一定要注意休息,如果必須工作,則至少每隔1小時讓眼睛休息5分鐘。

    中醫養生法

    按摩“阿是穴”:“阿是穴”即“哪裡疼痛哪裡就是穴位”。中醫認為,痛則不通,通過手指對疼痛部位快速而有節奏地輕輕點揉,可緩解肝部痙攣、疼痛和不適。

    食療法

    取靈芝、女貞子、黃芪、甘草、刺五加各適量,製成茶包,開水沖泡飲用。

    具有保肝、抗衰老的功效。

    水→腎

    水對應腎,如有腰膝酸軟、水腫、尿頻、記憶力減退、易感風寒、無故大量脫髮等癥狀時,就需要養腎了。

    腎最強時間:5:00~7:00

    腎最弱時間:23:00~1:00

    強腎關鍵詞:藏

    調節不良情緒,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動,盡量做到含而不露,遇到不順心的事,儘快放開。此外,在腎臟最弱的時間,不要熬夜,以涵養精神。

    中醫養生法

    唾液滋養:將舌頭伸到上牙外側,上下左右攪動,讓唾液漸盈滿口,然後分3次咽下,每天早、晚各做1次。

    食療法

    醋泡黑豆補水療虛,是中醫治療腎陰虛的“黃金方”;

    吃魚最為助腎,因為魚肉不但可以健腎,還能穩定情緒、增強記憶力和判斷力。

    火→心

    火對應心,心主血脈,如有心悸、胸悶、失眠、健忘、煩躁,甚至心前區疼痛等癥狀時,就需要養心了。

    心最強時間:11:00~13:00

    心最弱時間:21:00~1:00

    強心關鍵詞:養

    如有需要耗神思考的工作,可利用中午時間進行,此時心力最強;心臟先天較弱者宜早睡,睡前宜喝杯胡蘿蔔汁或西紅柿汁來養心。

    中醫養生法

    踏豆按摩:取綠豆500克,用鐵鍋以文火炒熱后倒入盆中,待溫度適宜時,將雙腳洗凈擦乾踩踏綠豆,可於每晚睡前1小時踩踏30分鐘左右,具有強心安神的功效。

    按壓肚臍:肚臍即神闕穴,每晚睡前用食指按壓5~7分鐘,可斂心靜氣、安然入睡。

    食療法

    取枸杞子30克,炒酸棗仁40克,五味子10克,開水沖泡,代茶飲,具有養心安神的功效。

    方中酸棗仁、枸杞子具有養心血的作用;五味子具有斂心氣的作用。

    土→脾

    土對應脾,暴食傷脾,如有腹脹、腹瀉、倦怠、氣短、韌帶和肌肉鬆弛、身體水腫等癥狀時,就需要養脾了。

    脾最強時間:9:00~11:00

    脾最弱時間:19:00~23:00

    強脾關鍵詞:補

    脾弱者可把午飯的時間提前到11時,此時脾氣最旺,消化食物、吸收營養最得力;晚飯1小時后吃1個甜性水果可健脾。

    中醫養生法

    腹部刮痧:腹部刮痧,可幫助蠕動亢進的腸胃恢復正常,讓臟腑陰陽得到平衡。

    隔姜艾灸:用薑片將艾炷和穴位隔開施灸,可以調順脾胃、溫胃止嘔、理氣止痛。

    食療法

    赤小豆鯽魚湯具有健脾去濕、利尿消腫的功效,為時下較合適的湯品,同時亦適用於濕熱症、消化不良、小便不暢等症。

    赤小豆約90克,洗凈、泡浸半小時左右,把鯽魚洗凈、去內臟,亦可放置鍋里加生油稍煎片刻。然後一起放入瓦煲里加清水煲煎。

    銀耳、白果、卿魚等可加醬油佐膳用。

    五行養生操三式

    中醫認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構成,而這相生相剋的五行又都有與之一一對應的顏色、動物、器官和內臟,並以其獨特的方式影響着人體內“氣”的運行。不妨試試這三種養生操。

    改善泌尿系統的猴式操

    作用:中醫認為猴與五行中的水以及身體里的腎、膀胱相對應。

    這套養生操使肢體時而舒展、時而收縮,調動起許多組肌肉,可以避免水在體內的滯留,並有助於尿液的排泄。

    做法:站立或坐下,深深吸氣,將自己想象成一隻猴子。甩掉鞋和外套,像猴子那樣蜷縮起身體蹲坐在地上或沙发上,一會兒跳到這,一會跳到那,一會兒又用雙臂將身體懸吊在空中……再學猴子那樣撓撓頭、撓撓腰。

    幫助消化的熊式操

    作用:在中國傳統觀念中,熊與五行中的土以及身體里的脾、胃相對應。

    這套養生操可以健脾養胃,放鬆橫膈膜,改善包括食道、胰腺在內的整個消化系統。

    做法:先靜立不動,深深吸氣,將自己想象成一隻熊。隨後將胃部向前挺,雙臂斜垂於身體前方,手心轉向里側。以這一姿勢緩慢前行,同時在意識中始終想着熊的形象。

    促進血液循環的龍式操

    作用: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與五行中的火和身體里的心臟、小腸相對應。

    這套靜止的養生操要求支撐身體的那條腿努力保持身體平衡,而這種腿部肌肉的細微收縮與擴張有利於靜脈血的迴流,可以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對消化系統也有好處。

    做法:靜立不動,深深吸氣,將自己想象成一條龍。曲膝提起一條腿,兩手擺出龍爪狀,雙臂抬起,使一隻手的手心轉向下,另一隻轉向上。這種高抬雙臂的姿勢會加重心髒的負擔,假如心臟有毛病的話,可以不必抬得太高。推薦閱讀:黃帝內經十二屬相養生法

    五行養生應用

    1、說明臟腑的生理功能與相互關係

    ①說明五髒的生理活動特點,如肝喜條達,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髮的特性,故以肝屬“木”;心陽有溫煦的作用,火有陽熱的特性,故以心屬“火”;脾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萬物的特性,故以脾屬“土”;肺氣主肅降,金有清肅、收斂的特性,故以肺屬“金”;腎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水有潤下的特性,故以腎屬“水”,

    ②說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生理功能的內在聯繫。如腎(水)之精以養肝,肝(木)藏血以濟心,心(火)之熱以溫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肅下行以助腎水。這就是五臟相互資生的關係。肺(金)氣清肅下降,可以抑制肝陽的上亢;肝(木)的條達,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運化,可以制止腎水的泛濫;腎(水)的滋潤,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清肅的太過,這就是五臟相互制約的關係。

    ③說明人體與外界環境四時五氣以及飲食五味等的關係。總之,五行學說應用於生理,就在於說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之間相互聯繫的統一性。

    2、說明臟腑間的病理影響

    如肝病可以傳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響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響,即木郁土虛或土壅木郁;肝病還可以影響心,為母病及子;影響肺,為木侮金;影響腎,為子病及母。肝病是這樣,其他臟器的病變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關係,說明它們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

    3、用於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1)在疾病診斷上的運用

    從本臟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本臟病。如面見青色,喜食酸味,脈見弦象,可以診斷為肝病;面見赤色,口味苦,脈象洪,可以診斷為心火亢盛。脾虛的病人,面見青色,為木來乘土;心臟病人,面見黑色,為水來乘火,等等。

    從它臟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五臟疾病的傳變情況。如脾虛病人,面見青色,脈現弦象,為肝病傳脾(木乘土);肺病之人,面見紅色,脈現洪象,為心病傳肺(火乘金)。五臟中任何一臟有病,都可以傳及其他四臟,用五行學說來分析,存在着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四種傳變關係。

    從色與脈之間的生克關係來判斷疾病的預后。如肝病面色青,見弦脈,為色脈相符。如果不見弦脈,反見浮脈,則屬相勝之脈,則克色之脈(金克木),為逆,主預后不良;若見沉脈,則屬相生之脈,即生色之脈(水生木),為順,主預后良好。

    (2)在疾病治療上的運用

    ①控制五臟疾病的傳變。如肝病能傳脾(木乘土),預先予以補脾,防其傳變。“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

    ②確定治療原則。概括為“補母瀉子”法,即“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補母,是針對具有母子關係的虛證而治療的,如肝虛補腎,因為腎為肝之母,所以補腎水可以生肝木。瀉子,是針對具有母子關係的實證而治療的,如肝實瀉心,因為心為肝之子,所以瀉心火有助於瀉肝木。

    舉例詳解:根據相剋關係來確定治療原則,可以概括為“抑強膚弱”法,即瀉其克者之強,補其被克者之弱。如肝木太過而乘脾土,肝木太過為強,必須瀉之,脾土為弱,必須補之。

    ③制定治療方法藥物治療方面,如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補腎陰以涵養肝陰的方法,適用於腎陰虧損而肝陰不足的病證。又如培土生金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法,適用於脾失健運而肺氣虛弱的病證。又如扶土抑木法是用疏肝健脾葯治療肝旺脾虛的一種方法。

    此外,在針灸和精神療法方面,都可以利用五行的克制作用來選穴和調節情志。如悲可以勝怒,是因為悲為肺志屬金,怒為肝志屬木的緣故。

    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陰陽五行學說,常常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陰陽五行學說的結合,不僅可以說明事物矛盾雙方的一般關係,而且可以說明事物間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較為具體和複雜的關係,從而有利於解釋複雜的生命現象和病理過程。(四)


-------------------------------------------------------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